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医疗器械类产品的透皮吸收测试需要遵循哪些标准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1-21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吸收是众多医疗器械(如透皮给药系统、长期贴敷伤口敷料、皮肤修复贴剂)的核心性能指标,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安全性(如成分过度吸收导致的毒性)和有效性(如药物或活性成分能否到达靶部位)。为确保测试结果科学可靠,全球监管机构和标准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覆盖从试验设计、模型选择到数据处理的全流程。本文将系统梳理医疗器械类产品透皮吸收测试需遵循的主要标准及关键技术要求,为企业合规提供参考。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核心透皮吸收测试标准

ISO 10993系列是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全球通用标准,其中ISO 10993-16: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皮肤穿入和皮肤吸收试验》是透皮吸收测试的基础框架。该标准的核心逻辑是“风险驱动”——若医疗器械的成分具有潜在毒性(如重金属、防腐剂)、接触时间超过24小时,或用于受损皮肤(如溃疡、烧伤),必须开展透皮吸收测试。

测试系统选择上,ISO 10993-16优先推荐体外人皮肤模型(来自外科手术剩余组织,需经伦理审批并确认无乙肝、艾滋等传染病);若人皮肤不可得,可使用小型猪皮肤(其角质层厚度、真皮结构与人类相似度达90%以上,是最理想的动物替代模型)。体内测试仅在体外数据不足以评估风险时使用,且需遵循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常用大鼠或豚鼠,但需限制样本量。

剂量设置需模拟“最坏情况”——比如贴剂类医疗器械按临床最大使用面积(如20 cm²)和最长时间(如7天)计算给药剂量;液体喷雾类器械则按实际使用中的喷雾量(如0.5 mL/cm²)均匀涂抹在皮肤表面。采样时间点需覆盖吸收全过程:通常设置0.5、1、2、4、6、8、12、24小时,直到吸收量达到平台期(即连续两个时间点的吸收量无显著增加)。

分析方法要求高灵敏度与特异性,ISO 10993-16推荐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或气相色谱-质谱(GC-MS),能检测到ng级的成分。数据处理需计算两个关键指标:累积透皮吸收量(一定时间内通过皮肤进入接收液的成分总量)和渗透速率(单位时间内的吸收量)。结果需与空白对照组(未接触医疗器械的皮肤)比较,若累积吸收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则需进一步评估安全性。

美国FDA的监管要求与实践指引

FDA对医疗器械透皮吸收的监管基于“风险等级”:Class III高风险器械(如植入式透皮给药泵)需提供体内+体外数据,证明吸收量在安全范围内;Class II中等风险器械(如长期贴敷的疤痕贴)可优先使用体外数据,但需补充皮肤毒性试验;Class I低风险器械(如一次性创可贴)若成分无毒性,可豁免透皮吸收测试。

FDA的《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指南明确,透皮吸收测试需“临床相关”——比如测试儿童用器械需使用儿童皮肤样本(如包皮环切术皮肤),因其角质层更薄、吸收能力更强;测试老年人用器械需使用老年人皮肤(胶原蛋白减少,屏障功能下降)。对于药械组合产品(如含布洛芬的透皮贴剂),FDA要求同时满足医疗器械(CDRH)和药物(CDER)的标准:除ISO 10993-16的体外数据外,还需提供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PK)数据,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FDA特别强调“皮肤完整性验证”——测试前需用荧光素钠渗透试验检查皮肤模型的屏障功能:若荧光素钠的渗透量超过空白对照组的2倍,说明皮肤破损,需更换样本。此外,FDA要求测试报告包含“暴露场景分析”:比如贴剂脱落导致的额外暴露、患者误涂导致的过量使用,需评估这些情况对吸收的影响。

欧盟MDR框架下的透皮吸收测试要求

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 2017/745)将透皮吸收测试纳入“技术文档”的强制内容,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医疗器械提供符合ISO 10993-16的测试报告。与FDA不同,MDR更鼓励“替代方法”——体外重组人皮肤模型(如EPISKIN、EpiDerm)已被EMA(欧洲药品管理局)认可为动物实验的替代,可用于Class II和Class III器械的透皮吸收测试。

重组人皮肤模型由人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培养而成,具有完整的表皮结构(包括角质层、颗粒层、棘层),能模拟人类皮肤的屏障功能和代谢活性。测试时,将医疗器械贴敷在模型上,用“模拟汗液”(pH 4.5-5.5,含氯化钠、乳酸)作为接收液,更贴近真实皮肤的微环境。

