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在光伏组件功率衰减检测中如何排除外界光照干扰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热像检测凭借非接触、可视化、快速定位缺陷的优势,已成为光伏组件功率衰减检测的核心技术之一。然而,外界光照(如太阳直接辐射、周围物体反射光)会向热像仪输入额外红外辐射,干扰组件自身热缺陷的精准识别——轻则导致温度测量偏差,重则误判衰减区域,影响功率衰减分析的准确性。如何系统排除光照干扰,是提升红外热像检测可靠性的关键命题。
外界光照对红外热像检测的干扰类型与机制
外界光照对红外热像的干扰主要来自三个维度:首先是太阳直接辐射,热像仪不仅接收组件自身的热辐射,还会捕捉到阳光中的红外波段能量,导致测量温度比组件实际温度偏高。例如,正午强光下,热像仪测得的组件表面温度可能比实际高5-10℃,掩盖了因功率衰减产生的局部热缺陷(如隐裂、焊锡点失效带来的2-3℃温差)。
其次是反射光干扰,周围金属支架、玻璃幕墙或积雪等物体的高反射率,会将阳光反射至组件表面,形成局部“热点”——这些热点并非组件自身衰减导致,而是反射光带来的额外加热。比如,某光伏电站的金属围栏反射阳光至组件边缘,热像图显示边缘温度比中心高8℃,初期误判为边缘封装材料老化,后续排查才发现是反射光干扰。
最后是光照强度波动的影响,云层遮挡或太阳移动导致光照强度骤变时,组件的发电功率会快速波动,进而引发组件自身发热的不稳定——热像图上会出现“动态噪声”,掩盖了衰减区域的稳定热信号。比如,多云天气下,阳光时强时弱,组件温度在1-2分钟内波动3-4℃,热像仪难以区分是光照变化还是衰减缺陷。
检测时段的科学选择:低光照强度下的稳定测量窗口
选择光照强度低且稳定的时段检测,是降低干扰的基础手段。清晨(太阳高度角10°-20°)或傍晚(太阳高度角15°以下)是理想窗口——此时太阳辐射强度约为正午的1/3-1/5,热像仪接收的外界红外辐射显著减少,组件自身的发电发热状态也更稳定(因光照强度变化慢,组件功率输出波动小)。
以我国华北地区为例,夏季清晨6:30-8:00、傍晚17:30-19:00,冬季清晨7:30-9:00、傍晚16:30-18:00,光照强度维持在200-500 W/㎡(正午约1000 W/㎡),组件温度在25-35℃之间,热像图中缺陷区域(如隐裂、PID效应)的温差(与正常区域)能稳定保持在3-5℃,而正午时段这一温差会被光照干扰压缩至1-2℃,难以识别。
但要避免在光照强度骤变的时段(如云层快速移动时)检测,即使在清晨,也会因光照波动导致热像图噪声增大。例如,某检测团队曾在清晨遇云层遮挡,光照强度从400 W/㎡骤降至100 W/㎡,组件温度在5分钟内下降6℃,热像图中原本清晰的缺陷信号被噪声覆盖,不得不重新选择时段检测。
物理遮挡与环境隔离:切断外界光照的直接输入
针对直接光照和反射光干扰,可采用物理遮挡与环境隔离措施。首先是热像仪镜头的遮挡——使用专门的红外防辐射罩(材质为镀铝聚酯薄膜或红外反射涂料),罩住镜头前端,过滤掉阳光中的红外辐射(波长8-14μm的红外光为热像仪主要探测波段,防辐射罩可反射90%以上该波段的外界辐射)。但要注意,遮挡罩不能完全封闭镜头,需保留足够的视野覆盖组件,且不能影响热像仪的散热(避免因镜头升温导致测量误差)。
其次是组件局部的临时遮挡——对于疑似被反射光干扰的区域(如靠近金属支架的组件边缘),可使用黑布(表面涂有吸红外涂层)覆盖周围反射源,或用挡板隔离反射路径。例如,某电站的组件边缘因邻近不锈钢支架反射光出现热点,用黑色PVC板在支架与组件间搭建1.5米高的隔离墙后,热像图中边缘温差从7℃降至1℃,排除了反射光干扰。
此外,检测前需清理组件表面的灰尘——灰尘会反射部分光照,同时自身吸收光照后发热,导致组件表面温度分布不均。比如,组件表面有一层厚灰尘时,热像图显示灰尘区域温度比干净区域高4℃,误判为组件衰减,清理后温差消失。
参考基准校准:用“无干扰样本”抵消环境影响
