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中使用的校准品和质控品有什么区别呢
医学检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在医学检验中,校准品与质控品是保障检测结果可靠的两大核心工具,但二者功能定位、使用逻辑差异显著。校准品是检测系统的“计量标尺”,通过已知浓度建立信号与浓度的对应关系;质控品则是检测过程的“稳定性探针”,模拟患者样本监控每批检测的偏差。理清二者区别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毕竟,没有校准的仪器无法“读懂”样本信号,没有质控的检测无法“信任”结果。
核心功能:“定标仪器信号”与“监控过程偏差”
校准品的本质是“计量基准传递工具”。医学检测仪器(如生化分析仪)的核心是将样本中分析物(如葡萄糖)的浓度转化为可测量的信号(如吸光度),但仪器信号会因部件老化、试剂变化等漂移,此时需要校准品“告诉”仪器:“已知浓度X的分析物会产生信号Y”。比如,校准品中5.5mmol/L的葡萄糖对应吸光度0.5,仪器就能通过这个对应关系,将患者样本的吸光度0.3换算为3.3mmol/L的浓度——没有校准品,仪器的信号就是无意义的数字。
质控品的本质是“过程稳定性监控工具”。即使仪器已校准,检测过程仍可能因试剂失效、加样误差、温度波动出现偏差,质控品的作用就是“模拟患者样本”与患者样本同时检测,通过其结果与预期值的差异判断过程是否“在控”。比如,某实验室周一校准了葡萄糖检测项目,周二检测时质控品结果比预期高15%,说明周二的试剂或仪器有问题,此时患者样本结果必须作废——质控品监控的是“当下的检测过程”,而非“仪器的基准”。
简单来说:校准品是“给仪器定规矩”,质控品是“查过程有没有破规矩”。
使用目的:“建立浓度-信号模型”与“验证结果可靠性”
校准品的目的是“让仪器学会计算浓度”。检测系统(仪器+试剂+操作)的最终目标是输出“患者样本的分析物浓度”,而这个转换需要“已知浓度的标准”——校准品就是这个“标准”。比如,免疫分析仪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时,校准品中已知浓度的HBsAg会让仪器产生特定荧光信号,仪器通过这些信号建立“荧光强度-抗原浓度”的校准曲线,之后才能将患者样本的荧光信号转化为具体的浓度值或阴阳性结果。
质控品的目的是“确认本次检测结果可信”。它不负责“教仪器计算”,而是负责“查计算过程有没有错”。比如,某实验室每天检测前都会用质控品验证:如果质控品的HBsAg结果是“弱阳性”(预期值),说明今天的试剂、仪器、操作都没问题,可以检测患者样本;如果结果是“阴性”,说明试剂失效或仪器灵敏度下降,必须排查问题后再检测——质控品是患者样本结果的“前置验证”。
赋值方式:“溯源性绝对浓度”与“统计性预期值”
校准品的浓度值必须“溯源到更高标准”。根据ISO 17511标准,校准品的赋值需通过“溯源链”连接到国际参考物质(如WHO的葡萄糖标准品)或参考方法(如己糖激酶法测葡萄糖)。比如,某校准品的葡萄糖浓度5.5mmol/L,是用参考方法检测得出的,而参考方法的准确性又能溯源到国际标准——这样的赋值才是“计量学有效”的,能保证仪器校准后的结果“准确”。
质控品的“靶值”则是“本实验室的统计结果”。实验室会用同一检测系统对质控品做20次以上检测,取平均值作为靶值,标准差(SD)作为允许波动范围(如±2SD)。比如,某实验室的质控品葡萄糖靶值5.2mmol/L(SD=0.1),这个值是该实验室自己的仪器和试剂检测的平均结果,而非参考方法的绝对浓度——因为质控品要监控的是“本实验室的检测过程”,而非“国际标准”。
误区提醒:绝不能用校准品做质控——校准品的赋值是“绝对准确”的,而质控需要的是“本实验室的预期波动”,用校准品做质控会导致监控范围过大,无法发现真实的过程偏差。
成分设计:“纯品/简单混合物”与“模拟真实基质”
校准品的成分设计以“传递准确浓度”为核心,通常是纯品或简单混合物。比如,生化校准品中的葡萄糖是高纯度D-葡萄糖溶解在缓冲液中,总蛋白是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它们不需要模拟患者样本的“基质”(如血清中的脂质、蛋白等干扰成分),因为校准的目的是“定标信号-浓度关系”,基质干扰可通过校准曲线拟合消除。
