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服务热线:

化妆品新原料透皮吸收测试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应用进展

三方检测机构 2024-12-19

透皮吸收测试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化妆品新原料注册需提交透皮吸收安全性数据,传统动物实验因物种差异、伦理争议及高成本等问题受限。近年来,体外皮肤模型、离体皮肤实验、微流控芯片、计算模型等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快速发展,既符合“3R”原则,又能更精准模拟人体皮肤环境,成为透皮吸收测试的核心技术路径,为化妆品新原料的安全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化妆品新原料透皮吸收测试的监管背景与动物实验痛点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新原料需通过安全性评价,透皮吸收数据是评估原料是否进入体循环、产生系统毒性的关键依据。传统测试多采用大鼠、豚鼠等动物模型,但动物皮肤与人体皮肤存在显著结构差异——比如大鼠皮肤角质层厚度仅为人体的1/5,毛囊密度是人体的10倍,导致透皮吸收结果难以直接外推至人体。

伦理层面,动物实验涉及活体动物的伤害与死亡,不符合“替代、减少、优化”的3R原则。欧盟已于2013年禁止化妆品动物实验,中国也在《化妆品新原料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明确鼓励使用替代方法。

此外,动物实验周期长(通常需4-6周)、成本高(单只动物实验成本超千元),且无法满足新原料高通量筛选的需求。这些痛点推动行业寻找更高效、更符合伦理的替代方案。

体外皮肤模型:从二维到三维的技术迭代

早期体外模型以二维皮肤细胞培养为主,通过培养角质形成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形成单层细胞层。但二维模型缺乏皮肤的三维结构,尤其没有角质层——这是人体皮肤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因此无法准确模拟原料的渗透过程。

三维重组皮肤模型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重组人表皮模型(RHE)如EpiSkin、EpiDerm,通过在气液界面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形成包含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的完整表皮结构,角质层的脂质排列与人体相似,能有效模拟皮肤的屏障功能。这类模型已被OECD认可用于皮肤刺激性测试,但透皮吸收需要更复杂的全层皮肤模型。

三维全层皮肤模型(如EpiFull)在此基础上加入真皮层——以胶原蛋白或透明质酸为支架,培养成纤维细胞形成真皮结构,再接种角质形成细胞形成表皮。这种模型能模拟表皮与真皮的相互作用,比如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角质细胞分化,更接近人体皮肤的生理状态。某研究用EpiFull模型测试维生素E醋酸酯的透皮吸收,结果与人体在体实验的相关性达92%,显著优于动物模型。

目前,三维皮肤模型的构建技术仍在优化——比如加入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模拟这些结构对透皮吸收的影响(比如脂溶性原料可通过毛囊渗透)。部分模型还整合了免疫细胞(如朗格汉斯细胞),用于评估原料渗透后的免疫反应。

离体皮肤实验:接近在体环境的经典替代方案

离体皮肤实验是指使用新鲜分离的人体或动物皮肤(如猪、兔)进行透皮吸收测试,常用Franz扩散池装置——将皮肤固定在供给室与接收室之间,供给室加入待测原料,接收室加入模拟体液的缓冲液,定期检测接收液中的原料浓度,计算透皮速率和累积吸收量。

人体离体皮肤是最理想的实验材料,因其保持了完整的皮肤结构(角质层、表皮、真皮及附属器),且与人体在体皮肤的屏障功能一致。但人体皮肤来源有限,主要依赖整形手术捐赠,且存在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皮肤部位的不同会影响透皮结果)。

猪皮肤因结构与人体高度相似(角质层厚度、毛发密度、真皮胶原排列),成为常用的替代材料。研究显示,猪皮肤对水杨酸、咖啡因等原料的透皮吸收结果与人体皮肤的相关性达85%以上,远高于大鼠皮肤(相关性约60%)。但猪皮肤也存在局限性——比如缺乏人体皮肤的某些代谢酶,无法模拟原料的皮肤内代谢过程。

离体皮肤实验的优势在于能快速获得接近人体的透皮数据,且实验条件可控(如温度、湿度、pH值)。但皮肤离体后会逐渐失去活性,一般需在24小时内完成实验,否则屏障功能会下降。此外,皮肤的保存方法(如冷冻保存)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冷冻会破坏角质层的脂质结构,导致透皮速率升高。

微流控皮肤芯片:模拟动态生理微环境的创新路径

微流控技术通过微米级通道模拟人体生理结构,能构建动态、可调控的皮肤模型。微流控皮肤芯片通常包含三个部分: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真皮层(成纤维细胞)和微通道(模拟真皮血管)。微通道中持续流动的营养液模拟人体血液循环,为细胞提供营养并带走代谢废物,更接近皮肤的在体状态。

某团队开发的微流控皮肤芯片整合了内皮细胞(血管内壁细胞),通过微通道连接表皮与真皮,模拟原料渗透至真皮后进入血管的过程。实验显示,该芯片对烟酰胺的透皮吸收结果与人体在体实验的相关性达88%,而传统静态模型仅为75%。

