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水体检测采样时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的操作细节和规范要求
水体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地下水水体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采样环节的操作规范,任何细微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数据偏差,进而影响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判断。因此,采样过程需严格遵循技术规范,聚焦资料准备、点位确认、容器选择、现场操作等关键细节,确保样品能真实反映地下水的原始状态。本文结合《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64-2020)等标准,梳理采样中的核心操作要求与注意事项。
采样前的基础准备工作
采样前需全面收集资料:包括采样点的水文地质报告(如含水层类型、渗透系数)、历史监测数据(如往年同期的pH、电导率)、周边环境信息(如附近是否有化工厂、垃圾填埋场),这些资料能帮助预判可能的污染来源,避免采样偏差。同时,需校准现场检测设备:pH计、电导率仪需用标准缓冲液校准(pH4.00、6.86、9.18),确保测量误差≤0.1pH单位;潜水泵、贝勒管等采样设备需检查密封性,防止泄漏。
试剂与容器的预处理也不能忽视:用于固定样品的试剂(如硫酸、盐酸)需检查保质期,避免使用过期试剂;采样人员需提前熟悉规范流程,比如掌握HJ 164-2020中关于洗井、保存的要求,避免操作失误。
采样点位的确认与预处理
采样前需核对点位坐标:用GPS或RTK定位仪确认采样点的经纬度,偏差需控制在5米以内,防止因点位偏移导致数据不可比。随后清理井口:移除井口的塑料布、石板等覆盖物,用钢丝刷清理井壁附着的青苔、泥沙,再用潜水泵抽出井内淤积的泥浆,直到出水清澈无悬浮物——若井内淤积严重,需反复抽水3次以上,确保井内水体未被沉积物污染。
对于长期未使用的监测井,需延长洗井时间:先抽出井内积水,静置2小时后再次抽水,直到水中的悬浮物浓度≤10mg/L,避免淤积物中的污染物释放到样品中。
采样时机的合理选择
采样时机直接影响数据的代表性:需避免在雨后72小时内采样,此时雨水入渗会稀释地下水,导致COD、氨氮等指标偏低;若采样点附近有农田灌溉、工业抽水或基坑降水活动,需等待24小时以上,待地下水位稳定(水位变化≤5cm/h)后再采样——水位波动会搅动含水层中的污染物,导致样品浓度异常。
此外,需避开生产活动高峰期:比如附近工厂的生产时段(如8:00-18:00),此时地下水的流速可能加快,污染物扩散范围扩大,需选择清晨或夜间(生产活动较少时)采样,保证样品能反映常态下的水质。
采样容器的选择与预处理
不同检测指标需匹配不同材质的容器:测重金属(铅、镉、铬)的样品需用硼硅酸盐玻璃瓶,塑料容器会吸附重金属离子,导致结果偏低;测挥发性有机物(苯、甲苯、二甲苯)需用带聚四氟乙烯衬垫的棕色玻璃瓶,且要装满(无顶空),避免有机物挥发;测溶解性总固体(TDS)的样品可用聚乙烯瓶,但需提前用超纯水冲洗3次。
容器清洗需遵循“三步法”:先用中性洗涤剂浸泡24小时,去除表面的油污;再用10%硝酸溶液浸泡8小时,消除金属离子残留;最后用超纯水冲洗3次,晾干后用铝箔包裹备用——禁止用自来水冲洗,以免引入氯、钙等杂质。
现场采样的核心操作细节
洗井是现场操作的关键:需用潜水泵或贝勒管抽出井内积水,抽水量至少为井管体积的3倍(井管体积=πr²h,r为井管半径,h为水位埋深),或持续抽水至参数稳定:pH、电导率的变化率≤10%,溶解氧变化≤0.5mg/L,水温变化≤1℃。比如一口井管半径0.1米、水位埋深5米的监测井,井管体积约0.157立方米(π×0.1²×5),洗井水量需≥0.47立方米(3×0.157)。
采样时需避免搅动沉积物:用潜水泵采样时,泵头需放置在水面下0.5-1米处,流速控制在0.5-1.0L/min,防止高速水流搅动底部的泥沙;用贝勒管采样时,缓慢下放至水面下0.5米处,待管内充满水后缓慢提起(速度≤0.2m/s),避免管内水流冲击底部沉积物——沉积物中的有机物、重金属会释放到样品中,导致浓度偏高。
此外,需避免样品曝气:采样过程中不能让水暴露在空气中(如用塑料桶直接舀水),否则会增加溶解氧含量,导致亚铁离子(Fe²+)氧化为铁离子(Fe³+),影响还原性指标的测定;若用手动采样器,需选择带密封盖的型号,确保样品与空气隔绝。
样品的保存与运输要求
样品采集后需立即处理:加固定剂的操作要在现场完成——测氨氮的样品需加入浓硫酸(1+1)调节pH至<2(每升样品加2ml),防止氨氮挥发;测总磷的样品需加入浓盐酸调节pH至<1,抑制微生物分解;测挥发性有机物的样品需立即密封(用聚四氟乙烯衬垫),并放入冷藏箱(4℃以下)。
运输过程需控制温度与震动:冷藏箱内要放置足量冰袋(冰袋与样品的体积比≥1:1),确保温度≤6℃;样品瓶需用泡沫垫固定,防止运输中震动导致沉积物悬浮;标签信息要完整:包括采样点位编号、采样日期(YYYY-MM-DD)、采样时间(HH:MM)、检测项目、固定剂种类及用量、采样人姓名——标签需贴在样品瓶的侧面(而非瓶盖),避免运输中脱落。
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现场空白样是必做项目:用超纯水代替地下水,按照采样流程操作(洗井、采样、加固定剂),用于检查采样设备、试剂是否污染——若空白样中的氨氮浓度>0.02mg/L,说明试剂或容器被污染,需重新采样。
平行样需按比例采集:每10个样品做1个平行样(从同一采样点、同一时间采集两份样品),平行样的相对偏差需≤20%(浓度<0.5mg/L的指标可放宽至30%),偏差过大说明采样操作不规范(如搅动了沉积物)。
加标回收样用于验证准确性:向采集的样品中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如向氨氮样品中加入1.0mg/L的氨氮标准液),计算回收率(回收率=(加标后浓度-原样浓度)/加标浓度×100%)——回收率需在80%-120%之间,若回收率<80%,说明样品中的干扰物质(如有机质)影响了测定,需重新采集。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