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通过红外热像检测判断变压器分接开关是否存在接触不良问题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变压器分接开关是调节输出电压的核心部件,其接触状态直接影响设备运行稳定性。若接触不良,易因电阻增大引发局部过热,甚至导致烧蚀、停电事故。红外热像检测作为非接触式温度监测技术,能直观呈现设备温度分布,是预判分接开关接触不良的关键手段。本文结合检测原理与实际案例,详细说明如何通过红外热像特征判断分接开关接触不良问题。
红外热像检测的基本原理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都会向外辐射红外能量,且辐射强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红外热像仪通过光学系统接收物体的红外辐射,经探测器转换为电信号,再处理成灰度或伪彩色图像——温度越高的区域,图像中显示的颜色越偏向红、黄(高温),温度越低则偏向蓝、绿(低温)。
这种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非接触”与“可视化”:无需拆卸设备,就能快速捕捉整个被测区域的温度分布,甚至能识别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温度差异(通常热像仪的温度分辨率可达0.1℃)。对于变压器分接开关这类封闭或半封闭部件,红外热像能穿透外壳的非金属部分(如绝缘套管),直接监测内部关键部位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红外热像检测的是物体表面的辐射温度,而非内部实际温度,但通过合理的发射率校正(分接开关金属部件的发射率通常取0.8-0.9),可将辐射温度换算为接近实际的表面温度,为故障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例如,当分接开关触头接触不良时,接触点的电阻增大,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焦耳热会使表面温度升高,这种温度变化会被热像仪捕捉并以“热点”形式呈现,成为判断故障的直观线索。
变压器分接开关的结构与发热机理
变压器分接开关主要分为无励磁分接开关(停电时调节)和有载分接开关(带电调节)两类,核心结构均包括动静触头、切换机构、绝缘支架等。其中,动静触头的接触状态是影响发热的关键——正常情况下,触头表面光滑、压力充足,接触电阻极小(通常≤100μΩ),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油循环或传导快速散发。
当触头出现接触不良(如表面氧化、烧蚀、触头压力不足、机械卡涩),接触电阻会急剧增大(可能达到数mΩ甚至更高)。根据焦耳定律Q=I²Rt,电流I不变时,电阻R增大将导致发热量Q呈平方级增加。这些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会使触头局部温度升高,形成“热点”。
有载分接开关的发热更需关注:其切换过程中会产生电弧,若灭弧不彻底或触头烧蚀严重,会进一步加剧接触不良。此外,分接开关的接线端子、连接螺栓若松动,也会因接触电阻增大引发发热,这类故障的热像特征与触头不良类似,需结合结构判断。
例如,某有载分接开关因触头弹簧疲劳导致压力下降,接触电阻从80μΩ增至500μΩ,运行时负载电流为600A,发热量从Q1=600²×80×10^-6=28.8W增至Q2=600²×500×10^-6=180W,温度较正常情况高20℃以上,远超安全阈值。
正常分接开关的红外温度特征
要判断分接开关是否异常,首先需明确“正常”的温度基准。正常运行的分接开关,温度分布应满足以下特征:
其一,温度范围合理:无励磁分接开关的温度通常比变压器上层油温高5-10℃(上层油温一般≤85℃),有载分接开关因切换损耗,温度可能比上层油温高10-15℃,但最高不超过95℃(具体需参考设备厂家标准)。
其二,三相温度一致:同一分接位置下,三相分接开关的温度差应≤3K(即3℃)。若某一相温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相,需重点排查接触不良。
