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哪些标准可以指导药品透皮吸收测试的实验设计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1-26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给药系统因能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供稳定血药浓度、提高患者依从性,已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而透皮吸收测试作为评估药物能否有效透过皮肤屏障的关键环节,其实验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结果的可靠性与合规性。为确保测试结果符合监管要求、具备可比性,需遵循一系列国际与国内标准——这些标准从皮肤模型选择、实验装置、介质条件到数据处理均提供了明确指导,是药物研发人员设计透皮吸收实验的核心依据。

USP <1724>与<1740>:体外释放与透皮测试的技术规范

美国药典(USP)的<1724>“透皮给药系统的体外释放测试”与<1740>“透皮吸收的体外测试”是透皮实验设计的基础技术标准。其中<1724>聚焦“释放”环节,规定了三种主流测试方法:桨法(Apparatus 5)、转筒法(Apparatus 6)与往复支架法(Apparatus 7)。桨法适用于贴剂等固体剂型,要求将样品固定在桨叶下方,避免与容器壁接触;转筒法用于凝胶、乳膏等半固体,需将样品包裹在转筒表面,模拟皮肤表面的摩擦;往复支架法则针对软膏,通过支架的往复运动模拟皮肤的移动。

对于释放介质,<1724>要求需模拟皮肤的生理环境:pH值通常为5.5-7.4(接近皮肤表面pH),离子强度与人体组织液一致(约0.15M),必要时可添加0.1%-1%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80)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但需避免破坏皮肤屏障。此外,介质需提前脱气,防止气泡附着在样品表面影响释放。

而<1740>则针对“透皮”环节,明确了体外透皮实验的核心要素:扩散池的选择(优先使用Franz垂直扩散池,因其能精确控制皮肤与介质的接触面积)、皮肤模型的要求(首选人皮肤,若使用动物皮肤需证明与人类的相关性,如大鼠皮肤的渗透率需与人类皮肤差异小于2倍)、接受介质的体积(通常为5-20ml,确保药物在介质中处于漏槽条件)。同时,<1740>要求实验温度需维持在32±1℃——这是人体皮肤表面的平均温度,能准确反映药物的透皮动力学。

USP标准的特点是“细节导向”,例如<1740>规定皮肤样本需进行完整性测试:使用电导仪测量皮肤的电阻值,若电阻低于10kΩ·cm²则表明皮肤屏障受损,需排除;此外,取样时间点需覆盖药物的释放曲线,通常设置为0.5、1、2、4、6、8、12、24小时,确保能计算出释放速率(如零级、一级动力学)。

FDA《Topical Transdermal Drug Products》:体内外相关性的核心要求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Topical Transdermal Drug Products: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Considerations》指导原则,是透皮实验设计中“连接体外与体内”的关键依据。其核心要求是“建立体内外相关性(IVIVC)”——即通过体外透皮测试结果预测体内药物吸收情况,从而减少动物实验与人体临床试验的成本。

指导原则明确,IVIVC的建立需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体外测试方法需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变异系数≤10%)与准确性(回收率≥90%);其次,体外释放曲线需与体内血药浓度曲线具有线性相关性(如体外累积释放量与体内AUC呈线性);最后,皮肤模型需与人体皮肤具有相似的屏障功能——若使用动物皮肤,需提供两者的渗透率比较数据(如兔皮肤的透皮速率与人类皮肤差异≤30%)。

此外,指导原则对皮肤的处理提出了严格要求:新鲜人皮肤需在采集后24小时内使用,若需冷冻保存,需在-20℃以下储存且保质期不超过6个月;解冻时需缓慢升温至室温(避免冰晶破坏皮肤结构)。同时,皮肤的厚度需控制在0.5-1.0mm(去除皮下脂肪后的厚度),确保角质层(透皮的主要屏障)的完整性。

FDA指导原则的另一重点是“实验设计的灵活性”——允许研发人员根据药物的特性调整实验条件(如介质的pH、搅拌速度),但需提供“调整的合理性依据”,例如若药物在酸性条件下更稳定,可将介质pH调至5.0,但需证明此pH不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

EMA《Guideline on Quality of Transdermal Patches》:皮肤模型的验证与合规性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Guideline on Quality of Transdermal Patches》指导原则,针对透皮贴剂的质量要求,其中透皮吸收测试的核心是“皮肤模型的验证”。EMA认为,皮肤模型是透皮实验的“基石”,若模型不符合要求,所有测试结果均无效。

对于人皮肤,指导原则要求需来自健康志愿者(无皮肤疾病、未使用过局部药物),且需提供捐赠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皮肤部位)——因为不同部位的皮肤透皮特性差异较大(如腹部皮肤的渗透率比手掌高2-3倍)。若使用尸体皮肤,需确认死亡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且未经历过冷冻-解冻循环(否则会破坏角质层结构)。

若因伦理或成本问题无法获取人皮肤,EMA允许使用动物皮肤,但需完成“相关性验证”:首先,需测试至少3种不同药物(涵盖高、中、低渗透性)在动物皮肤与人类皮肤的渗透率,确保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R²)≥0.9;其次,需证明动物皮肤的屏障功能与人类相似(如通过组织学检查确认角质层厚度、细胞排列一致)。例如,大鼠皮肤的角质层厚度约为15μm(人类约为20μm),若两者的渗透率差异小于20%,则可替代使用。

