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对变压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通过捕捉物体红外辐射并转化为温度图像,实现非接触式温度场可视化,是变压器运行状态监测的关键手段之一。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核心设备,其内部绕组、绝缘、接头等部件的异常发热易引发故障,传统接触式测温难以及时捕捉动态温度变化。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实时监测,可精准识别温度异常点,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红外热像监测变压器的基本原理
红外热像监测的核心是利用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辐射,其辐射能量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变压器各部件的温度变化会导致红外辐射强度改变,红外热像仪通过光学系统收集这些辐射,经探测器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信号处理生成对应温度分布的热像图,实现温度场的可视化。
与传统接触式测温(如热电偶)相比,红外热像技术无需接触设备,可在变压器运行状态下实时获取全表面温度分布,避免了停电检修的局限。同时,热像图能直观显示温度梯度——比如绕组某区域温度明显高于周边,会在热像图上呈现“亮斑”,帮助运维人员快速定位异常发热点。
变压器内部部件的发热源主要包括电阻损耗(绕组、接头)、铁损(铁芯)及绝缘老化的介质损耗。这些损耗产生的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传递到设备表面,红外热像仪捕捉的表面温度分布间接反映了内部部件的工作状态。例如,绕组短路会导致局部电流增大,电阻损耗增加,对应表面区域温度显著升高,热像图上的“亮斑”会格外明显。
变压器红外热像实时监测的关键部位
绕组是变压器的核心部件,其温度直接反映绝缘状态。红外热像监测可通过油箱表面温度间接判断绕组温度——正常情况下,油箱表面温度分布均匀,若某区域温度比周边高10℃以上,可能是绕组局部过热。例如,A级绝缘绕组的最高允许温度为105℃,当油箱对应区域温度超过90℃(考虑散热损失),需警惕绕组异常。
绝缘套管是变压器引出线与外界的绝缘屏障,其内部电容芯子老化会导致介质损耗增大,引发异常发热。热像监测中,若某相绝缘套管温度比其他相高15℃以上,或表面出现“局部高温点”,需检查电容芯子的绝缘性能。
分接开关用于调整变压器输出电压,其接触不良是常见故障。热像监测可关注分接开关表面温度——正常情况下,分接开关温度与相邻部件温差不超过5℃,若温差超过10℃,可能是接触片磨损或弹簧压力不足导致的接触电阻增大。
母线与接头是电流传输的关键环节,接头氧化、松动会增加接触电阻,导致发热。热像图上,异常接头会呈现“点状高温”,温度比相邻接头高20℃以上。例如,某变电站变压器高压侧接头因氧化,温度从正常50℃升至80℃,经红外监测及时发现并更换,避免了接头烧蚀。
变压器红外实时监测系统的组成
在线式红外热像仪是系统的“眼睛”,需具备高分辨率(如320×240像素)和宽温度范围(-20℃至200℃),安装在变压器附近的固定支架上,连续采集温度数据。与便携式热像仪相比,在线式更适合实时监测,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
数据传输模块负责将热像仪采集的温度数据传至后台。有线传输(如以太网)稳定性高,适用于变电站内部;无线传输(如5G、LoRa)灵活性强,适用于户外变压器。例如,某偏远变电站采用LoRa无线传输,将热像数据传至5公里外的后台系统。
后台分析软件是系统的“大脑”,具备实时热像显示、温度曲线绘制、阈值预警功能。软件可设置不同部件的温度阈值,当温度超过阈值时,通过声光或短信报警。例如,绕组温度阈值设为90℃,当监测温度达到90℃时,软件立即触发报警。
