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透皮吸收测试中皮肤代谢酶活性对药物透皮吸收量的影响评估

三方检测机构 2025-01-09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透皮给药因能避免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维持稳态血药浓度及提高患者依从性,已成为心血管、镇痛、皮肤病等领域的重要递送方式。然而皮肤并非“被动屏障”,其角质层、表皮及真皮中分布着丰富的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酯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这些酶可通过催化药物氧化、水解、结合等反应,直接改变药物的透皮吸收量与活性形式。因此,在透皮制剂研发中,系统评估皮肤代谢酶活性对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是确保制剂有效性、安全性及一致性的关键步骤。

皮肤代谢酶的种类与分布

皮肤中的代谢酶主要分为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及结合酶三大类,其中与药物代谢最相关的是细胞色素P450(CYP450)家族、酯酶及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CYP450家族中,CYP1A1、CYP3A4、CYP2E1是皮肤中的主要亚型——CYP1A1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层及棘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可催化多环芳烃、咖啡因等化合物的氧化反应;CYP3A4则存在于表皮全层及真皮成纤维细胞中,参与他汀类、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的代谢。

酯酶类以羧酸酯酶(CES)和胆碱酯酶(ChE)为主,其中CES1主要表达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CES2则分布在真皮血管内皮细胞,二者共同负责酯类前药的水解;而ChE更多存在于皮肤附属器(如汗腺、毛囊),对含有胆碱酯键的药物有代谢作用。UGT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等结合酶主要位于真皮层,可将药物与葡萄糖醛酸、谷胱甘肽结合,形成水溶性代谢物,减少药物向体循环的渗透。

需注意的是,皮肤代谢酶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层特异性:角质层因细胞无活性,酶含量极低;表皮层(尤其是基底层到颗粒层)是代谢酶的主要“活性区域”;真皮层的酶活性则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这种分布特点决定了药物在皮肤不同层的代谢速率差异——例如,作用于表皮的 topical 药物(如痤疮治疗药)更易受表皮酶的影响,而透皮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如硝酸甘油贴剂)则需考虑全皮肤层的酶代谢。

酶活性对药物透皮吸收的直接作用机制

皮肤代谢酶对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一是“激活作用”,即酶催化前药水解或氧化为活性产物,增加药物的透皮有效性;二是“灭活作用”,即酶将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或低活性代谢物,降低进入体循环的药物总量。

激活作用的典型案例是酯类前药的开发——例如,将布洛芬制成乙酸酯前药,其脂溶性显著提高,更易穿透角质层;进入表皮后,表皮中的羧酸酯酶可快速将其水解为游离布洛芬,后者的水溶性增加,更易通过真皮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类似地,维生素A酸的前药维A酯,需经皮肤酯酶水解为维A酸后,才能发挥促进角质代谢的作用。

灭活作用则常见于具有抗氧化或易氧化结构的药物。例如,抗真菌药特比萘芬,其分子中的烯丙胺结构可被皮肤CYP3A4氧化为无活性的亚砜代谢物,导致透皮吸收量仅为给药量的15%~20%;而硝酸甘油贴剂中的药物,会被皮肤中的GST催化与谷胱甘肽结合,形成无活性的结合物,因此需通过增加贴剂面积或药物负载量来补偿代谢损失。

此外,部分药物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双向作用”——例如,辣椒素经皮肤中的香草酸受体1(TRPV1)激活后,会被CYP2C9氧化为羟基辣椒素,后者的镇痛活性虽低于原药,但穿透真皮的能力更强,可延长药效持续时间。这种“代谢-转运”协同效应,需在评估中同时考虑代谢产物的活性与透皮能力。

体外测试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评估皮肤代谢酶活性对透皮吸收的影响,需选择能模拟体内皮肤环境的体外模型,常用模型包括离体皮肤模型、皮肤细胞模型及组织工程皮肤模型三大类。

