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检测可以有效识别的电气设备故障类型有哪些
红外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检测依托物体热辐射特性,通过热成像设备捕捉电气设备表面温度分布,以异常热点为线索诊断潜在故障,是电气运维中常用的无损检测手段。其核心优势在于非接触、实时、直观,能在故障萌芽阶段发现温度异常,避免因故障扩大引发的停机或安全事故。本文将结合故障机理与温度特征,详细解析红外检测可有效识别的电气设备故障类型,说明其在实际运维中的应用价值。
接触不良类故障:电气连接的“隐形松动”
接触不良是电气设备最常见的故障类型,根源在于连接部位的接触电阻异常增大。当接线端子松动、母线搭接处氧化或断路器触头烧蚀时,接触面积减小或表面电阻率上升,电流通过时的焦耳热(Q=I²Rt)显著增加,形成局部高温。这类故障的温度特征是“点式热点”——异常部位温度远高于周围区域,且边界清晰。
以接线端子为例,若铜端子因安装扭矩不足发生松动,接触电阻可能从正常的0.01Ω增至0.1Ω。当通过100A电流时,功率损耗从10W跃升至100W,端子温度会从环境温度(约25℃)升至80℃以上。红外热像中,松动端子会呈现明显的圆形或椭圆形高温点,与相邻导体的温差通常超过10K(热力学温度差)。
再如铜铝搭接接头,因两种金属的电极电位差异,易发生电化腐蚀形成氧化层,接触电阻可增大数倍。这种情况下,搭接处的温度会比母线本体高15K以上,热像中呈现“月牙形”热点。若未及时处理,氧化层会持续增厚,最终可能引发接头烧熔或母线短路。
断路器触头的烧蚀也是常见的接触不良问题。多次分合闸后,触头表面会因电弧烧蚀形成麻点或凹坑,接触面积减小导致电阻增大。红外检测时,触头部位的温度会比正常运行时高20℃以上(如正常为50℃,烧蚀后可达70℃),且热像中热点位置与触头对应,能精准定位故障点。
绝缘老化与损坏故障:电气设备的“内部隐患”
绝缘材料的老化或损坏会导致电气设备内部泄漏电流增大,进而产生热量。这类故障的特点是“面式或线式热点”——热量从绝缘缺陷处向表面传导,形成连续或片状的温度异常。红外检测能通过设备表面温度分布,间接判断内部绝缘状态。
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的水树老化是典型案例。当电缆绝缘层渗入水分后,会形成树枝状的水树通道,导致绝缘电阻下降、泄漏电流增大。水树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在绝缘层内部形成热点,热量传导至电缆表面,使该段电缆温度比相邻段高5-8K。红外热像中,故障段电缆呈现“条带状”高温区,能精准定位老化部位。
绝缘子的故障也可通过红外检测识别。当绝缘子表面污秽严重或存在裂纹时,泄漏电流会显著增大,导致表面发热。例如,瓷质绝缘子的污秽层会形成导电通道,泄漏电流从几十微安增至几百微安,表面温度可升高10-15℃。红外热像中,绝缘子表面会出现“斑块状”热点,若热点集中在某片瓷裙,可能是该瓷裙存在裂纹或严重污秽。
电机定子绕组的绝缘老化同样能被红外检测发现。当绕组绝缘层因高温、潮湿或机械损伤老化时,绕组的直流电阻增大,运行时温度升高。红外热像中,电机外壳的温度分布呈现“端部高、中部低”的特征——端部绕组因散热条件差,温度比中部高10-20℃。例如,F级绝缘电机的允许温度为155℃(环境温度25℃时),若老化后端部温度升至160℃以上,说明绝缘已失效。
过载运行故障:电流超限的“热预警”
过载是指电气设备的运行电流超过额定值,导致导体电阻损耗(I²R)增大,整体温度升高。这类故障的温度特征是“均匀性高温”——设备整体或某一部位的温度普遍高于正常运行值,无明显局部热点,但温差仍可被红外检测捕捉。
母线系统的过载是常见场景。当母线电流超过额定值(如额定为1000A,实际达1200A)时,导体的电阻损耗会增加44%(因损耗与电流平方成正比),温度从正常的40℃升至60℃以上。红外热像中,整个母线的温度分布均匀升高,且靠近负荷端的母线温度更高,能直观反映过载程度。
异步电机的过载也能通过红外检测识别。电机过载时,定子绕组的电流增大,铜损耗增加,导致绕组温度升高。红外热像中,电机外壳的温度分布呈现“端部高、中部低”的特征——端部绕组因散热条件差,温度比中部高10-20℃。例如,Y系列电机的额定温升为80℃(环境温度25℃时,外壳温度为105℃),若过载运行,端部温度可能升至120℃以上,超过绝缘允许值。