更复杂的芯片还能模拟皮肤与其他器官的相互作用。比如将皮肤芯片与肝脏芯片连接,肝脏芯片中的肝细胞可代谢透皮吸收的原料,模拟原料进入体循环后的代谢过程。这种“多器官芯片”能更全面评估原料的系统毒性,为新原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更完整的数据。

目前,微流控皮肤芯片仍处于研究阶段,主要挑战在于芯片的规模化生产与标准化——微通道的尺寸、细胞接种密度等参数的微小差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此外,芯片的成本较高(单块芯片成本超500元),限制了其在高通量筛选中的应用。

计算模型与人工智能:从数据到预测的跨学科应用

计算模型通过数学公式或机器学习算法,利用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预测透皮吸收。最经典的是基于Fick’s扩散定律的房室模型——将皮肤分为角质层、表皮、真皮三个房室,通过原料的扩散系数、分配系数等参数,计算各房室的原料浓度变化。

机器学习模型则通过训练大量实验数据,建立原料性质与透皮吸收的关联。比如用随机森林算法,输入原料的分子量、脂水分配系数(logP)、溶解度、熔点等参数,输出透皮速率的预测值。某研究用1000组化妆品原料的透皮数据训练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5%,显著高于传统房室模型(准确率约70%)。

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高通量——能在短时间内筛选数百种原料的透皮吸收潜力,降低实验成本。比如某化妆品企业用机器学习模型筛选新的保湿原料,仅用2周就从500种候选原料中选出10种透皮性能优异的原料,而传统实验需6个月。

但计算模型也有局限性:一是依赖高质量的实验数据——若训练数据中存在错误或偏差,模型预测结果会不准确;二是无法模拟复杂的生理过程——比如原料与皮肤细胞的相互作用、代谢过程等,因此需与实验方法结合使用。

生物标志物检测:量化透皮吸收的关键技术补充

透皮吸收测试不仅需要测量原料的浓度,还需评估其对皮肤的影响。生物标志物检测通过分析皮肤细胞的分子变化,量化透皮吸收的程度与安全性。

荧光标记技术是常用的可视化方法——将原料与荧光染料(如FITC、Cy5)结合,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原料在皮肤各层的分布。比如测试神经酰胺的透皮吸收时,荧光信号显示原料主要聚集在角质层,少量进入表皮基底层,这与神经酰胺的脂溶性特点一致。

液相色谱-质谱(LC-MS)是定量检测的金标准,能准确测量接收液或皮肤组织中的原料浓度,检测限可达ng级。比如用LC-MS检测重组人表皮模型中视黄醇的透皮吸收,能区分视黄醇本身与代谢产物视黄酸的浓度,为评估原料的活性提供依据。

基因表达分析则通过RNA-seq或qPCR检测皮肤细胞的基因变化。比如透明质酸透皮吸收后,会促进角质形成细胞表达丝聚蛋白(FLG)——这是皮肤屏障的关键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升高可间接反映透明质酸的透皮效果。某研究发现,当透明质酸的透皮率达到15%时,FLG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2.3倍。

生物标志物检测的优势在于能更全面评估透皮吸收的生物学效应,而非仅关注浓度。但需注意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比如FLG表达升高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如保湿剂)引起,需结合浓度数据综合判断。

替代方法的验证与标准化:行业应用的核心门槛

替代方法要进入实际应用,必须通过权威机构的验证,符合标准化要求。OECD是全球最主要的验证机构,其发布的测试指南(TG)是各国监管部门的参考依据。

比如重组人表皮模型EpiSkin已通过OECD TG 439验证,用于皮肤刺激性测试;离体皮肤实验符合OECD TG 428的部分要求,但需补充皮肤来源与保存的标准化流程。而三维全层皮肤模型、微流控芯片等新技术,目前尚未纳入OECD指南,需通过“预验证”(Prevalidation)评估其准确性与重复性。

中国也在推进替代方法的标准化。2021年发布的《化妆品新原料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明确,“经过验证的替代方法可用于安全性评价”,并鼓励企业参与替代方法的研究与验证。2023年,国家药监局化妆品审评中心发布《化妆品透皮吸收测试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提到可使用体外模型、离体皮肤等替代方法,但需提供方法的验证数据。

标准化的核心是“一致性”——不同实验室使用相同方法应得到一致结果。比如离体皮肤实验中,皮肤的来源(人体/猪)、保存条件(4℃冷藏/液氮冷冻)、Franz扩散池的参数(接收液体积、搅拌速率)都需统一。某行业协会开展的比对实验显示,当这些参数标准化后,不同实验室的透皮速率结果差异从25%降至8%。

此外,替代方法需与人体在体数据对比,证明其相关性。比如某三维全层模型的透皮结果与人体实验的相关性达90%以上,才能被监管部门接受。目前,部分企业已建立“替代方法-人体实验”的关联数据库,为标准化提供数据支撑。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