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红外热像检测用于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早期的预警方案

三方检测机构-冯工 2024-04-25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是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核心风险之一,其早期征兆(如局部过热、热梯度异常)往往隐蔽且发展迅速,传统单点温度传感器或电压监测易漏检。红外热像检测作为非接触式面状温度监测技术,可实时捕捉电池包内的全域热分布,精准识别毫米级热斑与温度突变,为热失控提供提前数分钟的预警窗口。本文结合红外技术原理与动力电池特性,从部署方案、数据处理到协同逻辑,系统拆解其在热失控早期预警中的应用路径。

红外热像检测的基础原理与动力电池适配性

红外热像检测的核心是通过传感器捕捉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波长8-14μm的长波红外,对应动力电池工作温度范围),将热辐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算法生成以颜色编码的热像图——红色代表高温区域,蓝色代表低温区域。这种技术的本质是“看热量的分布”,而非单点测量,恰好匹配动力电池“全域热状态监测”的需求。

对于动力电池系统而言,红外热像的三大优势尤为关键:首先是“非接触性”——无需在电池单体上粘贴传感器,避免了对电池结构的破坏或信号干扰,尤其适合高集成度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电池包;其次是“面扫描能力”——可同时覆盖数十个单体电池或整个模组的热状态,解决了传统BMS仅能监测关键节点温度的局限性;最后是“实时性”——帧率可达30帧/秒,能捕捉到电池热状态的动态变化,比如某单体因内部短路导致的温度骤升。

需要说明的是,动力电池的外壳材质(如铝合金)对红外辐射的透过率会影响检测效果,因此需选择针对金属表面优化的红外传感器——比如配备高透射率锗玻璃窗口,或调整传感器安装位置至电池包内部的散热通道,确保热辐射能有效传递至传感器。

动力电池热失控的早期热特征解析

动力电池热失控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热异常”(早期),表现为单体电池或模组的局部温度高于周围5-10℃,或热梯度(相邻区域的温度差)从0.5℃/cm升至2℃/cm以上;第二阶段是“热扩散”,异常温度区域扩大,相邻单体受传导加热;第三阶段是“热失控”,温度超过150℃,引发电解液分解、冒烟甚至爆炸。

早期热异常的核心特征是“局部性”与“隐蔽性”:比如某单体内部的SEI膜破裂导致内部短路,短路点的温度会在数分钟内从25℃升至60℃,但由于短路点仅占单体体积的0.1%,传统BMS的单体温度传感器(通常贴在单体表面)可能无法感知——因为表面温度尚未明显上升,而红外热像可通过面扫描捕捉到单体内部的微小热斑(即使表面温度仅升高2℃,热像图中也会显示为局部高亮)。

另一个典型早期特征是“热梯度异常”:正常情况下,电池包内的温度分布应均匀,相邻单体的温度差不超过2℃。若某模组的连接处因接触电阻增大,导致局部温度比周围高3℃,红外热像图会清晰显示出“条带状”的高温区域——这是螺栓松动或氧化的信号,若不及时处理,接触电阻会进一步增大,最终引发热失控。

车载红外热像系统的部署方案设计

车载红外热像系统的部署需兼顾“覆盖全面性”与“空间兼容性”——电池包内部的空间有限,传感器需小型化、低功耗。目前主流的部署方案是“模组级+关键节点级”结合:针对三元锂或磷酸铁锂电池包,每个模组内部安装2-3个非制冷型红外传感器(如MEMS红外传感器,尺寸仅10mm×10mm×5mm),分别对准模组的中心单体、边缘单体及连接片;同时在电池包的总正/总负端子、冷却系统接口处安装1-2个广角传感器,覆盖电池包的全局热分布。

传感器的安装角度也需优化:比如对准单体电池的侧面(而非顶面),因为侧面的热传导路径更短,能更准确反映内部温度——某车企的测试数据显示,侧面安装的传感器比顶面安装的传感器提前12秒检测到内部短路引发的温度升高。此外,传感器需固定在绝缘支架上,避免与电池单体直接接触,防止电磁干扰。

电源与数据传输设计也很关键:红外传感器的功耗通常在50mW以下,可直接由电池包的低压辅助电源供电;数据传输采用CAN FD总线,因为其带宽更高(可达8Mbps),能支持30帧/秒的热像数据传输——确保实时性,比如当某单体的温度每秒升高1℃时,系统能在1帧内捕捉到变化。

热像数据的异常特征提取与算法优化

热像数据的处理流程分为“预处理-特征提取-异常判定”三步:预处理环节需消除噪声,比如用中值滤波算法去除热像图中的椒盐噪声(由传感器电路干扰导致),用直方图均衡化增强热斑的对比度;特征提取环节则聚焦“温度绝对值”“温度变化率”“热斑面积”三个核心指标——比如设定“单体温度超过45℃”“1分钟内温度升高超过3℃”“热斑面积超过5mm²”三个条件,满足任意一个即进入异常判定。

