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用于电路板焊点虚焊缺陷的热成像识别流程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路板焊点虚焊是电子设备故障的主要诱因之一,因焊点接触电阻增大,工作时易产生局部过热,传统检测方法(如目视、万用表)效率低且易漏检。红外热像技术通过捕捉物体红外辐射差异生成热图像,可非接触、实时呈现焊点温度分布,为虚焊缺陷识别提供直观依据。明确红外热像检测的标准化流程,是提升虚焊识别准确率与检测效率的关键,需从前期准备、热激励、图像处理到特征识别全环节精准把控。
检测前的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红外热像检测前,需先确认被测电路板的工作状态:若为成品板,应确保其处于正常通电运行状态(或按照设计要求施加额定负载),避免因未工作导致焊点无发热信号;若为未组装完成的电路板,需提前焊接测试点以模拟实际工作电流。同时,需检查电路板表面是否有灰尘、油污等遮挡物,此类杂物会影响红外辐射的传递,需用无水乙醇擦拭干净。
红外热像仪的校准是前期准备的核心环节。首先需对热像仪进行环境温度补偿,因环境温度变化会影响探测器的响应精度,需将热像仪置于检测环境中静置30分钟以上,使仪器内部温度与环境一致;其次要调整镜头焦距,确保焊点区域清晰成像,可通过拍摄已知尺寸的标准件(如0805封装电阻)验证焦距准确性;此外,需设置合适的发射率(ε),电路板焊点的发射率通常在0.6-0.8之间(镀锡焊点约0.65,裸铜焊点约0.78),可通过查阅材料发射率表或用接触式温度计校准。
检测环境的控制也不可忽视。应选择无风、无强光直射的室内环境,避免气流导致焊点温度波动,或强光(如太阳光、荧光灯)产生的杂散光干扰红外探测器;环境温度需保持稳定(波动不超过±2℃),可通过空调或恒温箱维持,确保热像仪采集的温度数据具有可比性。
热激励方式的选择与施加
虚焊缺陷的红外检测依赖于焊点的发热差异,因此需通过热激励使焊点产生可识别的温度变化。常见的热激励方式包括电流激励、电压激励及实际工作负载激励三种。电流激励是通过向电路板的电源回路施加恒定电流(如1-5A,具体根据电路板额定电流确定),利用焊点的接触电阻产生焦耳热(Q=I²Rt),适用于电源板、电机驱动板等大电流回路的焊点检测;电压激励则是向电路施加额定电压,使电路正常工作产生热量,适用于信号板、控制板等低电流回路的焊点检测。
实际工作负载激励是最贴近真实使用场景的方式,即让电路板运行实际负载(如驱动电机、点亮LED、处理数据),此时焊点的发热状态与实际工作一致,能有效检测出“隐性虚焊”(即仅在负载情况下出现接触不良的焊点)。例如,检测LED驱动板的焊点时,可连接LED灯珠作为负载,使驱动电路输出电流,此时虚焊的焊点会因接触电阻增大而明显发热。
热激励参数的设置需遵循“安全、有效”原则。电流或电压的大小不能超过电路板的额定值,避免损坏元器件;激励持续时间需足够让焊点温度达到稳定状态(通常为1-5分钟),可通过热像仪实时监测焊点温度变化,当温度上升率小于0.1℃/s时,即可认为达到热稳定。此外,需避免过度激励,若焊点温度超过元器件的耐受温度(如塑料封装元器件的最高工作温度约85℃),可能导致元器件损坏。
红外热像的采集参数设置与图像获取
红外热像的采集参数直接影响图像质量与缺陷识别准确率。首先需设置合适的测温范围,应覆盖焊点可能的最高温度与环境温度,例如若焊点最高温度约60℃,环境温度25℃,则测温范围可设为20-70℃,避免因测温范围过大导致温度分辨率降低(热像仪的温度分辨率通常为0.05-0.1℃,范围越大分辨率越低)。
帧率的选择需根据电路板的工作状态确定:若电路板为静态工作(如恒流源板),可选择低帧率(如1帧/秒)以减少数据量;若电路板为动态工作(如脉冲驱动板),需选择高帧率(如30帧/秒)以捕捉瞬间的温度变化。分辨率方面,应选择至少320×240像素的热像仪,确保焊点区域(通常直径约0.5-2mm)在热图像中占据至少3×3像素,避免因像素不足导致细节丢失。
采集角度与距离也需优化。采集角度应尽量垂直于焊点表面(与焊点法线夹角不超过15°),避免因视角过大导致的“热阴影”效应(即焊点边缘温度测量不准确);采集距离需根据镜头焦距确定,通常保持在10-30cm之间,确保焊点区域充满热像仪的视野(占画面的20%-50%),既保证细节清晰,又能观察到周边元器件的温度分布(避免误判为相邻元器件发热)。
图像获取时,需连续采集5-10帧热图像(间隔1秒),选择热稳定状态下的图像作为分析对象,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的误判。例如,采集LED驱动板的焊点热像时,可在激励3分钟后连续拍摄5帧,选择其中温度分布最稳定的一帧进行后续处理。
