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检测发现的设备异常温度信号应该如何分析和判断
红外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检测是电力、工业设备状态监测中最直观的“热诊断”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温度信号捕捉设备的隐性故障——但并非所有“温度高”都是故障,也不是所有“温差小”就绝对安全。要准确判断异常,需建立“基准-类型-部位-原因-验证”的系统分析逻辑,结合设备特性、运行环境和历史数据,把“异常信号”转化为“故障线索”。本文结合一线检测经验,拆解红外温度异常的分析步骤与关键判断要点。
第一步:先立“基准线”——没有正常温度对比,就没有异常判断
分析异常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正常”。设备的正常温度并非固定值,而是由4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动态基准”:一是设备类型,比如油浸式变压器的顶层油温正常不超过85℃(GB/T 1094.2标准),而异步电机的定子绕组温度(F级绝缘)正常不超过145℃(环境40℃时);二是负载率,同一台电机在空载时温度可能30℃,满载时可能80℃,负载越高温度越高;三是散热条件,通风良好的配电室里的开关柜温度,会比封闭柜内的同类型设备低10-15℃;四是历史数据,同一设备在相同负载、相同环境下的“历史温度”是最可靠的基准——比如某10kV母线接头,去年夏天满载时温度45℃(环境30℃),今年同款条件下温度60℃,哪怕没超过“绝对温度上限”,也是异常。
获取基准的方法很具体:首先查设备出厂说明书,里面会标注“额定负载下的温升范围”(比如接触器的触头温升≤40K);其次对比“同批设备”,比如同一配电室内的5台同型号断路器,其中4台的触头温度都是50℃(环境30℃),第5台是70℃,那第5台肯定异常;最后是积累“自身历史数据”,用红外检测记录设备在不同季节、不同负载下的温度,建立“温度-负载-环境”的关联曲线,比如某水泵电机在50%负载时,环境25℃下的温度是55℃,这条曲线就是未来判断的“金标准”。
第二步:分清楚“发热”和“温升”——别被“绝对温度”骗了
很多人容易把“温度高”等同于“异常”,但红外分析的核心是“温升”(设备温度与环境温度或基准温度的差值)。比如夏天户外的变压器温度达到70℃,看似很高,但环境温度也有40℃,温升只有30K,符合标准;但如果冬天环境温度10℃,变压器温度还是70℃,温升60K,那就是严重异常。
要记住:温升才是设备故障的“晴雨表”。因为温升反映的是设备内部的能量损耗(比如电阻损耗、摩擦损耗),与环境无关。比如电机的绕组温升标准是根据绝缘等级定的:B级绝缘的绕组温升不超过80K,F级不超过105K,不管环境温度是20℃还是40℃,只要温升超过这个值,就是绕组故障。再比如开关柜内的母线接头,GB 7251.1标准规定“温升≤40K”,所以哪怕冬天环境温度0℃,接头温度40℃(温升40K)是正常的;夏天环境35℃,接头温度75℃(温升40K)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夏天接头温度80℃(温升45K),哪怕绝对温度没超过“手感烫”的阈值,也是异常。
第三步:精准定位异常部位——热像图的“形状”比“温度值”更重要
红外热像仪能呈现设备的温度分布,异常部位的“形状”直接对应故障类型。比如:
1、点热源:热像图中呈现一个“小亮点”,温度远高于周围,比如母线接头、螺栓连接处、电缆终端头——这90%是“接触不良”(接头松动、氧化、腐蚀导致接触电阻增大),因为接触不良的部位是局部的“点”,电流通过时集中发热。
2、线热源:热像图中呈现一条“高温线”,比如母线排的某一段、电缆的某一节——可能是母线排变形导致的应力集中,或者电缆绝缘层破损导致的局部放电。
3、面热源:热像图中呈现一个“高温区域”,比如电机的定子绕组、变压器的铁芯——这通常是“整体故障”,比如绕组短路(电流过大导致整体发热)、铁芯硅钢片绝缘损坏(涡流损耗增加)。
4、环形热源:热像图中呈现“环形高温”,比如旋转设备的轴承部位——大概率是“机械故障”,比如轴承润滑不良(润滑脂干涸或变质)、轴承内外圈磨损(摩擦增大)。
举个实际例子:某风机的热像图中,轴承部位呈现环形高温(温度75℃,环境30℃,温升45K),而定子绕组温度正常(50℃,温升20K)——直接定位是轴承问题,打开后发现润滑脂已经干成块,清理后加新脂,温度立刻降到45℃。
第四步:关联“异常部位”和“常见原因”——从“现象”到“根源”的推理
不同部位的异常,对应不同的故障原因,这是一线检测的“经验数据库”:
电气类异常(占60%以上):
- 接头/触头发热:接触电阻过大(松动、氧化、腐蚀)、接触面有杂质(安装时没擦干净);