MDR对“受损皮肤”的测试要求更细化:对于用于溃疡创面的敷料,需使用“人工溃疡模型”——用砂纸摩擦皮肤表面至出现微小渗血,模拟Ⅱ度烧伤的创面;对于用于痤疮的医疗器械(如微晶导入仪),需使用“粉刺模型”——在皮肤表面涂抹过量油脂,诱导角质栓塞。这些模型能更准确评估成分在受损皮肤中的吸收风险。

中国国家标准的本土化要求

中国的医疗器械透皮吸收测试标准与国际接轨,GB/T 16886系列完全等同采用ISO 10993,其中GB/T 16886.16-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皮肤穿入和皮肤吸收试验》是国内的法定依据。与ISO相比,GB标准更强调“伦理与合规”——人类皮肤样本需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提供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动物皮肤需来自符合GB 14925-2010《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的养殖场,确保无疫病。

GB/T 16886.16-2017补充了“模拟伤口液”的要求:对于伤口敷料类器械,接收液需包含蛋白质(如牛血清白蛋白,浓度2%)和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浓度0.1 U/mL),模拟溃疡创面的生化环境。测试时间需覆盖临床使用周期:比如术后敷料需测试72小时,慢性溃疡敷料需测试7天。

报告内容方面,GB标准要求更详细:需包括皮肤样本的“ demographic信息”(年龄、性别、皮肤部位,如腹部、背部)、测试系统的验证(如Franz扩散池的漏液率<1%)、分析方法的验证报告(准确性≥80%、精密度RSD≤15%、线性范围0.1-100 ng/mL),以及对结果的“风险解读”——比如累积吸收量为10 ng/cm²,若该成分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100 ng,则吸收量在安全范围内。

特定医疗器械的专项标准与衔接

除通用标准外,部分医疗器械有专用测试标准。比如GB/T 30120-2013《伤口敷料 试验方法》第6部分针对“活性成分透皮吸收”,要求使用“人工破损皮肤模型”(用冷冻损伤法制备,模拟Ⅲ度烧伤创面),接收液为pH 6.0的模拟伤口液(含0.5%葡萄糖、0.1%氯化钠)。测试时,将敷料贴敷48小时后,检测接收液中的银离子、壳聚糖等活性成分浓度,确保吸收量不会导致细胞毒性(参考GB/T 21615-2008《医疗器械 生物学评价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透皮给药器械(如胰岛素泵、镇痛泵)的测试需结合药物标准:比如含胰岛素的透皮泵,需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中的“透皮贴剂释放度测定法”,用Franz扩散池测试胰岛素的透皮速率,确保每小时释放量符合临床剂量(如1-2 U/h)。同时,需用ISO 10993-16的体外模型测定胰岛素通过皮肤进入血液的量,避免吸收过量导致低血糖。

美容医疗器械(如射频紧肤仪、微针导入仪)的透皮吸收测试需参考YY/T 1484-2016《医疗器械 皮肤美容器械 通用要求》,要求测试“辅助吸收成分”(如维生素C、透明质酸)的透皮量。比如微针导入仪需使用“硅酮皮肤模型”(模拟人类皮肤的弹性和屏障功能),测试微针穿刺后维生素C的吸收量,确保比普通涂抹高2-5倍(符合美容效果要求)。

透皮吸收测试的关键技术要点

无论遵循哪个标准,透皮吸收测试的核心是“模拟真实使用场景”。皮肤模型的选择需匹配目标人群:儿童皮肤用儿童样本,老年人皮肤用老年人样本,油性皮肤用含更多油脂的样本。接收液的选择需匹配使用环境:汗液多的部位用模拟汗液,溃疡创面用模拟伤口液,干燥皮肤用含甘油的接收液。

分析方法验证是结果可靠的关键。ISO 10993-16要求:准确性(回收率)在80%-120%之间,精密度(RSD)≤15%,检测限(LOD)低于预期最低吸收量的1/2,定量限(LOQ)低于预期最低吸收量的1/10。比如某成分预期吸收量为20 ng/cm²,LOD需≤10 ng/cm²,LOQ需≤2 ng/cm²。

质量控制需贯穿全过程:每批测试设置空白对照组(未接触器械的皮肤)、阳性对照组(已知高吸收的成分,如咖啡因,其透皮速率约为1 μg/cm²/h)和重复样本(每个条件至少3个平行样本)。若空白对照组的吸收量超过LOD,或阳性对照组的吸收量不符合文献报道,需重新测试。

数据统计需避免主观判断。ISO 10993-16推荐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M-ANOVA)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吸收量,若P<0.05则认为差异显著;对于两组间的比较(如正常皮肤vs受损皮肤),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需用图表展示:累积吸收量曲线(X轴为时间,Y轴为吸收量)和渗透速率曲线(X轴为时间,Y轴为单位时间吸收量),直观反映吸收规律。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