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红外热像检测技术识别电缆沟内积水导致的绝缘老化风险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缆沟是电力系统中电缆敷设的核心通道,但其封闭、低洼的结构易积聚雨水或地下水,成为绝缘层老化的“隐形推手”——积水不仅会腐蚀电缆外皮,还会通过微孔渗透至绝缘内部引发水树生成,逐步破坏绝缘结构,最终可能导致短路、击穿等严重故障。红外热像检测作为非接触、可视化的温度监测技术,能通过捕捉电缆及周边的热场异常,精准识别积水引发的绝缘老化风险。本文结合运维实践,从机制解析、设备操作到结果分析,系统讲解如何用该技术排查隐患,为一线人员提供可落地的操作指南。
电缆沟积水对绝缘层的破坏机制
要理解红外检测的逻辑,需先明确积水如何损伤绝缘。电缆常用的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层虽具备良好的电气性能,但存在微小微孔——当电缆沟积水时,水分会通过破损的外皮或接头缝隙渗入,在电场作用下沿微孔形成“水树”(water tree)。水树的发展会不断撕裂绝缘分子链,降低绝缘电阻,同时水树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局部热量,加速绝缘老化。
此外,积水会改变电缆的散热环境:正常情况下,电缆运行热量通过周围土壤缓慢传导;若积水包裹电缆,水的高导热率会短暂加速散热,但长期浸泡会导致外皮腐蚀(如PVC外皮遇水软化开裂),水汽直接接触绝缘层,使绝缘内部的热阻分布不均——部分区域因水树密集,热量无法及时散出,最终形成局部过热。
更关键的是,积水会引发“电化学腐蚀”:电缆金属护套与积水接触时,会形成原电池反应,腐蚀产物(如铁锈)会穿透外皮进入绝缘层,进一步破坏绝缘结构的完整性。这种“水分渗透+电化学腐蚀”的双重作用,会让绝缘层的老化速度比干燥环境快3-5倍。
红外热像检测的核心逻辑:温度与绝缘状态的关联
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是捕捉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转化为可视化的温度分布图像。其能检测绝缘老化的核心逻辑,在于“绝缘状态恶化会伴随温度异常”——正常电缆的温度由负载电流决定,遵循焦耳定律(Q=I²Rt),温度沿长度方向均匀渐变;当绝缘层因积水老化时,会出现两种异常热特征。
一是“局部过热”:水树放电或接触电阻增大(如接头被积水腐蚀)会产生额外热量,导致该部位温度比周围高5℃以上。例如,电缆接头的绝缘套管因积水开裂,水汽进入后会增大接触电阻,电流通过时发热加剧,在热像图上表现为“点状或环形高温区”。
二是“局部低温”:积水的比热容约为土壤的4倍,会大量吸收电缆的热量,导致积水上方的电缆温度比周围低2-3℃以上。这种“低温异常”虽不直接对应绝缘老化,但能精准定位积水区域——而积水是绝缘老化的“源头”,找到低温区就能锁定高风险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温度异常的判断需结合“相对温差”而非绝对温度。例如,同一回路的两条电缆,若某条的某段温度比另一条低3℃,即使绝对温度在正常范围内,也需警惕下方有积水。
检测前的准备:环境与设备校准要点
红外检测的准确性高度依赖前期准备,需重点控制“环境变量”与“设备精度”。
环境准备方面:需选择“无风、无阳光直射、湿度≤85%”的天气检测——阳光直射会让电缆表面温度骤升,干扰真实温度;高湿度会吸收红外辐射,导致测量误差;大风会加速电缆散热,掩盖异常热特征。若无法避免强光,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检测,或用遮阳布遮挡被测区域。
设备校准方面:检测前需用“黑体辐射源”校准热像仪,确保温度测量误差≤±1℃。此外,需正确设置“发射率”参数——电缆外皮(如PVC、PE)的发射率约为0.8-0.9,积水的发射率约为0.95,若发射率设置错误,测量温度会偏离真实值(如将积水的发射率设为0.8,测得温度会比实际低5℃以上)。
此外,需提前收集被测电缆的基础数据:包括电缆型号、截面、负载电流历史曲线、上次检测的热像图等——这些数据能帮助判断“当前温度是否异常”(如负载电流相同的情况下,本次温度比上次高5℃,说明绝缘状态恶化)。
现场检测的关键步骤:从路径规划到数据采集
现场检测的核心是“覆盖高风险区域+精准采集数据”,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路径规划:沿电缆沟的走向(从入口到出口)设计扫查路径,重点覆盖“低凹处、排水口、电缆接头、终端头、转弯处”——这些部位是积水的高发区(低凹处易积水,排水口易堵塞,接头/终端头易进水)。例如,某小区电缆沟的排水口被杂物堵塞,下方20米的低凹处积满水,需将该区域作为扫查重点。
第二步,匀速扫查:手持热像仪时,移动速度需控制在10-20cm/秒,确保每个部位的热像数据被完整捕捉。对于接头、终端头等重点部位,需停留3-5秒采集静态热像图,避免因移动过快遗漏异常。
