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什么是毒理学风险评估中的暴露评估主要方法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1-14

毒理学风险评估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暴露评估是毒理学风险评估的核心步骤之一,其核心是量化人群对目标化学物质的暴露水平、途径与频率,为连接危害识别与风险表征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无论是评估职业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接触,还是家用产品的日常暴露,暴露评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风险结论的可靠性。目前,暴露评估的主要方法可分为情景分析、监测数据法、模型模拟法、生物监测法及膳食暴露评估法等,每种方法各有适用场景与优缺点,需结合评估目标灵活选择。

情景分析:构建暴露场景的基础框架

情景分析是暴露评估的第一步,核心是明确“谁在什么情况下接触了什么物质”。评估人员需结合化学物质的用途、存在形式及人群活动模式,构建具体的暴露场景。例如,评估某电子厂工人接触铅的暴露时,需确定暴露途径(吸入焊接烟雾、皮肤接触铅尘)、暴露时间(每天8小时工作、每周5天)、暴露频率(持续10年)及接触强度(烟雾中铅的浓度)。

构建场景时需收集多维度参数:一是物质特征,如挥发性、水溶性(如乙醇易挥发,更易通过吸入途径暴露);二是环境特征,如工作场所的通风效率、家用产品的使用方式(如喷雾型消毒液比涂抹型更易形成吸入暴露);三是人群特征,如儿童的手口行为频率(每天可达10-20次)、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时间(通常少于年轻人)。例如,评估家用消毒液的皮肤暴露时,需考虑使用者的洗手频率、消毒液在皮肤的停留时间及接触的皮肤表面积(如手部约占体表面积的1%)。

情景分析的优势在于为后续评估提供清晰的框架,但需依赖充分的现场调查与专业判断——若场景假设偏离实际(如忽略工人佩戴防毒面具的防护作用),可能导致暴露量高估或低估。因此,情景分析常需与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结合,确保场景的真实性。

监测数据法:基于实际测量的暴露量化

监测数据法通过直接测量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或接触介质(如工作服、皮肤擦拭物)中的化学物质浓度,结合暴露时间计算暴露量。其公式通常为:暴露量=介质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频率。例如,评估某化工厂周边空气的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暴露,可使用大气采样器(如Tenax管)收集空气样本,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浓度(如苯的浓度为0.1mg/m³),再乘以居民每天的室外活动时间(如2小时),得到吸入暴露量(0.1mg/m³×2h=0.2mg/天)。

该方法的关键是确保采样的代表性:空间上需覆盖高暴露区域(如工厂下风向500米内)与一般区域(如距离工厂2公里外),时间上需涵盖不同季节(如夏季温度高,化学物质挥发更严重,浓度可能是冬季的2-3倍)。例如,监测某河流的镉污染时,需在枯水期(水量少,浓度高)与丰水期(水量大,浓度低)分别采样,避免单一时间点数据的偏差。

监测数据法的优点是结果直接、可信度高,是暴露评估的“金标准”;但缺点也明显——耗时耗力、成本高(如GC-MS检测一次需数百元),且无法覆盖所有时空场景(如突发泄漏事件的即时暴露,无法提前布置采样点)。因此,该方法常与模型模拟法结合,用监测数据校准模型参数。

模型模拟法:利用数学工具推导暴露水平

当监测数据不足或无法开展实际测量时,模型模拟法通过数学模型推导暴露量。常用模型按暴露途径分类:吸入暴露的AERMOD(大气扩散模型,适用于点源排放)、ADMS(适用于复杂地形);皮肤接触的SHEDS(模拟人类暴露数据库,可输入皮肤表面积、接触时间等参数);饮食暴露的EPA EXPOZ模型(结合食物浓度与消费量)。

模型模拟的核心是参数输入的准确性。例如,用AERMOD模拟某农药厂废气扩散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需输入风速(如2m/s)、温度(25℃)、烟囱高度(30米)、排放速率(10kg/h)等参数,模型会输出不同距离处的空气浓度(如距离工厂1公里处浓度为0.05mg/m³),再结合居民的呼吸速率(成人约1.2m³/h)计算吸入暴露量(0.05mg/m³×1.2m³/h×2h/天=0.12mg/天)。