其三,温度分布均匀:热像图中,分接开关的触头、端子等部位应无明显“热点”,温度从中心到边缘呈缓慢递减的梯度(通常每厘米温度下降≤2℃)。例如,正常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开关部位,热像图显示为均匀的浅黄色(约75℃),无局部发红或发白区域。
其四,与相邻部件的温度关联合理:分接开关的温度应略高于相邻的绕组端部(绕组温度通常由负载决定),但低于套管接线端子(端子因暴露在空气中,散热快,温度略低)。若分接开关温度远高于绕组或套管,可能存在异常。
例如,某10kV变压器无励磁分接开关,上层油温为70℃,分接开关温度为78℃,三相温差1.2K,热像图显示均匀的浅绿色,符合正常特征。
接触不良的典型红外热像特征
当分接开关存在接触不良时,红外热像图会呈现以下典型特征,可作为判断依据:
1、局部高温点:触头或端子部位出现“点源式”高温,温度较周围区域高10℃以上(如正常部位75℃,热点处88℃)。热像图中该区域呈红色或白色(伪彩色 palette 中,红色≥80℃,白色≥90℃),边界清晰,形状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与触头形状对应)。例如,某有载分接开关A相触头烧蚀,热像图显示A相触头处有直径约1cm的白色热点,温度达92℃,周围区域为浅黄色(76℃)。
2、温度梯度异常:热点区域向周围的温度下降速率远超正常水平。正常情况下,分接开关温度从中心到边缘每厘米下降≤2℃,若接触不良,热点周围每厘米温度下降可达5℃以上(如热点85℃,1cm外降至70℃)。这种“陡降”梯度是接触不良的典型特征,因局部热量无法快速传导,只能在小范围聚集。
3、三相温差超限:同一分接位置下,某一相温度较其他两相高5K以上(如B相82℃,A、C相75℃)。需注意,负载不均也会导致三相温差,但接触不良的温差通常伴随局部热点,而负载不均的温差是整体升高(如某相负载电流大,整相温度均高)。
4、动态升温异常:当负载电流增加时,热点温度的上升速率远超正常部位。例如,正常分接开关温度随负载从30%增至60%,温度从70℃升至78℃(升8℃);若接触不良,同一负载变化下,热点温度可能从70℃升至90℃(升20℃),升温速率是正常的2.5倍。
红外检测的关键操作环节
要准确识别分接开关接触不良,检测过程需关注以下关键环节,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误判:
1、选择合适的检测时机:分接开关的发热与负载电流密切相关,轻载(负载率<30%)时,即使接触不良,发热量也较小,温度差异不明显。因此,应选择负载率≥30%的时段检测(如用电高峰时段),此时发热特征最显著。例如,某变电站在凌晨2点(负载率15%)检测分接开关,未发现异常;但在下午3点(负载率60%)检测时,发现B相触头温度较正常高18℃。
2、精准选择测点:重点监测分接开关的动静触头(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开关室)、接线端子、连接螺栓、绝缘支架与金属部件的结合处。对于有载分接开关,需打开观察窗(若有)或对准分接开关的检修孔,确保热像仪能捕捉到内部关键部位。例如,某有载分接开关的切换开关室位于油箱内部,需通过顶部的红外观察窗检测,才能看到切换触头的温度。
3、环境因素校正:红外检测易受环境影响,需排除日照、风速、雨雪的干扰。日照会使设备表面温度虚高(如阳光直射的分接开关,温度可能比实际高5-10℃),因此应选择阴天、夜间或遮挡阳光后检测;风速过大(>3m/s)会加快散热,降低热点温度,需在风速较小时检测;雨雪天气会导致设备表面潮湿,发射率变化,应避免检测。
4、发射率设置正确:分接开关的金属部件(如铜触头、钢支架)发射率通常为0.8-0.9,非金属部件(如绝缘套管)发射率较低(0.3-0.5)。检测前需根据部件材质调整热像仪的发射率,否则会导致温度测量误差(如将发射率设为0.5,实际发射率为0.8,测量温度会比实际低约15℃)。
5、连续监测与趋势分析:单次检测可能因负载波动导致误判,需连续监测3-5次(间隔1-2小时),观察温度变化趋势。若热点温度随负载增加而持续上升,或在相同负载下温度逐渐升高,可判定为接触不良;若温度随机波动,可能是环境干扰。