此外,EMA指导原则对扩散池的校准提出了严格要求:扩散池的接触面积需定期校准(每6个月一次),误差需≤2%;搅拌速度需通过转速仪验证(如设定500rpm,实际转速需在490-510rpm之间);温度控制系统需使用热电偶校准(误差≤0.5℃)。这些校准步骤的目的是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不同实验室使用相同方法能得到一致结果。

中国药典(ChP)四部:本土监管的具体要求

中国药典(2020版)四部是国内透皮吸收测试的法定标准,其中“透皮贴剂”项下的测试方法与“附录XD 释放度测定法”“附录XY 体外透皮试验法”共同构成了实验设计的依据。

附录XD规定,透皮贴剂的体外释放度测定优先使用“桨法(Apparatus 5)”,条件为:介质体积900ml,转速50rpm,温度32±1℃,取样时间点为1、2、4、6、8、12小时——这与USP <1724>一致,但增加了“释放度限度”要求:如2小时释放量≤30%,8小时释放量≥50%,24小时释放量≥80%(具体限度需根据药物特性制定)。

附录XY则针对体外透皮试验,明确了“Franz扩散池法”的操作流程:首先,将皮肤样本固定在供给室与接受室之间,确保无气泡;供给室加入药物(如贴剂的活性成分),接受室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H7.4);实验过程中需持续搅拌(500rpm),并通过水浴维持温度32℃。取样时,需从接受室取出全部介质,立即补充等量新鲜介质(确保漏槽条件)。

ChP的特点是“贴合本土实际”,例如针对国内动物实验常用的“豚鼠皮肤”,附录XY明确要求需验证其与人类皮肤的相关性——因豚鼠皮肤的角质层较薄(约10μm),透皮速率可能高于人类,需通过实验调整参数(如增加皮肤厚度)以确保结果准确。此外,ChP要求实验数据需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计算释放动力学参数(如释放速率常数k),避免因数据离散导致的误差。

OECD TG 428:皮肤吸收的标准化测试流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测试指南TG 428《皮肤吸收的体外测试方法》,是全球范围内皮肤吸收实验的“通用流程标准”。其核心目标是“确保不同国家、实验室的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TG 428规定了实验的“七步流程”:1、皮肤的获取与制备(去除皮下脂肪,切成2.5cm×2.5cm的样本);2、皮肤的完整性测试(电导法);3、扩散池的组装(供给室体积2ml,接受室体积10ml);4、药物的应用(将药物均匀涂抹在皮肤表面,面积1cm²);5、实验条件的控制(温度32℃,搅拌速度1000rpm);6、取样与分析(0.5、1、2、4、6、8、24小时取样,用HPLC或LC-MS测定浓度);7、数据处理(计算累积透皮量、渗透率、滞后时间)。

其中,“药物的应用”是关键步骤:TG 428要求药物的涂抹量需模拟临床使用剂量(如贴剂的剂量为10mg/cm²,则体外实验也需使用相同剂量);若为乳膏,需用玻璃棒均匀涂抹,避免产生气泡;若为溶液,需用移液器准确滴加,确保覆盖整个皮肤表面。

此外,TG 428对“滞后时间(Lag Time)”的计算提出了明确要求:滞后时间是药物从皮肤表面渗透到接受室的时间,反映皮肤屏障的阻碍作用。计算方法为“释放曲线的线性部分外推至横轴的交点”——若滞后时间超过2小时,需检查皮肤的完整性(可能存在破损)。

OECD标准的优势是“国际化认可”——若实验遵循TG 428,其结果可被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监管机构接受,无需重复实验。例如,国内企业若需向欧盟申报透皮药物,使用TG 428的实验数据可直接用于注册,减少了“数据转化”的成本。

AAPS《In Vitro Release and Permeation Testing》:实验细节的优化推荐

美国药学科学家协会(AAPS)的《In Vitro Release and Permeation Testing for Transdermal Drug Products》白皮书,是透皮实验设计中“细节优化”的重要参考。其针对USP、FDA等标准未覆盖的“小问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例如,关于“扩散池的气泡问题”,白皮书推荐在组装扩散池时,先将接受室充满介质,再将皮肤样本覆盖在接受室上,最后缓慢加入供给室的药物——这样可避免气泡被困在皮肤与介质之间。若仍有气泡,可用注射器轻轻吸出,不可用力挤压皮肤(会破坏屏障)。

关于“取样的准确性”,白皮书要求使用“微注射器”(容量100μl)取样,避免因吸管误差导致的浓度偏差;取样后,需立即用0.22μm滤膜过滤(去除皮肤碎屑),并将样品冷藏(4℃)保存,避免药物降解。

关于“数据的统计分析”,白皮书推荐使用“方差分析(ANOVA)”比较不同批次的实验结果,若变异系数超过15%,需重新实验——因为透皮实验的重复性是关键,若同一批次的三个样本结果差异较大,说明实验条件不稳定(如温度波动、皮肤完整性不一致)。

AAPS的推荐虽然非强制性,但能显著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例如,通过优化气泡处理方法,可将实验的失败率从20%降低至5%;通过微注射器取样,可将浓度测定的误差从8%缩小至2%。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