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服务热线:

施工检测结果出现争议时如何解决呢

三方检测机构-房工 2024-09-08

施工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建筑工程领域,施工检测结果争议是各方都可能遇到的“痛点”——小到一块砖的强度、一根钢筋的焊接质量,大到主体结构的混凝土抗压性能、地基承载力,一旦检测结果与预期不符,不仅会拖延工期、增加成本,还可能引发合同纠纷。解决这类争议不是“谁嗓门大谁赢”,而是需要遵循清晰的逻辑、依靠规范的流程和充分的证据。本文结合工程实践中的常见场景,拆解施工检测结果争议的解决路径,帮你避开“踩坑”。

先明确争议的核心:是检测结果本身还是应用逻辑?

很多争议刚爆发时,双方都在“争结果”,但其实得先区分:争议是源于“检测结果不准确”,还是“对结果的解读有分歧”。比如某住宅项目的混凝土试块强度检测,施工方提交的报告显示强度为38MPa(设计要求C35),甲方却认为“不够”——这时候要先看:试块的养护条件是不是符合GB/T 50081-2019的要求?如果试块是在工地露天养护,没有保湿保温,那结果本身可能不准;但如果试块养护符合规范,甲方只是觉得“应该比设计值高5MPa才保险”,这就是对结果的应用逻辑有分歧。

再比如钢筋的屈服强度检测:实验室报告显示为410MPa(标准要求≥400MPa),甲方却以“隔壁项目用的钢筋都是420MPa”为由提出异议——这不是结果本身的问题,而是甲方对“满足标准”的解读超出了合同约定。还有一种情况是“标准冲突”,比如某项目设计采用了地方标准,而检测用了国家标准,这时候争议的核心是“该用哪个标准”,不是结果本身。

所以,解决争议的第一步,是把“模糊的争议”拆解成“具体的问题”:先查原检测的资质、抽样程序、标准依据,再看双方对结果的解读是否符合合同或规范。只有明确了核心,后续的解决步骤才不会走偏。

协商:争议解决的第一步,要做对这三点

协商是最快捷、成本最低的解决方式,但很多项目的协商变成了“吵架”,关键是没做好这三点:第一,“资料要先备齐”。比如施工方要拿出检测机构的CMA资质证书、抽样记录(包括抽样时间、地点、参与人签字)、样品养护日志、检测标准复印件;甲方要拿出对结果有异议的具体依据(比如设计图纸中的要求、合同中的约定)。没有资料支撑的“我觉得”,很难让对方信服。

第二,“参与人要对路”。协商的人得是有决策权的,比如施工方不能派资料员,得派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甲方不能派物业管理员,得派工程经理或成本总监。某项目混凝土强度争议,施工方一开始派了个刚毕业的资料员去协商,甲方说“你说了不算”,直接把人赶出来了;后来换成技术负责人,带着全套资料,甲方才愿意坐下来谈。

第三,“聚焦问题不发散”。协商时不要扯其他无关的事,比如不要说“上次你们拖欠工程款”“之前的防水工程做得差”,这些都和当前的检测争议无关。要盯着“检测结果是否符合合同/规范”这个核心,比如某商业项目的消防设施检测争议,施工方和甲方一开始扯到了工程款支付,但后来双方都意识到“消防验收不过关,项目没法交房”,于是聚焦到检测报告的抽样方法上,很快达成了一致。

第三方复检:不是“重新测一遍”这么简单

当协商解决不了时,很多人会说“那我们复检吧”,但复检不是“重新测一遍”,得先搞清楚这几个问题:第一,原检测有没有“硬伤”?比如原检测机构没有CMA资质,或者抽样时没按GB 50300-2013的要求随机抽样(比如甲方直接挑了一根放在角落的钢筋),这时候复检是必须的,而且要纠正原检测的问题。

第二,复检机构怎么选?得双方共同选定,或者按合同约定。比如合同里写了“本项目检测争议由XX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复检”,那就得按这个来;如果合同没约定,就得双方一起找,比如施工方提三个有资质的机构,甲方选一个,或者反过来。不要单方面找机构,不然对方肯定不认可。

