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检测能力验证不合格该如何处理
cnas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nas检测能力验证是实验室维持认可资质、保障检测结果可靠性的核心环节。若不合格,不仅会削弱市场公信力,还可能触发CNAS监督评审甚至暂停/撤销认可。因此,实验室需建立“快速响应-根本分析-精准整改-体系优化”的闭环处理流程,才能有效化解风险、恢复检测能力。本文结合CNAS-RL01等规则,详细拆解不合格后的具体应对步骤,助力实验室科学处置。
第一步:快速锁定不合格范围,第一时间控制风险
收到能力验证不合格结果后,实验室需先确认结果有效性:核对项目名称、检测方法、参加批次、结果判定标准等信息,排查是否存在“结果误关联”“数据录入错误”等情况(如某实验室曾因CNAS系统数据同步延迟,误收到其他实验室的不合格通知,及时沟通后澄清)。
若结果确认无误,需立即启动风险控制:暂停该项目的新检测委托(在LIMS系统中标记“暂停接收”),对已出具的近3个月该项目报告进行回溯核查(如查看原始记录、重新计算数据),若发现异常需及时通知客户召回报告。同时,在实验室内部发布“风险警示”,提醒相关人员避免重复错误。
第二步:组建专项小组,用工具深挖根本原因
不合格原因需“穿透到流程底层”,而非简单归责于“人员操作失误”。实验室应组建由技术负责人(牵头)、检测员(操作细节)、质量负责人(体系)、设备管理员(设备状态)组成的专项小组,用结构化工具分析:
1、鱼骨图: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维度罗列可能因素(如“人员”包括操作熟练度、培训情况;“机”包括设备校准、维护;“法”包括标准理解、作业指导书(SOP)完整性);
2、5W1H:对每个潜在因素追问细节(如“为什么设备未校准?”“Who负责校准?”“When应完成?”“How验证校准效果?”)。
例如,某环境实验室“水中总磷检测不合格”,初查认为是“试剂过期”,但通过鱼骨图分析发现:试剂未过期,但消解仪温度显示与实际偏差5℃——进一步追问得知,设备管理员漏看了“消解仪每3个月校准1次”的计划,导致温度失控。最终根本原因是“设备校准计划执行不到位”。
第三步:制定针对性纠正措施,明确“谁做、怎么做、何时完成”
纠正措施需“对准根本原因”,而非“泛泛的培训”。例如:
- 若原因是“设备校准遗漏”:需立即联系有资质的校准机构重新校准,更新设备校准档案,并在LIMS系统中设置“校准到期提醒”(如提前10天弹窗通知);
- 若原因是“人员对标准理解偏差”:需组织标准解读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或标准起草人),并通过“实操考核+闭卷考试”验证掌握情况(考核80分以上才算通过);
- 若原因是“SOP不完整”:需重新修订SOP(如补充“消解仪温度实时记录”“试剂配制双人复核”等条款),并组织全员签字确认。
措施需明确“责任到人、时间节点”(如“设备校准需在7天内完成,由设备管理员张三负责;培训需在10天内完成,由技术负责人李四审核”)。
第四步:实施纠正措施,全程留痕“可追溯”
纠正措施的执行需“痕迹化”,确保每个步骤都有记录:
- 人员培训:留存签到表、考核试卷、培训录像(若涉及实操);
- 设备校准:留存校准机构资质证书、校准报告、设备标签(标注“校准日期/有效期”);
- SOP修订:留存修订版SOP(标注“修订原因/日期”)、全员签字确认单;
- 样品处理:留存优化后的样品流转记录(如“样品前处理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4小时”的记录)。
例如,某食品实验室因“微生物培养温度失控”不合格,整改中:设备管理员重新校准了培养箱(留存校准报告),质量负责人修订了《培养箱使用SOP》(增加“每日早8点记录温湿度”条款),检测员签署了“SOP确认书”——所有记录均存入“不合格处理档案”。
第五步:验证纠正措施有效性,用数据证明“问题已解决”
纠正措施需“用客观数据验证”,而非“自我声明有效”。常见验证方式:
1、内部盲样测试:使用与能力验证相同基质、浓度的盲样,按新流程检测,结果需符合标准要求(如某实验室用“GB/T 11893-1989”方法测试盲样,结果偏差从15%降至2%);
2、人员比对:安排2名以上检测员用相同样品检测,结果一致性需≥95%;
3、再次参加能力验证:若时间允许,可申请参加下一轮同项目能力验证,结果“合格”是最直接的验证。
例如,某化工实验室因“pH计校准偏差”不合格,整改后:重新校准pH计(校准报告显示“偏差≤0.02pH”),用盲样测试3次,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验证通过。
第六步:梳理体系漏洞,把“整改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
不合格往往暴露体系的“隐性漏洞”,需将整改措施“固化到质量体系文件”:
- 若“设备校准计划遗漏”:修订《设备管理程序》,将“所有影响检测结果的设备(包括小型设备如移液器)”纳入校准计划,每月由质量负责人抽查校准记录;
- 若“人员培训不到位”:修订《人员培训程序》,增加“新员工需完成‘岗位实操+标准考核’双认证”“每年至少1次全员标准更新培训”条款;
- 若“SOP不完整”:建立“SOP定期评审机制”(每1年评审1次,或当标准更新、设备变更时立即评审)。
例如,某医学实验室因“血液样本离心时间不足”不合格,整改后修订了《样本处理SOP》,增加“离心时间需在10分钟±1分钟”的要求,并在LIMS系统中设置“离心时间预警”——若操作员输入时间少于9分钟,系统会弹窗提醒“需确认时间”。
第七步:按要求提交整改报告,主动与CNAS沟通
CNAS要求实验室在收到不合格结果30天内提交整改报告,内容需包括:
1、不合格情况说明(项目、方法、结果);
2、根本原因分析(含工具使用、推导过程);
3、纠正措施(具体内容、执行时间、责任人员);
4、验证结果(盲样测试数据、能力验证复评结果等);
5、体系改进措施(如修订的程序文件、新增的管控机制)。
报告需“用数据说话”,避免模糊表述(如不说“我们加强了培训”,而说“组织了2次‘总磷检测实操培训’,12名检测员全部考核合格,留存了培训签到表、考核试卷”)。
若整改过程中遇到疑问(如“验证方式是否符合CNAS要求”),可主动联系CNAS认可部(电话:010-65993355)咨询,避免“整改走偏”。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