第三步,标注关键信息:每采集一张热像图,需同步记录“环境温度、电缆负载电流、检测位置(里程桩号/电缆编号)”。例如,检测时环境温度25℃,电缆负载电流300A(额定电流400A),位置在“1#电缆沟0+150米处”——这些信息是后续分析的重要参考。
第四步,重点复核:若扫查中发现异常热特征(如局部高低温),需在该区域进行“多角度扫查”(正面、侧面、俯视),确认异常并非由角度问题导致(如热像仪与电缆夹角过小,会导致测量面积缩小,温度值偏高)。
热像图分析:识别积水引发的异常热特征
热像图分析是识别风险的核心环节,需重点关注“三种异常模式”:
模式一:“低温区+相邻高温点”。例如,某段电缆的中间位置有一片蓝色低温区(比周围低3℃),旁边50cm处有一个红色高温点(比周围高8℃)——低温区对应积水,高温点对应积水引发的绝缘老化(水树放电)。这种“高低温组合”是最典型的积水风险特征。
模式二:“接头部位环形高温”。电缆接头是绝缘薄弱点,若热像图中接头套管周围出现环形红色区域(温度比本体高10℃以上),大概率是接头被积水浸泡,绝缘套管开裂导致接触电阻增大。例如,某10kV电缆的终端头因积水腐蚀,套管开裂,热像图中终端头周围温度达65℃(本体温度40℃),后续检测发现绝缘电阻降至20MΩ。
模式三:“同一回路温差过大”。同一供电回路的多条电缆,若某条的某段温度比其他电缆低4℃以上,说明该段下方有积水——积水吸收热量导致温度降低。例如,某小区的3条并联电缆,其中1条的0+200米处温度比另外两条低3.5℃,挖开后发现该区域有15cm深的积水。
分析时需注意“温差阈值”:根据《电力设备红外检测导则》(DL/T 664-2016),电缆的允许温差为“同一回路不同电缆温差≤3℃,同一电缆相邻段温差≤2℃”——超过该阈值需重点排查。
与其他检测手段的互补:验证红外结果的准确性
红外热像检测的优势是“快速、可视化”,但也存在局限性(如无法区分“热源是积水还是其他因素”),需结合其他手段验证结果。
一是“内窥镜检测”:若红外测到低温区,用工业内窥镜伸入电缆沟,直接观察是否有积水或电缆外皮破损——这是最直接的验证方式。例如,某工厂的电缆沟因埋深不足,暴雨后积水,内窥镜检测发现电缆外皮被积水浸泡处已出现裂纹。
二是“局放检测”:若红外测到高温点,用超声局放仪或高频局放仪检测该部位——绝缘老化会伴随局部放电,局放信号能直接证明绝缘状态恶化。例如,红外测到某接头有高温,局放检测测到120dB的超声信号,确认该接头存在严重放电。
三是“绝缘电阻测试”:用兆欧表测量异常段电缆的绝缘电阻,若电阻值低于100MΩ(10kV电缆的合格值≥500MΩ),说明绝缘已老化。例如,某段电缆的红外热像有低温区,绝缘电阻测试显示其电阻从原来的800MΩ降至40MΩ,确认积水导致绝缘损坏。
四是“探地雷达(GPR)”:对于埋地较深的电缆沟,GPR能通过检测地下介质的介电常数(积水的介电常数约为80,土壤约为10),精准定位积水区域——补充红外无法穿透土壤的缺陷。
常见误判场景与规避方法
红外检测易受环境干扰,需警惕以下误判场景并规避:
场景一:“阳光直射导致的假高温”。阳光中的红外辐射会被电缆表面吸收,导致温度升高——规避方法是选择阴天、清晨或傍晚检测,或用遮阳布遮挡被测区域。
场景二:“周围热源导致的杂散热”。若电缆附近有热力管道、变压器等热源,热辐射会干扰热像图——规避方法是远离热源10米以上检测,或用热像仪的“背景扣除”功能消除杂散热影响。
场景三:“负载波动导致的温度变化”。若检测时电缆负载电流骤升(如工厂启动大型设备),会导致温度临时升高——规避方法是在负载稳定时检测(负载率保持在50%-80%,持续30分钟以上)。
场景四:“发射率设置错误导致的温度偏差”。若将电缆外皮的发射率设为0.7(实际为0.85),测得温度会比真实值低5℃以上——规避方法是提前查询电缆外皮材质的发射率(如PVC为0.85,PE为0.9),或用“接触式温度计”校准发射率(先测电缆表面温度,再调整发射率使热像仪显示值与接触式一致)。
案例复盘:从热像异常到实际隐患的排查过程
某商业综合体的10kV电缆沟,运维人员按季度进行红外检测时,发现“2#电缆0+300米处”有异常:该段电缆的中间接头周围温度达58℃(本体温度42℃),旁边1米处温度比周围低3℃。
第一步,用内窥镜检测:发现该接头下方的电缆沟有25cm深的积水,接头套管因长期浸泡已开裂,水汽正不断渗入。
第二步,局放检测:用超声局放仪测该接头,得到115dB的局放信号(正常≤50dB),确认存在严重放电。
第三步,绝缘电阻测试:断开该段电缆,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仅为35MΩ(合格值≥500MΩ),说明绝缘已严重老化。
第四步,挖开修复:运维人员挖开电缆沟,排走积水,更换接头套管及绝缘层,并用防水密封胶处理缝隙——修复后再次检测,接头温度降至45℃,绝缘电阻恢复至900MΩ。
该案例的关键在于:红外热像快速定位了“高温+低温”的异常组合,结合内窥镜、局放、绝缘电阻测试验证,精准找到积水引发的绝缘老化隐患,避免了短路故障的发生。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