传统的阈值法虽然简单,但易受环境温度影响(比如夏天环境温度35℃时,45℃的阈值可能误报),因此需结合“相对温度差”算法:比如计算某单体与周围3个单体的平均温度差,若差值超过3℃,则触发预警——这种算法能有效抵消环境温度的干扰,某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测试显示,相对温度差算法的误报率比阈值法低40%。

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异常识别的准确性:比如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训练热像图数据集(包含10万张正常热像、2万张异常热像),CNN能自动提取热斑的形状(如圆形、条形)、边缘清晰度(如模糊的热斑可能是散热不良,清晰的热斑可能是内部短路)等特征,识别准确率可达98%以上;再比如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分析温度的时间序列数据,预测未来5分钟的温度变化——若预测温度将超过60℃,则提前触发预警。

与BMS及其他传感器的协同预警逻辑

红外热像数据需与BMS的电压、电流、冷却系统数据协同,才能形成“多维度验证”的预警逻辑——单一传感器的报警可能是误报,比如红外检测到某单体温度升高,若BMS显示该单体的电压同时下降(下降幅度超过50mV),则可确认是内部短路;若BMS显示电压正常,则可能是冷却系统故障(如该单体的冷却管路堵塞),需进一步排查。

某新能源车企的协同逻辑示例: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热斑(面积>3mm²,温度>40℃),系统首先调取BMS的“单体电压一致性”数据——若该单体的电压与平均电压差>30mV,则触发一级预警(仪表提示“电池异常,请减速”);同时调取冷却系统的“流量数据”——若该模组的冷却流量<额定值的80%,则触发二级预警(强制降低充电功率或行驶功率);若热斑的温度在1分钟内升至50℃,且BMS检测到该单体的电流波动>0.5A,则触发三级预警(启动电池包的灭火系统)。

除了BMS,红外系统还需与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协同:比如红外预警后,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电池包内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超过1ppm,或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电池包内的压力升高超过10kPa,则可确认热失控已经启动,系统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如切断高压电路、开启排热通道)。

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红外监测流程

充电场景是红外监测的“高频应用场景”:充电时,电池的充电倍率(C率)较高,热量产生速度快。某快充站的测试显示,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充电中的电池包,能提前2分钟检测到“过充引发的局部过热”——当充电到85%时,某单体的温度从32℃升至43℃,红外系统触发预警,快充桩自动停止充电,避免了热失控。

行驶场景中的监测需兼顾“实时性”与“低功耗”:某车企的量产车型中,红外系统在行驶时采用“动态帧率”模式——正常行驶时(车速<60km/h),帧率为10帧/秒;急加速或爬坡时(车速>80km/h,扭矩>200N·m),帧率提升至30帧/秒。测试数据显示,这种模式能在急加速时提前8秒检测到连接片的温度升高(由电流增大导致),提醒司机减速。

售后场景中的红外检测是“隐性故障排查”的关键工具:某4S店的案例显示,一辆行驶了3万公里的电动车,车主反映“续航下降10%”,但BMS检测一切正常。用红外热像仪扫描电池包,发现某模组的边缘单体有一个“隐性热斑”(温度比周围高4℃)——拆解后发现该单体的极耳与铝箔连接处有轻微氧化,导致内阻增大,若不处理,半年后可能引发热失控。

红外系统的校准与抗干扰策略

红外传感器的准确性依赖定期校准——非制冷型红外传感器的温度测量误差会随时间增大(每月约增大0.5℃),因此需每3个月用标准黑体炉校准一次:将传感器对准黑体炉(温度设定为25℃、40℃、60℃),调整传感器的“辐射系数”参数(动力电池单体的辐射系数约为0.85,连接片的辐射系数约为0.6),确保测量误差<±1℃。

环境温度补偿是抗干扰的核心措施:冬天环境温度低(如-10℃),电池包内部的温度也较低,若仍用夏天的阈值(如40℃报警),会导致误报。因此系统需内置“环境温度-阈值”映射表:比如环境温度为-10℃时,预警阈值提高至45℃;环境温度为35℃时,阈值降低至38℃——某车企的测试显示,这种补偿策略使误报率降低了65%。

另一个常见干扰是“热反射”:电池包内部的绝缘材料(如PVC膜)会反射周围的热辐射,导致红外传感器误检测到“虚拟热斑”。解决方法是在传感器的镜头上镀一层抗反射涂层(如氟化镁涂层),或调整传感器的安装角度(与绝缘材料的夹角>30°)——某实验室的测试显示,抗反射涂层能将反射率从20%降低至5%,有效消除虚拟热斑。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