建立参考基准是排除光照干扰的核心方法之一。具体来说,选取同型号、同批次、经检测无功率衰减的“标准组件”,与待检测组件放置在相同环境(同一排支架、相同朝向、相同倾斜角)下,同步进行红外热像检测。
检测时,首先记录标准组件的热像图温度分布(如平均温度为28℃,最大温差为1℃),再将待检测组件的热像图与标准组件对比——待检测组件的温度需扣除标准组件的“环境基准温度”(即标准组件因外界光照产生的温度升高)。例如,标准组件在当前光照下温度比环境温度高5℃(环境温度23℃,标准组件28℃),待检测组件温度为30℃,则实际组件自身发热温度为30℃ - 5℃ = 25℃,扣除了外界光照带来的5℃干扰。
校准需注意“实时性”——每检测10块组件或光照强度变化超过10%时,需重新采集标准组件的热像图更新基准。比如,清晨光照强度从200 W/㎡升至300 W/㎡时,标准组件的平均温度从26℃升至29℃,此时待检测组件的温度需扣除的基准值从3℃(26-23)变为6℃(29-23),确保抵消光照强度变化的影响。
此外,可采用“多基准点”校准——在标准组件上选取多个点(如四个角、中心)记录温度,计算平均温度作为基准,避免因标准组件局部受轻微干扰(如少量灰尘)导致的基准误差。
算法补偿:用光谱与背景分析过滤干扰信号
借助算法优化,可从热像图中分离出组件自身的热辐射与外界光照的辐射。其中,“多光谱融合算法”是常用技术——热像仪同时采集可见光(400-700nm)和红外(8-14μm)图像,通过分析两种光谱的差异,区分组件自身热辐射(红外光谱连续,无明显峰值)与外界光照辐射(可见光与红外光谱均有太阳辐射的特征峰值,如可见光的500nm附近、红外的1000nm附近)。
例如,当阳光中的红外辐射(波长1000nm)进入热像仪时,算法会识别到该波长的辐射强度远高于组件自身热辐射(组件热辐射在1000nm处的强度仅为阳光的1/5),从而将这部分辐射从热像图中扣除。某热像仪厂商的“SunBlock”算法,通过融合可见光与红外图像,可降低光照干扰导致的温度测量误差至±1℃以内,比未用算法时的±5℃显著提升。
另一种算法是“背景减法”:在检测组件前,先采集一张无组件的背景热像图(包括天空、支架、地面等),然后将待检测组件的热像图与背景图相减,消除环境中的光照辐射(如天空的散射红外、地面的反射红外)。例如,背景图中某区域的温度为25℃(因天空散射光),组件热像图中对应区域的温度为30℃,相减后得到组件自身的温度为5℃(30-25),排除了背景光照的干扰。
设备参数优化:从源头降低光照干扰的敏感度
热像仪的参数设置直接影响光照干扰的大小,其中最关键的是“发射率(Emissivity)”设置——发射率是物体表面发射红外辐射的能力,光伏组件的钢化玻璃表面发射率通常在0.88-0.92之间(不同厂家略有差异)。若发射率设置错误,会导致温度测量偏差,叠加光照干扰后误差更大。
正确的发射率校准方法是:用接触式温度计(如热电偶)测量组件表面的实际温度,然后调整热像仪的发射率参数,直到热像仪显示的温度与接触式温度计一致。例如,接触式温度计测得组件温度为28℃,热像仪初始发射率设为0.90时显示32℃,将发射率调至0.85后,热像仪显示28℃,此时发射率设置正确。校准后,即使外界光照带来额外辐射,热像仪也能基于正确的发射率计算组件自身的温度,减少干扰。
其次是“增益(Gain)”与“曝光时间”的调整——在强光下,热像仪的增益过高会导致图像过曝(亮度过高,细节丢失),需降低增益(如从自动增益改为手动增益,设置为中等水平),同时缩短曝光时间(如从10ms改为5ms),减少外界辐射的接收量。但要注意,增益与曝光时间的调整需保证热像图能清晰显示组件的热缺陷(如隐裂带来的1-2℃温差),避免因参数过低导致缺陷信号被淹没。
此外,部分高端热像仪具备“动态范围扩展”功能,可在强光下保留更多温度细节——例如,动态范围从8 bits扩展至14 bits,能区分0.1℃的温差,即使外界光照导致组件温度整体升高,也能捕捉到衰减区域的微小温差变化。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