离体皮肤模型是最接近体内情况的“金标准”,常用物种包括人(手术剩余皮肤)、猪(耳皮或腹皮)及大鼠(背皮)。人离体皮肤的酶活性与体内一致性最高,但来源有限且存在个体差异;猪皮肤的角质层厚度、酶分布与人类似,是替代人皮肤的常用选择;大鼠皮肤的酶活性(如CYP1A1)高于人类,需通过调整酶抑制剂浓度来校准结果。使用离体皮肤模型时,通常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药物涂抹于皮肤表面,检测接收液中的药物及代谢产物浓度,计算透皮速率(Jss)与代谢率(MR)。

皮肤细胞模型主要包括角质形成细胞(KC)、成纤维细胞(FB)及黑素细胞(MC),其中KC是表皮代谢酶的主要来源(如CYP1A1、CES1)。细胞模型的优势是可精准控制酶表达(如通过转染质粒过表达某类酶),适合研究单一酶对药物的影响——例如,用KC细胞模型可明确羧酸酯酶对布洛芬酯前药的水解效率。但细胞模型缺乏皮肤的三维结构,无法模拟药物在角质层的穿透过程,因此需与离体皮肤模型结合使用。

组织工程皮肤模型(如3D皮肤模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通过体外培养KC与FB,形成具有角质层、表皮及真皮结构的三维组织,酶活性更接近在体皮肤。例如,市售的EpiSkin或SkinEthic模型,其CYP1A1、CES1的活性与人类皮肤差异小于10%,可用于评估药物在完整皮肤结构中的代谢。但此类模型的局限性在于成本较高,且无法模拟皮肤附属器(如毛囊、汗腺)的代谢作用,对于依赖附属器渗透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需补充附属器模型的测试。

酶活性定量评估方法

要准确评估皮肤代谢酶对透皮吸收的影响,需对酶活性进行定量检测,常用方法包括酶促动力学分析、代谢产物定量及分子生物学检测三大类。

酶促动力学分析是评估酶活性的基础方法,通过测定酶对特异性底物的催化速率,计算米氏常数(Km)与最大反应速率(Vmax)。例如,检测CYP1A1活性时,可使用其特异性底物乙氧基试卤灵(EROD),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代谢产物试卤灵的生成量,计算Vmax值——Vmax越高,说明酶活性越强,对药物的代谢速率越快。对于酯酶,常用底物为对硝基苯乙酸酯(PNPA),通过比色法检测对硝基苯酚的生成量。

代谢产物定量是直接反映酶活性对药物影响的方法,常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技术,可同时检测药物原药与代谢产物的浓度。例如,在Franz扩散池实验中,收集接收液中的布洛芬(原药)与布洛芬乙酸酯(前药),通过LC-MS/MS定量后,计算代谢率(代谢产物浓度/总药物浓度×100%),代谢率越高,说明酯酶活性对前药的激活作用越强。

分子生物学检测则用于评估酶的表达水平,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酶mRNA水平,及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酶蛋白含量。例如,用qPCR检测不同年龄人群皮肤中CYP3A4的mRNA水平,发现60岁以上人群的表达量比20~30岁人群低40%,说明老年人皮肤对CYP3A4底物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透皮吸收量可能增加。需注意的是,酶表达水平与活性并不完全一致(如酶蛋白可能存在翻译后修饰),因此需结合酶促动力学或代谢产物定量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控制策略

皮肤代谢酶的活性受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共同影响,这些因素会导致评估结果的差异,需在实验设计中予以控制。

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皮肤部位及生理状态。年龄方面,新生儿皮肤的酯酶活性比成人高2~3倍,而老年人的CYP450活性(如CYP1A1)降低约50%;性别方面,女性腹部皮肤的CYP3A4活性比男性高15%~20%;皮肤部位方面,手掌皮肤的酯酶活性是前臂的3倍,而背部皮肤的CYP1A1活性是面部的2倍。生理状态方面,皮肤炎症(如湿疹)会诱导CYP1A1、CYP3A4的表达,增加药物代谢速率;而糖尿病患者的皮肤酯酶活性降低,可能导致酯类前药的水解效率下降。