- 绕组/线圈发热:绕组短路(匝间短路、相间短路)、过负荷(电流超过额定值)、电压不平衡(某相电流过大);
- 绝缘子/套管发热:表面污秽(灰尘、鸟粪导致爬电)、绝缘老化(介质损耗增加)、内部气隙(局部放电)。
机械类异常(占30%左右):
- 轴承发热:润滑不良(脂量过多/过少、脂变质)、轴承磨损(滚珠/滚道损坏)、联轴器不对中(导致轴承承受额外负载);
- 风机/风扇发热:扇叶损坏(散热不足)、通风口堵塞(灰尘、杂物挡住进风口);
- 齿轮箱发热:齿轮磨损(啮合不良)、润滑油不足(润滑失效)。
其他类异常(10%):
- 过电压(雷击、谐振导致的绝缘发热)、谐波电流(非线性负载导致的额外损耗)。
比如某10kV绝缘子的热像图中,表面呈现“斑块状高温”(温度60℃,环境30℃,温升30K)——对应“表面污秽”,因为污秽物会吸收水分,形成导电通道,导致漏电流增加,发热;清理绝缘子表面的灰尘和鸟粪后,温度降到40℃,温升10K,恢复正常。
第五步:用“运行参数”验证——别光看温度,要结合“电流电压”
红外检测是“现象检测”,要确认故障,必须结合设备的“运行参数”(电流、电压、负载率、功率因数)。比如:
- 某电机温度高(70℃,环境30℃,温升40K),查看电流:额定电流100A,现在电流150A——直接原因是“过负荷”,减轻负载后温度降到50℃;
- 某变压器温度高(75℃,环境30℃,温升45K),电流正常(额定电流200A,现在180A),但电压不平衡(A相电压10.5kV,B相9.5kV,C相10kV)——原因是“电压不平衡导致某相绕组电流过大”,调整电压后温度降到60℃;
- 某开关柜接头温度高(65℃,环境30℃,温升35K),电流正常,但功率因数低(0.8,额定0.9)——检查发现接头处氧化严重,接触电阻增大,导致无功损耗增加,发热;打磨接头后,功率因数恢复到0.9,温度降到45℃。
记住:没有运行参数支撑的温度异常,都是“疑似故障”——必须用电流、电压等数据验证,才能下结论。
第六步:排除“外部干扰”——别让“假异常”浪费时间
红外检测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导致“假异常”,必须逐一排除:
1、阳光直射:阳光中的红外线会被设备表面吸收,导致热像图中温度偏高——解决方法:选择早晨、傍晚或阴天检测,或者用雨伞、纸板挡住阳光;
2、附近热源:比如设备旁边有锅炉、加热器,会导致被测设备温度“被升高”——解决方法:远离热源至少5米,或者等热源停止运行后再检测;
3、检测角度:红外热像仪的最佳检测角度是“垂直于被测表面”(0°角),斜射(比如45°角)会导致接收的辐射能量减少,测量值偏低——解决方法:调整站位,让镜头正对被测部位;
4、表面状态:设备表面有油污、灰尘、凝露,会影响红外辐射的发射率(比如凝露的发射率高,导致测量值偏高)——解决方法:用干布擦干净表面,或者调整热像仪的“发射率”参数(比如金属表面发射率低,要调到0.6-0.8;非金属表面调到0.8-0.95)。
举个例子:某户外断路器的触头温度检测值是70℃(环境30℃,温升40K),但擦干净触头表面的灰尘后,测量值降到50℃(温升20K)——原来的“异常”是灰尘导致的假信号。
第七步:动态跟踪“趋势”——别错过“故障恶化”的信号
有些异常是“缓慢恶化”的,一次检测可能看不出严重程度,必须跟踪“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比如:
- 某轴承的温度:第1天40℃,第3天50℃,第5天60℃——趋势是“持续上升”,说明润滑脂在逐渐干涸,必须立刻加脂;
- 某接头的温度:负载100A时,第1周50℃,第2周55℃,第3周60℃——趋势是“随时间递增”,说明接触电阻在变大(氧化加剧),必须立刻打磨接头;
- 某绕组的温度:突然从50℃升到70℃,只用了1天——趋势是“急剧上升”,说明绕组短路,必须立刻停机,否则会烧毁。
跟踪的方法很简单:用红外热像仪定期检测,记录“温度、时间、负载、环境”四个数据,绘制“温度-时间”曲线——曲线的斜率越大,故障越严重。比如某电机的温度曲线斜率是“每天升5℃”,说明故障在快速恶化,必须24小时内处理;如果斜率是“每周升5℃”,可以计划在下周检修。
最后:记住“三个不要”——避免分析错误
1、不要“只看温度值,不看温升”——绝对温度高不一定是异常;
2、不要“只看热像图,不看运行参数”——没有数据支撑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3、不要“只测一次,不跟踪趋势”——缓慢恶化的故障,一次检测会漏判。
红外检测的核心是“逻辑分析”——从基准到类型,从部位到原因,从现象到数据,每一步都要严谨。只有这样,才能把“温度异常信号”转化为“准确的故障诊断”,真正发挥红外检测的“预防维修”价值。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