第三,复检的样品怎么来?如果原样品还在(比如混凝土试块在标准养护室里保存完好),就得用原样品复检;如果原样品没了(比如钢筋已经安装好了),得重新抽样,但抽样方法要双方确认。比如某住宅项目的墙面瓷砖粘结强度检测,原检测是甲方单独找的机构,抽样时没通知施工方,施工方提出复检,双方共同选定了机构,重新按JGJ/T 110-2017的要求抽样(每面墙抽5个点),结果符合要求,争议就解决了。

还有一点要注意:复检的结果不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复检机构的资质有问题,或者抽样程序不对,对方还是可以提出异议。比如某项目的钢结构焊缝检测,复检机构没有特种设备检测资质(焊缝检测属于特种设备检测范畴),施工方就可以拒绝认可复检结果。

专家论证:当标准存在“模糊地带”时的破局方法

有些争议是因为标准有“歧义”,比如设计规范里的“等效设防”“合理偏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时候就得找专家论证——专家得是相关领域的权威,比如结构工程的教授级高工、规范的起草人,或者当地住建局认可的专家库成员。

专家论证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双方提交资料,包括检测报告、抽样记录、设计图纸、合同条款、相关规范;然后,专家召开论证会,听取双方的陈述(施工方说“我的检测符合XX条”,甲方说“我认为XX条应该这样理解”);最后,专家出具《论证意见》,说明“该检测结果是否符合规范/合同要求”。

比如某地铁项目的盾构管片强度争议,设计要求“抗压强度≥50MPa”,施工方的检测结果是49.5MPa,甲方认为“不够”,施工方认为“误差范围内符合要求”。双方找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起草专家,专家指出:规范中的“≥”是指“满足标准值的要求,允许合理的检测误差”,根据GB/T 50107-2010的规定,混凝土强度的检测误差在±1MPa以内是允许的,所以49.5MPa符合要求。甲方看到专家意见后,就认可了施工方的结果。

合同:争议解决的“根本依据”,这些条款要提前看

很多人直到争议发生了才翻合同,但其实合同里早就写好了“解决办法”。要重点看这几个条款:第一,“检测标准条款”,比如合同里写了“钢筋检测按GB 1499.2-2018执行”“混凝土强度检测按GB/T 50081-2019执行”,那就得按这些标准来,不能用其他标准。

第二,“争议解决方式条款”,比如合同里写了“本合同争议先协商,协商不成提交XX仲裁委员会仲裁”,那就不能直接去法院起诉;如果写了“争议时由双方共同选定的第三方机构复检”,那就得按这个流程来。某项目的防水卷材检测争议,合同里写了“争议时由XX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复检”,但甲方非要找自己的合作机构,施工方拿出合同条款,甲方就没办法了。

第三,“异议期限条款”,比如合同里写了“甲方应在收到检测报告后14日内提出异议,否则视为认可”,如果甲方过了一个月才说“报告有问题”,施工方就可以依据这条拒绝争议。比如某写字楼项目的幕墙玻璃检测,甲方收到报告后20天没说话,后来要交房了才说“玻璃的耐候性不够”,施工方拿出合同里的异议期限条款,甲方就只能认了。

行政途径:当争议涉及“质量安全底线”时的强制手段

如果争议涉及结构安全、公共利益或人身安全,比如混凝土强度严重不达标、地基承载力不足,这时候可以找行政部门介入,比如住建局的质量监督站、应急管理局的安全生产监督科。

行政部门的作用是“监督”和“强制”:比如某保障房项目的地基承载力检测,施工方的报告说“符合要求”,但监督站现场检查时发现,地基土有明显的沉降(用全站仪测出来沉降量超过了规范要求),这时候监督站可以责令施工方停止施工,要求重新检测;如果重新检测结果还是不达标,监督站可以责令返工,甚至处以罚款。

还有一种情况是“检测机构违规”,比如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比如把不合格的钢筋写成合格),施工方可以向住建局举报,住建局会吊销检测机构的资质,并处以罚款。比如某项目的钢筋检测,检测机构收了施工方的好处,把屈服强度380MPa的钢筋写成400MPa,甲方发现后举报到住建局,检测机构被吊销了CMA资质,施工方也被要求返工。

要注意的是,行政途径不是“万能的”,只有涉及安全底线时才能用,比如普通的墙面涂料色差争议,就不能找行政部门,得用协商或仲裁的方式。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