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对电机轴承润滑状态进行间接评估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机轴承是工业设备的“关节”,其润滑状态直接影响运行可靠性,据统计约40%的电机故障源于轴承润滑异常。红外热像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实时性强的状态监测手段,可通过捕捉轴承温度分布及变化特征,间接评估润滑状态——当润滑不足或过度时,摩擦生热会导致轴承温度异常,而红外热像能精准量化这一温度差异。本文将系统拆解如何利用该技术实现轴承润滑状态的有效评估,涵盖原理、关联机制、操作要点及异常识别等核心环节。
红外热像检测的基本原理
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能量,其辐射强度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红外热像仪的核心是红外探测器,它能接收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算法生成可视化的热像图——热像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温度,通常红、黄表示高温区域,蓝、绿表示低温区域。
对电机轴承检测而言,热像仪的关键性能指标需匹配应用场景:分辨率(如320×240像素)需满足捕捉轴承细节的需求,测温范围(通常-20℃至+200℃)需覆盖轴承正常及异常温度区间,帧率(≥25fps)需保证实时捕捉温度动态变化。此外,大气透射率、距离系数(D:S,即热像仪与目标的距离与目标尺寸的比值)会影响测温精度,需提前校准。
轴承润滑状态与温度的关联机制
轴承润滑的核心作用是在滚动体与内外圈滚道之间形成一层油膜,将金属接触转化为油膜间的液体摩擦,从而降低摩擦系数、带走摩擦热。当润滑状态异常时,油膜厚度或性能被破坏,摩擦形式回归干摩擦或边界摩擦,摩擦生热速率超过散热速率,导致轴承温度升高——这是红外热像间接评估润滑状态的核心逻辑。
具体来看,不同润滑异常对应的温度特征存在差异:润滑不足时,油膜完全破裂,金属直接接触,摩擦系数急剧增大(可达正常状态的5-10倍),轴承温度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如10-30分钟内升高20-50℃),且高温区域集中在滚动体与滚道的接触部位;润滑过度时,过量的油脂会增加滚动体的搅拌阻力,摩擦热缓慢累积,温度呈平稳上升趋势(如几小时内升高10-20℃),高温区域通常覆盖整个轴承座;润滑失效(如油脂氧化、混入金属颗粒)时,油膜黏度或流动性下降,摩擦系数逐渐增大,温度会持续偏高(比正常温度高15-30℃),且随运行时间延长呈缓慢上升态势。
此外,轴承的负载、转速也会影响温度与润滑状态的关联:高负载电机(如起重机电机)的轴承,润滑不足时温度上升更快;高转速电机(如风机电机)的轴承,润滑过度导致的搅拌热更显著。因此,需结合电机的额定参数建立温度基准。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对红外热像仪进行校准:使用黑体辐射源(温度已知且稳定的标准辐射体)校准测温精度,确保误差≤±2℃;调整距离系数,根据热像仪与轴承的实际距离(如1-3米)和轴承尺寸(如外径100mm),设置合适的D:S比值(如10:1,即距离1米时可检测100mm的目标),避免因目标过小导致测温不准确。
其次需定位检测目标:明确轴承的位置(如电机前端/后端轴承),清除目标表面的障碍物(如防尘罩、油污),确保热像仪能直接观测轴承座及滚动体区域——若防尘罩为金属材质,会反射环境红外辐射,需拆除或采用透过率高的非金属防尘罩;若轴承表面有油污,需清理干净,避免油污吸收红外辐射影响测温。
然后需排查环境干扰:避免在阳光直射、强风、热源(如加热器、蒸汽管道)附近检测,这些因素会导致热像图出现伪高温区域;若无法避免,需记录环境温度(如25℃)、湿度(如60%),后续分析时进行补偿。
最后需采集基准数据:在电机正常运行(润滑状态良好)时,记录轴承的温度分布——如正常情况下,轴承温度比环境温度高10-25℃,滚动体区域温度比轴承座高5-10℃;将该数据作为“基准热像图”,后续检测时对比分析。
检测中的关键操作要点
选择合适的检测时机:电机启动后需运行30分钟以上,待温度稳定后再检测——启动阶段电机电流大,轴承温度会短暂升高,属于正常现象;若检测新更换润滑脂的电机,需运行2小时以上,待润滑脂分布均匀后再采集数据,避免因润滑脂未充分填充导致的温度异常。