模型模拟法的优势是高效、覆盖广,可用于预测未发生的暴露(如新建工厂的潜在影响)或回溯历史暴露(如某地区5年前的铅污染水平);但模型的可靠性依赖于假设条件的合理性——若忽略湿度对化学物质扩散的影响(如高湿度会抑制挥发),可能导致结果偏差。因此,模型模拟需用监测数据校准(如用实际测量的浓度调整模型参数),提高准确性。

生物监测法:从体内标志物反推暴露量

生物监测法通过测定生物样本(血液、尿液、毛发、唾液)中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物浓度,反映体内实际吸收的暴露量。其核心是“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即能指示暴露水平的生物指标。例如,尿中的三氯乙酸(TCA)是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的特异性代谢物,浓度与职业暴露量成正相关;血液中的铅浓度直接反映体内铅的吸收量。

选择生物标志物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特异性(仅由目标物质产生,无交叉反应),二是剂量-反应关系(标志物浓度与暴露量成比例)。例如,尿中的汞代谢物(如甲基汞)是评估鱼类中甲基汞暴露的有效标志物,而血液中的汞则更能反映近期的无机汞暴露。

生物监测的优势在于直接反映“吸收剂量”(而非环境中的“潜在剂量”),能避免暴露途径的遗漏(如同时吸入与皮肤接触的综合影响)。例如,某工人同时通过吸入与皮肤接触苯,监测空气浓度只能反映吸入暴露,而监测尿中的苯酚(苯的代谢物)则能反映总暴露量。

但生物监测需考虑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如某些物质的半衰期短(如酒精的半衰期约1小时),需在暴露后1-2小时内采样;而毛发中的重金属(如铅、汞)可保留数月甚至数年,适合长期暴露评估。例如,某地区发生铅污染事件后,采集儿童的血液样本(半衰期约30天)检测铅浓度,能反映近1个月的暴露情况;若要评估半年内的暴露,则需采集毛发样本。

膳食暴露评估法:聚焦食物途径的特殊方法

膳食是许多化学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的主要暴露途径,因此需采用专门的膳食暴露评估法。其核心公式为:膳食暴露量=食物中污染物浓度×食物消费量。例如,大米中的镉浓度为0.2mg/kg,成人每天吃200克大米,则膳食镉暴露量为0.2mg/kg×0.2kg=0.04mg/天。

常用的方法包括“总膳食研究”(Total Diet Study,TDS):即采集市场上的食物样本(如大米、蔬菜、肉类、鱼类),按照居民的饮食习惯进行加工(如烹饪、去皮、腌制),测定加工后食物中的污染物浓度(如烹饪后的大米镉浓度可能比生大米低10%-20%,因为部分镉会随米汤流失),再结合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如通过24小时饮食回顾法获得)计算暴露量。

另一种方法是“单一食物评估”,针对高风险食物(如鱼类中的甲基汞、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需更详细的调查。例如,某地区居民常吃的海鱼品种(如金枪鱼、三文鱼),需测定每种鱼的甲基汞浓度(如金枪鱼为0.5mg/kg,三文鱼为0.1mg/kg),结合消费量(如每周吃200克金枪鱼)计算暴露量(0.5mg/kg×0.2kg/周=0.1mg/周)。

膳食暴露评估需注意“累积暴露”的问题:即多种食物中的同一污染物叠加(如大米中的镉+蔬菜中的镉+肉类中的镉),需汇总所有食物来源的暴露量。此外,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的食物消费量与代谢能力不同,需单独评估——例如,儿童的牛奶消费量(每天300-500ml)高于成人(每天200ml),因此牛奶中的污染物(如三聚氰胺)对儿童的暴露量更高。

例如,评估某地区居民的镉膳食暴露,需汇总大米(贡献60%)、蔬菜(贡献20%)、肉类(贡献10%)、其他食物(贡献10%)的暴露量,得到总膳食暴露量,再与安全限值(如WHO规定的镉每周耐受摄入量为7μg/kg体重)比较,判断风险水平。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