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可靠性检测涉及的耐磨起球性能测试方法
可靠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耐磨起球性能是纺织品耐用性与服用体验的核心指标,直接关联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一件刚穿几次就起球或磨破的衣物,即便设计再新颖,也会因外观破损失去使用价值。因此,纺织品可靠性检测中,耐磨起球测试是评估产品耐用性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测试标准、设备选择、试样制备、操作流程、结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等维度,系统拆解耐磨起球性能测试的专业方法,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可落地的技术参考。
纺织品耐磨起球性能的核心测试标准
ISO 12945-2《纺织品 织物耐磨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马丁代尔法》是国际通用的综合测试标准,适用于机织、针织、非织造布等几乎所有织物。它通过模拟织物日常穿着中的循环摩擦(李萨如图形运动),同时评估耐磨(如变薄、破洞)和起球(纤维纠缠成球)性能。我国对应的GB/T 4802.2《纺织品 织物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马丁代尔法》与ISO标准完全一致,确保了测试结果的国际可比性。
针对针织品的专项起球测试,常用AATCC 198《纺织品 起球性能的测定 滚箱法》,通过将试样缝成筒状放入旋转箱中,模拟衣物翻滚摩擦的场景,重点评价起球数量与大小;我国GB/T 4802.1《纺织品 织物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滚箱法》与之对应,是针织内衣、T恤等产品的主流测试标准。
厚重织物(如牛仔布、帆布)则适用ISO 12947-2《纺织品 织物耐磨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ICI法》,通过橡胶辊的线性摩擦模拟实际使用中的局部磨损(如裤子膝盖与桌面的摩擦);而GB/T 13775《纺织品 机织物耐磨性能的测定 落锤法》则用于机织物的快速耐磨筛选,通过落锤撞击摩擦头,适合批量检测中的效率需求。
常用耐磨起球测试设备的类型与特点
马丁代尔耐磨试验机是应用最广的设备,核心是可旋转的试样台与上方的摩擦布。试样做“李萨如图形”循环运动,还原人体穿着时的摩擦状态,结果更贴合实际。设备通常有4-6个工位,可同时测试多试样,部分高端机型带自动计数和停机功能,避免人工误差。
滚箱式起球仪是针织品专用设备,主体是旋转的圆柱箱,内装橡胶球。试样缝成筒状放入箱中,随箱子旋转与箱壁、橡胶球摩擦,模拟衣物翻滚摩擦。操作简单、适合批量测试,但仅能测起球,无法评估耐磨。
ICI耐磨试验机针对厚重织物,通过橡胶辊对试样做线性往复摩擦(如行程25mm、频率100次/min),更贴合牛仔布、帆布的实际使用场景(如膝盖部位摩擦),测试结果能准确反映此类织物的耐磨强度。
还有辅助评价的“起球评级仪”,通过高清摄像头拍试样图像,用图像处理技术自动分析起球数量、大小,但目前仍以人工对照样卡为主,仪器仅作辅助。
试样制备的关键要求与操作细节
试样尺寸需严格对标标准:马丁代尔法取直径38mm圆片,滚箱法取150mm×150mm正方形(缝成筒状后直径约50mm),ICI法取100mm×100mm正方形。必须用标准裁刀,确保边缘整齐——毛边会提前起球,导致结果偏高。
取样部位要覆盖织物不同区域:机织物需从布卷头、中、尾各取2个试样,避免纬向密度差异的误差;针织品避开布边10cm以上,因为布边线圈更紧密,摩擦性能与布身不同;有图案的织物取图案均匀部位,防止花纹导致摩擦不均。
预处理是关键:按GB/T 6529要求,试样需在20±2℃、65±4%湿度环境中调湿24小时以上,直至质量变化≤0.2%。湿度影响纤维膨胀:棉纤维吸水膨胀后摩擦系数增大,耐磨降低;合成纤维湿度敏感性低,但调湿能保证测试条件一致。
固定需平整无褶皱:马丁代尔机试样用压环压紧,避免测试中移位;滚箱法试样缝成筒状,接缝朝内;ICI法试样固定在刚性台,用胶带或夹具确保接触面积一致。
耐磨起球测试的具体流程与操作要点
马丁代尔法流程:安装试样与摩擦布(羊毛或聚酰胺材质),设置摩擦次数(衬衫5000-10000次、外套10000-20000次、沙发面料50000次以上),启动设备;每1000次停机检查磨损/起球情况,结束后评价。注意摩擦布每20次更换,避免磨损影响结果。
滚箱法流程:试样缝成筒状,放入装橡胶球的滚箱,设置转速(如60r/min)和旋转次数(如1000转);结束后取出试样,平整30分钟再评级。橡胶球每10次更换,防止磨损改变摩擦强度。
ICI法流程:固定试样,安装橡胶辊(邵氏A硬度60±5),设置压力(如9kPa)和摩擦次数(如5000次);启动后橡胶辊做线性往复运动,结束后检查磨损情况(破洞、变薄)并记录次数。
操作细节:定期校准设备压力(如马丁代尔机试样压力12kPa)和转速;测试中检查试样是否移位,移位需重新固定;避免用手直接触摸试样,防止汗液影响湿度。
测试结果的评价方法与等级划分
耐磨性能看“耐磨次数”(出现破洞或规定磨损程度的摩擦次数)和“磨损等级”(1-5级,5级最好)。例如GB/T 4802.2规定,耐磨≥20000次为优等品,≥10000次一等品,≥5000次合格品。
起球性能对照标准样卡(GB/T 4802.1或AATCC 198),1-5级:5级无起球,4级极少小起球,3级少量中起球,2级较多大起球,1级严重起球。评价需在D65标准光源箱(照度600-1000lx)中进行,从正上方45°角观察,若介于两级之间取低等级,确保严格性。
结果重复性:同一试样测3次取平均,若偏差超1级(如一次3级、一次5级)需重测。评价人员需培训,定期做比对试验,减少主观误差——比如某企业要求评价人员对同一样品的评级差异≤0.5级。
影响耐磨起球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
织物结构:针织品线圈松散,纤维易滑移起球,起球性比机织品差;机织品经纬交织紧密,起球低但耐磨取决于密度——密度越高,耐磨越好。
纱线类型:短纤维纱(棉、羊毛)比长丝纱(涤纶长丝)易起球,因短纤维末端易滑移;高捻度纱线(如精梳棉)纤维抱合紧,起球性低;涤棉混纺比纯棉易起球,因涤纶强度高,起球后球粒不易脱落。
后整理:烧毛整理去除表面短纤维,起球等级可从3级提至4级;树脂整理在纤维表面形成薄膜,增加抱合力,防止纤维滑移;而硅油柔软整理会降低纤维摩擦力,使纤维易滑移,起球性增加。
测试条件:摩擦次数越多,磨损/起球越严重;羊毛摩擦布比聚酰胺摩擦布摩擦系数高,耐磨次数更低;调湿不足(湿度<60%)的棉试样,纤维未膨胀,摩擦系数低,耐磨结果偏高。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