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用于建筑节能验收中传热系数的测定规范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建筑节能验收的核心是验证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传热系数越低,保温效果越好。红外热像检测作为非接触式技术,能快速捕捉建筑表面温度分布,为传热系数测定提供可视化数据。但该技术需遵循严格规范:从检测前的气象条件确认,到现场操作的角度控制,再到数据处理的公式应用,每一步都需符合行业标准,这样才能让红外热像真正成为建筑节能验收的“精准量具”。
红外热像检测的基本原理与适用范围
红外热像仪的核心原理,是接收物体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不同温度的物体释放的红外能量不同,热像仪将这些能量转化为温度图像,通过颜色差异(红、黄代表高温,蓝、绿代表低温)识别表面温度分布不均,进而定位传热异常区域。比如复合保温墙体若存在空鼓,空鼓部位因保温失效,表面温度会明显高于周围,热像图上会呈现“热点”。
该技术适用于建筑围护结构(墙体、屋顶、门窗框周边)的传热系数测定,尤其适合大面积、复杂结构的检测——比如带外保温的剪力墙,红外热像能快速扫描整面墙,比传统接触式检测更高效。但极端天气(大风、暴雨)或表面有遮挡(积雪、杂物)时,会干扰红外辐射接收,导致结果偏差;太阳直射下的表面(如南墙正午)因辐射加热,也不适合直接检测。
红外热像更擅长“定性+定量”结合:定性识别保温缺陷(如空鼓、裂缝),定量计算正常区域的传热系数。对于完全暴露在阳光下的表面,需等太阳落山后(如傍晚)再检测,确保表面温度回归稳态。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规范
气象条件是检测的前提。依据《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411-2019),检测前24小时内环境温度波动需≤5℃,相对湿度≤85%,风速≤3m/s——温度波动大则围护结构未达稳态,湿度高易结露,风速快加速热量散失,都会影响温度测量准确性。
被测对象需清洁干燥。检测墙体前要清除表面灰尘、油污、广告贴纸,修复裂缝或空鼓;屋顶检测需清理积雪、积水——这些遮挡物会阻碍红外辐射接收,导致热像图无法反映真实保温状态。
仪器校准是关键。红外热像仪需用黑体辐射源校准,确保温度误差≤±0.5℃,分辨率≥0.1℃。比如某型号热像仪校准报告显示,25℃环境下误差为±0.3℃,符合规范;若校准超差,需调整或更换设备。
人员需持证上岗。检测人员需持有建筑节能检测员证书,熟悉《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规程》(GB/T 23483-2009),能判断检测条件是否合规——比如风速超3m/s时,需停止检测避免无效数据。
现场检测的操作规范
检测时间优先选夜间或阴天,此时无太阳直射,表面温度更接近真实传热状态。若白天检测,需确保被测表面无直射阳光(如选北墙或用遮阳布遮挡)——夏季正午检测西墙,太阳辐射会让表面升温10℃以上,导致传热系数偏低。
检测距离与角度需控制:热像仪与表面距离1-5m(太近漏细节,太远降分辨率),镜头与表面夹角≤30°(角度过大时,红外辐射接收减少,温度测量偏低——90°垂直拍摄误差最小,30°夹角误差约1℃)。
检测区域要具代表性。每面墙体需选3个区域:中间区域(远离门窗,反映正常保温)、门窗周边(热桥部位)、转角区域(易有施工缺陷),每个区域面积≥0.5m×0.5m,保证数据统计意义。
数据采集要完整:每个区域拍3张热像图,同时记录环境温度(1.5m高空气温度)、表面温度(热像仪平均温度)、保温层厚度(设计值或钻芯实测值);还要拍可见光照片标注楼层、房间号,对应热像图与实际部位。
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规范
传热系数计算遵循GB/T 23483-2009。稳态条件下,公式为K = q / (Tin - Tout),其中q是单位面积传热量,Tin是室内空气温度,Tout是室外空气温度。
q通过表面温度转换:内表面q = αi×(Ts,i - Tin),外表面q = αo×(Tout - Ts,o)——αi(内表面换热系数)取8.7W/(m²·K),αo(外表面换热系数)取23W/(m²·K)(风速超1m/s时,按αo=5.8+4.1v调整,v为风速)。比如某墙体內表面温度20℃,室内温度22℃,则q=8.7×(20-22)=-17.4W/m²(负号表示热量从室内流向室外)。
数据处理需取平均:每个区域3次温度值取平均,计算该区域传热系数,再取所有区域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若某区域温度与周围差≥2℃(如中间区域18℃,门窗周边15℃),说明存在热桥,需单独标注,不纳入正常区域计算。
检测报告的编制规范
报告需包含工程概况:名称、地点、建筑面积、围护结构类型(如“外墙EPS板外保温,厚100mm”)、设计传热系数(如“K≤0.5W/(m²·K)”)。
检测依据要明确:列出遵循的标准(GB 50411-2019、GB/T 23483-2009)、设计文件、合同要求——比如“本检测依据GB 50411-2019第14.2节执行”。
仪器信息需详细:热像仪型号(如FLIR E60)、校准证书编号(如CAL20230512-01)、温度范围(-20℃~120℃)、分辨率(0.1℃),证明仪器合法性。
检测结果要直观:附热像图(标注温度范围、辐射率)、可见光照片(标注区域位置)、传热系数值(如“墙体1-1区域:K=0.53W/(m²·K)”);结论需明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外墙平均K=0.52W/(m²·K),符合设计≤0.5的规定”)。
签字盖章不能少:检测人员(签字+资格证号)、审核人员(签字)、检测机构(盖CMA章+公章);报告需有唯一编号(如JZJN-2023-08-001),便于追溯。
常见问题的规避与处理
表面辐射率需调整:不同材料辐射率不同(混凝土0.9、瓷砖0.85、金属0.3),辐射率越低,红外辐射越少,测得温度越低。检测金属门窗框时,需将热像仪辐射率从0.9调为0.3,否则温度会低5℃以上。
环境反射要避开:被测表面若反射周围高温物体(如锅炉房烟囱),会导致温度偏高。比如检测北墙时,烟囱的辐射被反射,热像图会出现“假热点”,此时需移动热像仪位置或用遮阳布遮挡反射源,确保只接收被测表面辐射。
热桥要区分:门窗框、墙角等热桥部位温度低于周围,需单独检测——门窗框周边500mm内的区域不纳入正常墙体计算。若热桥温度差≥5℃,需在报告注明“严重热桥,建议整改”。
与传统方法的对比验证规范
红外热像的快速性需用传统热流计法验证准确性。热流计法是接触式检测,需粘贴热流计(测热流量)和温度传感器,检测需24-72小时,结果更稳定。依据GB/T 23483-2009,红外热像与热流计法的偏差需≤±5%,确保结果可靠。
验证部位要覆盖不同结构:每栋建筑选2个部位(如一层墙体、屋顶),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比如某墙体红外热像测得K=0.53,热流计法测得K=0.51,偏差3.9%,符合要求。
验证频率需达标:批量检测(如10栋楼)每3栋选1栋验证;单栋建筑选2个不同楼层(如二层、五层墙体),确保覆盖不同部位,避免局部偏差影响整体判断。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