热像图的预处理方法
原始红外热像图通常存在噪声(如探测器的暗电流噪声)、非均匀性(如镜头畸变导致的边缘温度偏低)及对比度低等问题,需通过预处理提升图像质量。常见的预处理步骤包括降噪、非均匀性校正与对比度增强。
降噪处理可采用中值滤波或高斯滤波算法。中值滤波对椒盐噪声(如随机出现的亮斑或暗斑)抑制效果好,通过取像素邻域内的中值替换原像素值,能保留焊点的边缘细节;高斯滤波则适用于高斯噪声(如探测器的热噪声),通过高斯函数加权平均邻域像素,使图像更平滑。例如,对焊点热像图进行3×3中值滤波,可有效去除灰尘或杂散光导致的亮斑。
非均匀性校正是解决热像仪探测器像素响应差异的关键。可采用两点校正法:首先拍摄低温黑体(如25℃)与高温黑体(如50℃)的热像,计算每个像素的校正系数(增益与偏移量),然后对原始热像进行逐像素校正,公式为:T_corrected = G×T_raw + B(其中G为增益,B为偏移量)。校正后,热像图的温度均匀性可提升至±0.5℃以内。
对比度增强用于突出焊点与周边区域的温度差异。常用的方法有直方图均衡化与伪彩色编码。直方图均衡化通过调整图像的灰度分布,使低对比度区域的细节更明显;伪彩色编码则将灰度值(温度)映射为不同颜色(如红-黄-绿-蓝,对应温度从高到低),使焊点的温度差异更直观。例如,将焊点热像图的温度范围映射为“铁红”伪彩色,虚焊的高温焊点会呈现鲜艳的红色,易于识别。
虚焊缺陷的特征提取与识别
预处理后的热像图中,虚焊缺陷主要表现为“局部高温热斑”,需提取温度、温度梯度与热斑形状三类特征进行识别。
温度特征是最直接的指标。正常焊点的接触电阻小(通常小于10mΩ),发热少,温度与周边铜箔或元器件的温差不超过2℃;而虚焊焊点的接触电阻可达数百毫欧甚至数欧,温差通常超过5℃(具体阈值需根据电路板类型调整)。例如,在LED驱动板的检测中,正常焊点温度约35℃,虚焊焊点温度可达45℃以上,温差超过10℃。
温度梯度特征反映焊点边缘的温度变化率。正常焊点的温度分布均匀,边缘温度梯度小(小于1℃/mm);虚焊焊点因接触面积小,热量集中在局部区域,边缘温度梯度大(通常大于3℃/mm)。可通过计算热像图中焊点区域的梯度图(如Sobel算子)提取该特征,梯度值大的区域即为潜在虚焊缺陷。
热斑形状特征用于区分虚焊与其他发热源(如元器件本身发热)。虚焊的热斑通常呈不规则形状(因焊点接触不良的区域随机),且热斑中心与焊点位置重合;而元器件发热的热斑形状规则(如电阻的矩形热斑、电容的圆形热斑),且中心与元器件位置一致。例如,某电路板上的电容引脚焊点热斑呈不规则圆形,且中心位于焊点位置,可判定为虚焊;若热斑呈矩形且中心位于电容本体,则为电容自身发热。
识别方法方面,阈值法是最常用的快速识别方式:设定温度差阈值(如5℃)与温度梯度阈值(如3℃/mm),当焊点区域的温度差与梯度均超过阈值时,判定为虚焊。对于复杂电路板(如多元器件密集排列),可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卷积神经网络CNN),通过训练大量虚焊与正常焊点的热像样本,自动学习缺陷特征,提升识别准确率。例如,用1000张虚焊热像与1000张正常热像训练CNN模型,识别准确率可达98%以上。
检测结果的验证与确认
红外热像检测得出的虚焊缺陷需通过辅助手段验证,避免因误判导致不必要的维修。常见的验证方法包括接触式温度测量、接触电阻测试与金相分析。
接触式温度测量采用热电偶或红外点温仪,直接测量虚焊焊点的温度,验证热像仪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例如,热像仪显示某焊点温度为45℃,用K型热电偶测量后为44.5℃,误差在允许范围内(±1℃),说明热像结果可信。
接触电阻测试是最直接的验证方法。使用微欧计(精度可达0.1mΩ)测量焊点的接触电阻,正常焊点的接触电阻通常小于10mΩ,虚焊焊点的接触电阻则大于50mΩ(具体阈值根据电路板要求调整)。例如,某焊点的接触电阻为80mΩ,远大于正常阈值,可确认存在虚焊。
金相分析用于观察焊点的微观结构,需将焊点从电路板上剥离,经过打磨、抛光、腐蚀后,用金相显微镜观察。虚焊焊点的微观结构表现为焊锡与铜箔之间的结合面不连续(存在缝隙),或焊锡未完全润湿铜箔(润湿角大于90°);而正常焊点的结合面连续,润湿角小于30°。金相分析是虚焊缺陷的“终极验证”方法,适用于对检测结果有严格要求的场景(如航空航天电子设备)。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