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样本出现溶血时对检验结果有什么影响呢
医学检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医学检验中,样本溶血是指红细胞因采集操作不当、运输震荡、保存温度异常等因素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或血清的现象。溶血并非简单的“样本污染”,而是通过干扰检测原理、改变样本成分等方式,直接影响多个检验项目的准确性——小到血常规的血小板计数,大到凝血功能的APTT结果,均可能因溶血出现偏差,甚至误导临床诊断。了解溶血对不同检验项目的具体影响,是实验室质量控制与临床结果解读的核心环节。
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干扰
血常规检测中,溶血的干扰主要集中在红细胞相关指标与血小板计数。红细胞破裂释放的游离血红蛋白会直接导致血红蛋白(Hb)测定结果假性升高——血常规分析仪通过比色法或电阻抗法检测Hb时,游离Hb会与试剂发生相同反应,例如严重溶血样本的游离Hb浓度可高达数克/升,使Hb结果偏离真实值30%以上。
红细胞计数(RBC)的影响因溶血程度而异:轻度溶血时,红细胞碎片会被误判为完整红细胞,导致RBC假性升高;重度溶血时,大量红细胞破裂反而使RBC降低。血小板计数(PLT)的干扰更隐蔽——红细胞碎片(2-3μm)与血小板大小相近,会被计入PLT,导致结果假性升高,可能掩盖真实的血小板减少症。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等衍生指标也会受影响。游离Hb会干扰MCV的电阻抗检测,使其假性降低;MCH则因Hb升高而随之升高,进一步混乱红细胞参数的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血常规对溶血的耐受度较低,即使轻度溶血(Hb浓度>0.2g/L)也可能影响结果,实验室通常会对溶血样本标注“结果异常可能受溶血影响”。
溶血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生化检验的核心干扰机制是“细胞内物质外溢”——红细胞内部分成分浓度远高于血浆,溶血后这些成分进入血清,直接升高对应指标。以肝功能指标为例,红细胞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是血清的10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血清的3倍,轻度溶血即可让AST显著升高,ALT升高幅度相对较小。
乳酸脱氢酶(LDH)是受溶血影响最明显的生化指标:红细胞内LDH浓度是血清的100-150倍,少量红细胞破裂就会让LDH结果数十倍升高。临床中常用LDH判断心肌梗死或肝脏疾病,但溶血导致的LDH升高可能让医生误判为严重组织损伤。
心肌酶中的肌酸激酶(CK)干扰来自腺苷酸激酶(AK)——红细胞内AK浓度是血清的1000倍,AK会催化CK试剂的底物反应,产生与CK相同的产物(ATP),导致CK假性升高。例如,Hb浓度>1g/L时,AK干扰可使CK结果升高50%以上。
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游离Hb会增加血清浊度,干扰双缩脲法测TP的比色结果,导致TP假性升高;ALB的溴甲酚绿法检测虽稳定,严重溶血仍可能使结果略有升高。
溶血对凝血功能检测的影响
凝血功能检测对样本质量要求极高,即使轻度溶血(Hb>0.5g/L)也可能影响结果。溶血的干扰机制包括两方面:红细胞磷脂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以及游离Hb抑制凝血酶活性。
红细胞破裂释放的磷脂酰丝氨酸会替代血小板磷脂,激活因子XII、XI等,导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假性缩短——这会让医生误以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实际是溶血导致的假阳性。而游离Hb会与凝血酶结合,降低其活性,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和APTT假性延长,可能掩盖真实的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
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也会受影响:凝固法测FIB时,红细胞碎片会干扰血浆凝固过程,导致FIB假性降低;比色法检测时,游离Hb会干扰光信号,使结果偏离真实值。
因此,实验室对溶血的凝血样本通常直接判为不合格,要求重新采集——毕竟凝血结果的偏差可能直接影响手术或止血治疗的决策。
溶血对免疫学检验的潜在干扰
免疫学检验依赖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溶血产生的游离Hb、红细胞膜蛋白等成分可能通过非特异性结合干扰这一过程。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为例,游离Hb可非特异性结合到ELISA板的固相载体上,占据抗体结合位点,导致假阴性;或与检测抗体结合,形成“Hb-抗体”复合物,导致假阳性。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的假阴性风险较高:当样本Hb浓度>1g/L时,HBsAg的ELISA阳性率会下降20%以上——游离Hb与HBsAg竞争结合固相抗体,减少了真正抗原的结合机会。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也会受干扰:游离Hb会散射化学发光的信号,导致TSH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取决于溶血程度和发光底物类型。
此外,红细胞膜上的磷脂蛋白可能与抗核抗体(ANA)发生交叉反应,导致ANA假阳性,误导自身免疫病的诊断。
溶血对电解质分析的影响机制
电解质分析中,钾离子(K+)是受影响最大的指标——红细胞内K+浓度约为血浆的20倍(150mmol/L vs 3.5-5.5mmol/L),即使1%的红细胞溶血,也会使血浆K+升高0.5mmol/L。这种假性高钾血症可能让医生误以为患者存在肾功能衰竭,从而采取不必要的降钾治疗。
镁离子(Mg2+)的情况类似:红细胞内Mg2+浓度是血浆的3倍,溶血后Mg2+释放,导致结果假性升高。而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受影响较小,因为红细胞内Na+、Cl-浓度低于血浆,释放量不足以改变血浆浓度。
钙离子(Ca2+)的检测则会出现假性降低:游离Hb会与Ca2+结合,形成“Hb-Ca2+”复合物,降低血浆中游离Ca2+的浓度,可能掩盖真实的低钙血症。
电解质分析对溶血的敏感度很高,临床中若发现血钾异常升高但患者无高钾症状(如肌无力),需首先排查样本是否溶血。
溶血对酶类指标的特殊影响
除了AST、ALT等常见酶,肌酸激酶(CK)和淀粉酶(AMY)的干扰更具特殊性。CK的干扰主要来自红细胞内的腺苷酸激酶(AK)——AK可催化CK试剂的底物反应,产生ATP,导致CK假性升高;而AMY的干扰来自游离Hb对检测方法的影响。
淀粉酶(AMY)主要来自胰腺和唾液腺,红细胞内AMY浓度极低,但游离Hb会干扰AMY的比色法检测(如碘-淀粉比色法)——Hb会吸收碘的颜色,导致AMY结果假性降低。这种情况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很危险,可能延误诊断。
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受影响较小,因为红细胞内这两种酶的浓度远低于血清。但严重溶血时,红细胞碎片仍可能干扰ALP的比色法检测,使结果略有升高。
溶血对血气分析结果的改变
血气分析评估酸碱平衡与氧合状态,溶血的干扰来自红细胞内的碳酸酐酶和游离Hb的携氧能力。红细胞破裂释放的碳酸酐酶会加速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生成更多碳酸(H2CO3),导致pH值假性降低——例如重度溶血样本的pH可能比真实值低0.1-0.2个单位,让医生误以为患者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检测结果会假性降低:游离Hb会与氧结合,降低血浆中溶解氧的浓度,导致PaO2结果偏离真实值。这种情况在低氧血症患者中更危险,可能高估缺氧程度。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会假性升高:碳酸酐酶加速CO2的水化反应,使血浆中HCO3-浓度升高,进而导致PaCO2结果升高。而碳酸氢根(HCO3-)作为pH的衍生指标,也会因pH降低而假性降低。
血气分析仪的电极对红细胞碎片很敏感——碎片可能堵塞电极,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因此,溶血的血气样本通常也会被要求重新采集。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