质控品的成分设计则强调“模拟患者样本的基质”。患者样本的基质(如血清中的白蛋白、尿液中的肌酐)会干扰检测结果(如脂质导致浊度升高),为了让质控品能真实反映患者样本的检测情况,质控品的基质通常是“人血清”“尿液”等,再加入已知量的分析物。比如,血清质控品会用人血清作为基质,加入葡萄糖、肌酐等,使其浓度接近临床常见值——这样,质控品的检测过程会受到与患者样本相同的基质干扰,能更准确监控过程偏差。
使用频率:“定期校准”与“每批必做”
校准品的使用频率由“检测系统稳定性”决定。稳定的项目(如生化葡萄糖)通常每月校准一次;不稳定的项目(如免疫激素)可能每两周一次;若检测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如更换试剂批号、仪器维修),必须立即重新校准。比如,某实验室的生化分析仪每月1号校准一次葡萄糖项目,之后除非试剂或仪器变动,否则不再校准——校准是“定期维护基准”,而非“每次检测都做”。
质控品的使用频率是“每批检测必做”。比如,生化实验室上午一批、下午一批检测,每批都要同时检测质控品;免疫实验室每启动一次仪器检测,都要做质控;有些项目(如血气分析)甚至要求“每10个患者样本做一次质控”。因为质控监控的是“当下的检测过程”,每批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偏差——上午的试剂是新开封的,下午的试剂可能因暴露在空气中降解,所以每批都要查。
结果判定:“曲线拟合度”与“质控规则”
校准的结果判定看“曲线拟合是否准确”。校准品通常有低、中、高三个浓度,仪器通过这三个点拟合校准曲线(如线性或非线性),判定标准是“拟合度”——比如线性曲线的相关系数R²≥0.995,非线性曲线的残差≤1%。如果拟合度不达标,说明校准失败,需重新校准(如更换校准品、检查仪器)。
质控的结果判定用“质控规则”。实验室会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SD制定规则(如Westgard规则):“1-2s”(单个结果超出±2SD)提示警告,需重测;“2-2s”(两个连续结果超出±2SD)或“R-4s”(同一批两个质控品结果差4SD)提示失控,需停止检测并排查问题。比如,某质控品靶值5.2mmol/L(SD=0.1),若结果5.4mmol/L(+2SD),触发“1-2s”警告,重测后仍5.4则触发“2-2s”失控,必须停测患者样本——质控规则是“过程稳定的红线”。
性能要求:“溯源性与准确性”与“均一性与稳定性”
校准品的核心要求是“高溯源性”和“高准确性”。溯源性是校准品的“生命线”——若校准品未溯源到参考物质,用它校准的仪器结果会“系统偏差”(如真实浓度5.5mmol/L,仪器测成5.0mmol/L)。准确性要求校准品浓度与参考方法检测值的偏差≤1%——偏差太大,校准后的结果也不准确。
质控品的核心要求是“高均一性”和“高稳定性”。均一性指同一批次质控品的浓度差异≤1%(CV≤1%)——若质控品不均一,不同样本的结果差异大,无法判断是质控品本身还是检测过程的问题。稳定性指质控品在储存条件下(如-20℃)12个月内浓度变化≤2%——若稳定性差,靶值会频繁变化,导致质控监控失效。比如,某质控品均一性差(CV=3%),同一批次的两个样本结果可能是5.0和5.3mmol/L,此时无法确定是质控品还是检测过程的问题,质控就失去了意义。
储存条件:“维护溯源性”与“保障稳定性”
校准品的储存需“严格遵循溯源链要求”。校准品的浓度值是通过溯源链传递的,储存条件(如2-8℃冷藏)必须符合厂家要求,否则会导致成分降解,破坏溯源性。比如,某校准品要求2-8℃保存,若放在室温下一周,葡萄糖会被细菌分解,浓度从5.5mmol/L降到4.0mmol/L,此时用它校准仪器,会导致患者样本结果“系统偏高”(仪器把4.0mmol/L的信号当成5.5mmol/L,患者样本吸光度0.3会被换算成3.3mmol/L,而真实浓度可能是2.7mmol/L)。
质控品的储存需“保障长期稳定性”。质控品通常需-20℃冷冻保存,避免基质降解(如血清蛋白变性)或分析物失效。使用前需缓慢复融(如室温30分钟),避免反复冻融——反复冻融会导致细胞破裂,释放干扰物质,破坏均一性。比如,某质控品要求-20℃保存,若放在4℃冰箱一个月,总蛋白会变性,浓度从70g/L降到60g/L,此时质控靶值会变化,导致结果“失控”(检测结果低于原靶值)。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