辅助设备包括防护外壳和冷却装置。防护外壳需具备防尘、防水、防电磁干扰功能,保护热像仪免受环境影响;冷却装置(如小型风扇)用于降低热像仪自身温度,避免因热像仪过热导致测量误差。
红外热像监测的关键参数校准与设置
发射率是影响测量精度的核心参数,变压器不同部件的发射率不同:金属表面(如接头)发射率为0.2-0.4,绝缘材料(如套管)为0.8-0.9,油漆表面为0.6-0.8。若将金属接头的发射率误设为0.8,测量温度会比实际高20℃以上,需根据部件材质准确设置。
距离系数(热像仪到目标的距离与视场角的比值)决定了测量区域的大小。例如,距离系数为100:1的热像仪,在10米距离下,测量区域直径约为10厘米,适合监测接头等小部件;若距离系数过小,测量区域过大,无法精准定位异常点。
环境补偿需考虑温度、湿度、风速的影响。例如,大风天气会加速目标散热,导致测量温度偏低,软件需根据风速数据(如风速>3m/s时,温度补偿+5℃)调整结果;高温环境下,环境辐射会干扰测量,需通过“背景温度扣除”功能修正。
负载率校正需结合变压器实时负载数据。变压器负载率越高,发热越严重——例如,负载率80%时,正常接头温度为60℃;负载率50%时,正常温度为50℃。监测系统需将负载率与温度数据关联,调整预警阈值,避免误判。
变压器温度异常的判据与识别方法
温差法是最常用的判据:同一部件不同部位的温差超过10℃,视为异常。例如,绕组某点温度比相邻点高12℃,即使未超过绝对温度,也需检查该区域的绕组绝缘。
相对温度法通过对比同类设备或同设备不同相的温度:若某相套管温度比其他相高15℃以上,或某变压器温度比相邻同容量变压器高20℃以上,视为异常。例如,某110kV变压器温度比相邻变压器高25℃,经检查发现冷却风扇故障。
绝对温度法依据部件的最高允许温度:A级绝缘绕组最高允许温度105℃,B级绝缘130℃;接头最高允许温度70℃(环境温度25℃时)。当测量温度超过最高允许温度,直接触发报警。
温度趋势分析关注温度变化速率:若某部位温度在1小时内上升20℃,即使未超过绝对温度,也视为异常。例如,某变压器分接开关温度在30分钟内从60℃升至85℃,经检查发现分接开关内部卡涩,及时检修避免了故障扩大。
红外热像实时监测的实操注意事项
避免环境干扰:监测时需避开阳光直射——阳光的红外辐射会叠加在目标辐射上,导致测量温度偏高;避免在雨天或雾天监测,水汽会吸收红外辐射,影响测量精度。
记录设备状态:监测时需记录变压器的负载率、冷却系统运行状态(如风扇是否开启)、环境温度。例如,负载率从50%升至80%,接头温度会上升10℃,若未记录负载率,可能误判为异常。
确保检测角度:尽量从正前方或侧前方(与目标表面夹角≥45°)监测,避免从顶部或底部监测——角度过大会导致热像图变形,无法准确反映温度分布。例如,从顶部监测绝缘套管,会将套管的“纵向温度梯度”误判为“局部高温”。
定期校准设备:红外热像仪需每年送计量机构校准,确保测量精度。校准项目包括发射率、温度误差、分辨率,若热像仪温度误差超过±2℃,需调整或更换。
注意人员安全:监测时需保持与变压器的安全距离(110kV变压器安全距离≥1.5米),避免触电;在线式热像仪安装时,需断电操作,并做好接地保护。
红外热像监测变压器异常的案例分析
某220kV变电站主变压器在红外实时监测中,发现低压侧B相母线接头温度达到78℃,而相邻A、C相接头温度为55℃,温差23℃。运维人员通过热像图定位异常点,停电检查发现该接头因长期运行氧化,接触电阻从0.01Ω增至0.12Ω。更换接头并涂抹导电膏后,温度恢复至53℃,避免了接头烧蚀引发的变压器跳闸。
某35kV变压器的绝缘套管在监测中,温度从正常50℃逐渐升至82℃,且温度趋势曲线呈线性上升。结合负载率数据(保持在60%),运维人员判断为绝缘套管内部电容芯子老化。拆解后发现,电容芯子的介损因数从0.5%升至2.8%(标准≤1%),更换套管后,温度恢复正常,避免了套管击穿事故。
某10kV配电变压器在夏季负载高峰时,油箱表面温度达到95℃,远超正常80℃的阈值。热像图显示,油箱左侧区域温度比右侧高15℃,经检查发现左侧绕组因绝缘纸老化,导致局部短路,电阻损耗增大。及时停电检修,更换绕组绝缘纸,避免了变压器烧毁。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