红外热像检测是预判接触不良的有效手段,但需与其他检测方法联动,避免单一方法的误判。常见的联动方法包括:
1、油色谱分析:分接开关接触不良会导致局部过热,使周围变压器油分解,产生H2(氢气)、C2H2(乙炔)、CH4(甲烷)等特征气体。若红外检测发现热点,同时油色谱中H2含量>150ppm或C2H2含量>5ppm(DL/T 722-2014标准),可确认存在过热故障。例如,某变压器红外检测发现分接开关热点,油色谱显示H2=210ppm,C2H2=8ppm,解体后发现触头烧蚀。
2、机械特性测试:接触不良可能由机械故障(如触头压力不足、切换时间过长、卡涩)引起,通过机械特性测试(如测量触头压力、切换时间、行程)可验证故障原因。例如,红外检测发现某有载分接开关温度异常,机械特性测试显示触头压力从标准值250N降至120N,确认是压力不足导致接触不良。
3、直流电阻测试:分接开关的接触电阻可通过直流电阻测试仪直接测量(标准要求三相电阻偏差≤2%)。若红外检测发现热点,同时直流电阻偏差>5%,可确认接触不良。例如,某无励磁分接开关,红外显示A相温度高,直流电阻测试显示A相电阻为120μΩ,B、C相为80μΩ,偏差50%,解体后发现A相触头氧化。
4、可见光图像对比:红外热像需结合可见光图像,确认热点对应的物理位置(如热点是触头还是端子)。例如,某分接开关的热像图显示接线端子处有热点,可见光图像显示该端子的螺栓松动,验证了接触不良的位置。
实际案例分析——从热像异常到故障确认
某110kV变电站#2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型号:ZY1-110/630),2023年8月红外检测时发现异常,具体过程如下:
1、检测条件:负载率65%,环境温度32℃,风速1.5m/s,阴天。热像仪发射率设为0.85,检测分接开关的切换开关室(通过观察窗)。
2、热像特征:热像图显示B相切换触头处有直径约1.2cm的白色热点,温度达98℃,周围区域温度为75℃,A、C相切换触头温度为73℃、74℃,三相温差24℃(远超≤3K的标准)。
3、联动验证:油色谱分析显示H2=320ppm(标准≤150ppm),C2H2=12ppm(标准≤5ppm);机械特性测试显示B相触头压力为180N(标准≥250N);直流电阻测试显示B相电阻为150μΩ(A、C相为80μΩ,偏差87.5%)。
4、解体检查:打开分接开关切换开关室,发现B相动静触头表面有3mm深的烧蚀坑,触头弹簧疲劳变形(弹性系数下降30%),接触电阻增大至1.1mΩ,与红外检测结果一致。
5、处理结果:更换B相触头与弹簧,重新调整触头压力至260N,复测直流电阻为82μΩ,红外检测显示B相温度为75℃,三相温差0.8K,恢复正常。
该案例说明,红外热像的异常特征(局部热点、三相温差大)结合油色谱、机械特性等检测,能精准定位分接开关接触不良的位置与原因,避免故障扩大。
红外检测的注意事项
最后,需强调红外检测分接开关接触不良的注意事项,确保检测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1、检测前准备:确认变压器处于运行状态(不可停电检测,否则无负载电流,无法发热),记录当前负载电流、电压、上层油温;检查热像仪电量与参数设置(发射率、调色板);穿戴绝缘手套、安全帽等防护装备(避免靠近高压部位)。
2、避免“过度解读”:并非所有热点都是接触不良——分接开关的绝缘支架若老化(如环氧树脂开裂),可能因绝缘下降导致局部放电发热,热像特征为“面状”高温(而非点源),需通过局部放电检测(如超声波)区分;此外,分接开关的油循环不畅(如潜油泵故障)也会导致整体温度升高,需结合油流指示器判断。
3、数据对比的重要性:需将本次检测数据与设备历史数据(如去年同期、上月检测结果)对比,或与同型号、同负载的变压器分接开关数据对比。例如,某变压器分接开关当前温度为85℃,若历史数据中同期温度为72℃,说明温度异常;若同型号变压器分接开关温度为70℃,也可判定异常。
4、及时跟进处理:若红外检测发现异常,需立即通知运维人员,采取降低负载、加强监测等措施;若异常严重(如温度超过95℃或三相温差>10K),需申请停电检修,避免故障扩大。例如,某变压器分接开关温度达105℃,运维人员立即降低负载至20%,并在24小时内停电检修,避免了触头烧蚀引发的火灾。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