外源性因素包括药物辅料、化妆品成分、环境污染物及药物相互作用。例如,常用的透皮辅料丙二醇,可抑制表皮羧酸酯酶的活性(IC50=0.5% w/v),导致布洛芬酯前药的水解率降低30%;化妆品中的防腐剂甲基异噻唑啉酮(MIT),可诱导CYP1A1的表达,增加多环芳烃类药物的代谢;环境中的多氯联苯(PCBs),会通过芳香烃受体(AhR)途径激活CYP1A1,加速药物氧化代谢。

针对这些因素的控制策略包括:1)在模型选择时纳入不同人群的皮肤样本(如年轻人与老年人、男性与女性),评估酶活性的个体差异;2)在辅料筛选阶段,通过酶活性检测(如PNPA水解实验)排除抑制或诱导酶活性的辅料;3)对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在体外实验中模拟暴露条件(如紫外线照射诱导CYP1A1),评估其对药物代谢的影响;4)对于药物相互作用,需检测联合用药时,其他药物对目标药物代谢酶的抑制/诱导作用(如酮康唑抑制CYP3A4)。

案例分析:不同药物的代谢酶影响差异

案例1:布洛芬酯前药的透皮吸收评估。研究人员将布洛芬乙酸酯制成凝胶剂,分别用猪离体皮肤与CYP3A4敲低的猪皮肤进行Franz扩散池实验。结果显示,正常猪皮肤的布洛芬透皮量是前药的2.8倍,而敲低CYP3A4后,透皮量仅增加1.2倍——说明CYP3A4虽不是前药水解的主要酶,但可通过氧化布洛芬代谢物,减少其在皮肤中的蓄积,间接增加原药的透皮量。最终,研究人员选择了对CYP3A4无抑制作用的卡波姆作为凝胶基质,确保前药的水解效率。

案例2:特比萘芬乳膏的透皮代谢评估。特比萘芬是CYP3A4的底物,研究人员用3D皮肤模型(EpiSkin)检测其代谢率,发现模型中的CYP3A4活性比人离体皮肤低15%,导致代谢率(22%)低于体内值(30%)。为校准结果,研究人员在模型中加入CYP3A4诱导剂β-萘黄酮,使酶活性提高至人皮肤水平,最终代谢率与体内一致。这一调整确保了乳膏的体外透皮量与体内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案例3:维生素D3透皮贴剂的老年人群评估。维生素D3需经皮肤CYP27B1转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3(活性形式),而老年人皮肤CYP27B1的mRNA水平比年轻人低50%。研究人员收集了10例60~70岁老年人的腹部皮肤,检测其CYP27B1活性,发现活性比年轻人低45%。因此,在贴剂开发中,将老年人的药物负载量增加了50%,确保活性代谢产物的透皮量与年轻人一致。

评估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思路

误区1:仅用单一模型评估酶活性的影响。例如,某团队仅用角质形成细胞模型评估抗真菌药的透皮代谢,忽略了真皮中CYP3A4的灭活作用,导致体外透皮量比体内高40%。解决思路:采用“细胞模型+离体皮肤模型+3D模型”的多模型交叉验证,确保覆盖皮肤各层的酶代谢。

误区2:忽略酶活性的个体差异。例如,某透皮制剂的临床试验中,老年人的血药浓度比年轻人高3倍,原因是未评估老年人皮肤CYP3A4活性的降低。解决思路:在体外实验中纳入不同年龄、性别的皮肤样本,建立酶活性与人群特征的回归模型,预测不同人群的透皮吸收量。

误区3:未考虑辅料与酶的相互作用。例如,某团队在筛选透皮辅料时,仅关注辅料的促渗效果,未检测其对酯酶的抑制作用,导致制剂的体外水解率比体内低25%。解决思路:在辅料筛选阶段,同步进行酶活性检测(如PNPA水解实验),排除对目标酶有抑制/诱导作用的辅料。

误区4:混淆酶活性与代谢产物的活性。例如,某团队发现某药物的代谢产物透皮量很高,便认为其有效性好,但实际上代谢产物无活性——原因是未检测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解决思路:在评估代谢率的同时,通过细胞活性实验(如MTT法)或动物模型,检测代谢产物的活性,避免“代谢量=活性量”的误判。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