变压器的过载同样会引发温度异常。当变压器负载率超过100%时,绕组和铁芯的损耗均增加,油箱表面温度升高。红外热像中,变压器油箱的中上部温度最高(因热油上升),比正常运行时高15-20℃(如正常为50℃,过载时可达65℃以上)。若长期过载,会加速绝缘老化,缩短变压器寿命。
局部放电故障:设备内部的“微爆炸信号”
局部放电是指电气设备绝缘内部或表面的局部区域发生放电,但未贯穿整个绝缘间隙。放电过程中,气体电离、介质损耗增加会产生热量,形成“点状或小片状热点”。红外检测能通过设备表面的局部高温,识别内部放电部位。
变压器的局部放电是典型案例。当变压器内部存在气泡、杂质或绝缘开裂时,会引发局部放电。例如,套管根部的绝缘纸因受潮发生放电,会导致套管表面温度升高;分接开关接触不良引发的放电,会使分接开关箱表面出现热点。红外热像中,这些部位的温度比周围高5-10K,且热点位置与放电点对应。
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局部放电也可通过红外检测发现。当GIS内部的盆式绝缘子存在裂纹或金属颗粒时,会引发放电,导致外壳局部发热。红外热像中,盆式绝缘子对应的外壳部位会出现“圆形”热点,温度比相邻区域高8-12K。若放电持续,可能引发GIS内部击穿,导致设备停运。
电缆终端头的局部放电同样能被识别。当终端头的绝缘套管存在裂纹或密封不良时,会引入空气或水分,引发放电。红外热像中,终端头的套管表面会出现“星点状”热点,温度比正常高10℃以上。若未及时处理,放电会逐渐扩大,最终可能导致终端头爆炸。
电子元件劣化故障:核心部件的“性能衰退”
电气设备中的电子元件(如电容器、避雷器、互感器)因长期运行会发生性能劣化,导致泄漏电流增大或损耗增加,进而发热。这类故障的特点是“个体式热点”——劣化元件的温度明显高于同组其他元件,能通过对比检测识别。
自愈式并联电容器的劣化是常见案例。电容器的金属化膜因击穿发生自愈时,会产生热量;若频繁自愈,会导致内部温度升高。红外检测时,劣化电容器的外壳温度比同组其他电容器高10-15K(如正常为30℃,劣化后可达45℃)。热像中,劣化电容器呈现“矩形”热点,与其他电容器形成明显温差,能快速筛选出故障元件。
氧化锌避雷器(MOA)的阀片老化也能通过红外检测识别。当阀片因长期运行发生老化时,泄漏电流增大,导致避雷器本体发热。红外热像中,避雷器的温度分布呈现“上低下高”的特征——下部阀片因电流更大,温度比上部高5-10℃。例如,正常避雷器的本体温度为30℃,老化后可达40℃以上,超过允许值(通常为35℃)。
电流互感器的铁芯饱和劣化也会引发温度异常。当互感器铁芯因磁密过高发生饱和时,铁损耗增加,导致外壳温度升高。红外热像中,互感器的铁芯部位会呈现“圆形”热点,温度比正常高8-12℃(如正常为40℃,饱和后可达50℃)。若未及时处理,会导致互感器误差增大,影响计量或保护准确性。
散热系统失效故障:通风不畅的“热积累”
散热系统的失效会导致电气设备内部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形成“整体式高温”——设备表面温度均匀升高,无明显局部热点,但温度绝对值超过允许值。红外检测能通过设备表面温度,判断散热系统是否正常。
电机散热风扇损坏是常见场景。当风扇叶片断裂或电机轴承损坏导致风扇停转时,电机内部的热量无法通过通风排出,外壳温度升高。红外热像中,电机外壳的温度分布均匀,比正常运行时高20-30℃(如正常为50℃,散热不良时可达70℃以上)。例如,Y2系列电机的散热风扇损坏后,定子绕组温度可能升至140℃(接近F级绝缘的155℃允许值,长期运行会加速老化)。
变频器的散热片堵塞也会引发温度异常。变频器的IGBT模块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需通过散热片和风扇排出。若散热片被灰尘堵塞,热量无法散发,IGBT模块温度升高。红外热像中,散热片的温度分布呈现“斑块状”热点——堵塞部位的温度比清洁部位高15-20℃(如正常为60℃,堵塞后可达75℃以上)。若温度超过IGBT的允许结温(通常为150℃),会导致模块烧毁。
变压器的冷却器故障同样会导致温度升高。当变压器的油浸冷却器或风冷系统失效时,油箱内的热油无法冷却,表面温度升高。红外热像中,变压器油箱的温度比正常运行时高10-15℃(如正常为50℃,冷却器故障时可达65℃以上)。若未及时修复冷却系统,变压器可能因超温跳闸,影响供电可靠性。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