调整观测角度:以轴承座的径向为最佳观测角度(即热像仪镜头与轴承轴线垂直),此时能清晰显示滚动体与滚道的温度分布;避免以轴向角度观测(镜头与轴线平行),否则只能看到轴承的端面,无法捕捉内部摩擦区域的温度变化。
实时监测温度动态:开启热像仪的“温度跟踪”功能,标记轴承的最高温度点(通常为滚动体与滚道的接触部位),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正常润滑时,温度曲线呈平稳状态(波动≤±1℃);润滑不足时,温度曲线呈陡峭上升趋势;润滑过度时,温度曲线呈缓慢上升趋势。
记录多维度数据:除了热像图和温度值,还需记录电机的运行参数(如电流10A、转速1500rpm)、润滑脂类型(如锂基脂2号)、润滑周期(如每3个月加脂一次),这些数据能辅助分析温度异常的原因——比如同一电机,若润滑周期未到但温度升高,可能是润滑不足;若刚加脂后温度升高,可能是润滑过度。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首先进行基准对比:将检测得到的热像图与基准热像图叠加,观察温度分布的差异——若当前热像图中滚动体区域的温度比基准高20℃,说明存在润滑异常;若轴承座整体温度比基准高10℃,可能是润滑过度。
然后进行温度差分析:计算轴承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ΔT1)和轴承内部最高温度与轴承座温度的差值(ΔT2)——正常情况下,ΔT1=10-25℃,ΔT2=5-10℃;若ΔT1>30℃且ΔT2>15℃,则润滑不足;若ΔT1=20-25℃但ΔT2<5℃,则润滑过度(因为搅拌热使整个轴承座温度均匀升高)。
接着分析热分布特征:观察热像图的颜色分布——润滑不足时,热像图中滚动体区域呈红色(高温),轴承座呈绿色(低温),温度梯度明显;润滑过度时,热像图中整个轴承座呈黄色(中高温),温度梯度平缓;润滑失效时,热像图中滚动体区域呈暗红色(持续高温),且有分散的热点(金属颗粒摩擦产生的局部高温)。
最后结合历史数据:若某轴承的温度在过去3个月内持续上升(每月升高5℃),即使当前温度未超过报警阈值(如80℃),也需警惕润滑失效——因为油脂氧化会逐渐降低润滑性能,温度缓慢上升是典型特征。
常见润滑异常的热像特征识别
润滑不足:热像图中滚动体与滚道接触区域出现明显的“热点”(温度≥80℃,比基准高30℃以上),热点形状与滚动体轨迹一致(呈环形);温度曲线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如1小时内升高25℃);ΔT2>15℃。例如某风机电机后端轴承,运行1小时后滚动体区域温度达85℃,比环境温度高60℃,拆检后发现油脂完全干涸,滚动体表面有磨痕。
润滑过度:热像图中整个轴承座温度均匀升高(如60℃,比基准高20℃),无明显热点;温度曲线呈平稳上升趋势(如4小时内升高15℃);ΔT2<5℃。例如某水泵电机前端轴承,加脂后运行2小时,轴承座温度达70℃,拆检后发现油脂填满了轴承腔(正常填充量为1/3-1/2腔),滚动体搅拌油脂产生大量热量。
润滑失效:热像图中滚动体区域出现“持续热点”(温度≥70℃,比基准高25℃以上),且热点周围有分散的小热点(金属颗粒摩擦产生);温度曲线呈缓慢上升趋势(如1周内升高10℃);ΔT1>25℃。例如某输送机电机轴承,运行1个月后温度从40℃升至55℃,拆检后发现油脂呈褐色(氧化),内部有少量金属屑,滚动体表面有点蚀。
现场应用的注意事项
需定期进行检测:电机轴承的润滑状态是动态变化的,建议每月检测1次(高负载电机每两周1次),及时发现温度变化的趋势——若某轴承的温度从40℃升至50℃用了1个月,说明润滑性能在下降,需提前补充油脂;若温度突然升至70℃,需立即停机检查。
需结合其他检测手段验证:红外热像检测是间接评估,需结合振动检测、油脂分析等手段确认——比如某轴承热像图显示有热点,振动检测发现轴承的径向振动值从0.5mm/s升至2.0mm/s(超过报警阈值1.6mm/s),油脂分析发现水分含量达0.5%(正常≤0.1%),可确认是润滑失效导致的轴承磨损。
需避免误判:某些情况会导致轴承温度异常,但并非润滑问题——比如电机过载(电流超过额定值15%)会导致轴承负载增大,温度升高;轴承安装不当(游隙过小)会导致摩擦增大,温度升高。因此,检测时需先排除负载、安装等因素,再判断润滑状态。
需记录检测报告:每台电机建立独立的检测档案,记录每次的热像图、温度数据、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比如2023年10月检测某电机轴承温度达75℃,判断为润滑不足,补充油脂后温度降至45℃;2024年1月检测温度又升至60℃,判断为润滑失效,更换油脂后恢复正常。档案能帮助追踪轴承的润滑寿命,优化润滑周期。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