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对电力绝缘子串发热异常的识别流程规范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力绝缘子串是输电线路的核心绝缘部件,承担着电气绝缘与机械支撑双重功能,其发热异常(如劣化、污秽、内部缺陷)易引发闪络、线路跳闸等故障,直接威胁电网安全运行。红外热像检测作为非接触式、实时性的状态监测技术,能快速识别绝缘子串的温度异常,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高度依赖标准化流程。本文围绕红外热像检测电力绝缘子串发热异常的全流程,梳理关键环节的操作规范与技术要求,为现场检测提供可落地的执行指南。
检测前准备:人员、设备与环境的前置核查
红外热像检测需由具备电力行业红外检测资格证的人员执行,检测前应熟悉被测绝缘子串的基础信息——包括绝缘子类型(瓷质、玻璃或复合)、运行电压等级(110kV、220kV等)、安装位置(直线塔、耐张塔)、历史缺陷记录(如过往是否出现过发热、击穿),这些信息能帮助检测人员预判可能的异常类型(如复合绝缘子的护套老化易引发高温,瓷绝缘子的内部气隙易导致局部过热)。
设备方面,检测前需逐一核查:红外热像仪的电池电量应满足全流程检测需求(建议提前充满电并携带备用电池);镜头需用专用清洁布擦拭,避免灰尘、指纹影响图像清晰度;确认热像仪的存储容量充足(若使用SD卡,需提前格式化并检查读写功能);对于带激光测距功能的设备,需测试测距准确性——因温度测量需输入被测对象的发射率与距离,测距误差会直接影响温度计算结果。
环境条件是检测前的关键核查项:应选择无雨、雪、雾的晴天或阴天进行检测,环境湿度需≤85%(高湿度会导致绝缘子表面结露,掩盖真实温度);风速需≤5m/s(强风会加速绝缘子表面散热,使异常温度被“稀释”);检测时间建议选在日出前1小时或日落后2小时——此时环境温度稳定,绝缘子串与背景的温差更明显,便于识别异常。
设备校准:发射率与温度补偿的精准设置
红外热像仪的温度测量基于物体的红外辐射强度,而辐射强度与物体的发射率直接相关——不同材料的绝缘子发射率差异显著:瓷质绝缘子的发射率约为0.85-0.90,玻璃绝缘子约为0.80-0.85,复合绝缘子(硅橡胶材质)约为0.90-0.95。检测前需根据绝缘子类型准确设置发射率,若发射率设置错误,温度测量误差可达±5℃以上(如将复合绝缘子的发射率误设为0.80,会导致测量温度低于实际值,遗漏发热缺陷)。
环境温度补偿是设备校准的另一关键步骤。红外热像仪需实时采集环境温度数据,以修正环境辐射对被测对象的影响——检测前应使用接触式温度计(如热电偶)测量检测点的环境温度(距地面1.5m高度,避开阳光直射),并将该值输入热像仪的“环境温度”参数栏;若热像仪自带环境温度传感器,需确认其读数与接触式温度计的误差≤±1℃,否则需手动修正。
此外,红外热像仪需定期送具备资质的计量机构校准(每年至少1次),校准项目包括温度测量准确性(误差≤±2℃或±2%,取较大值)、空间分辨率(确保能分辨绝缘子串中单个绝缘子的温度差异)、热灵敏度(≤0.05℃@30℃,即能检测到0.05℃的温度变化)。现场检测前,可通过拍摄已知温度的物体(如预热至50℃的标准黑体源)验证设备准确性,若测量值与标准值误差超过允许范围,需立即更换设备。
现场操作:拍摄角度、距离与聚焦的标准化控制
现场检测时,拍摄角度需垂直于绝缘子串的轴线(即镜头光轴与绝缘子串的中心线成90°角),避免斜射——斜射会导致绝缘子串的投影面积缩小,热像仪接收的辐射能量减少,同时易产生“边缘效应”(绝缘子边缘的温度测量值偏高)。例如,若从侧面45°角拍摄瓷绝缘子串,可能将绝缘子边缘的正常温度误判为异常发热。
拍摄距离需根据绝缘子串的长度与热像仪的视场角调整:对于110kV线路的绝缘子串(约7-8片,长度约1.4-1.6m),拍摄距离建议为5-8m;220kV线路(约13-14片,长度约2.6-2.8m),距离建议为8-12m;500kV线路(约28-30片,长度约5.6-6.0m),距离建议为15-20m。需确保整个绝缘子串完整出现在热像图中,且单个绝缘子的像素占比≥10×10(即热像仪的每个像素对应绝缘子表面约1cm×1cm的区域),这样才能分辨单个绝缘子的温度差异。
聚焦清晰度直接影响温度测量的准确性。现场检测时,建议使用手动聚焦模式(自动聚焦可能因绝缘子串背景复杂而失效):先将镜头对准绝缘子串的中间位置,旋转聚焦环直至绝缘子的边缘(如瓷绝缘子的瓷裙边界、复合绝缘子的伞裙轮廓)清晰可见,再微调聚焦环使热像图中的温度分布线条(等温线)连续、无断裂。若聚焦模糊,会导致绝缘子串的温度分布呈现“扩散状”,无法准确识别局部热点。
图像采集:多帧留存与环境参照物的同步记录
单帧热像图易受瞬时环境干扰(如突发的阵风、飞鸟掠过),因此每串绝缘子需拍摄3-5帧热像图(间隔1-2秒),选择其中最清晰、温度分布最稳定的帧作为原始数据。拍摄时需确保热像图的温度范围设置合理——应将绝缘子串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包含在热像仪的温度量程内(如设置量程为20-60℃,覆盖绝缘子的正常运行温度与可能的异常温度),避免“过曝”(温度超过量程上限,显示为白色)或“欠曝”(温度低于量程下限,显示为黑色)。
环境参照物的同步记录是异常判定的关键依据。拍摄绝缘子串热像图时,需同时拍摄相邻的环境参照物:一是同一杆塔的另一串绝缘子(如直线塔的两侧绝缘子串),用于对比同工况下的温度差异(若某串绝缘子的温度比相邻串高5℃以上,需重点核查);二是杆塔的金属部件(如横担、挂点金具),其温度接近环境温度,可作为“冷背景”验证热像仪的温度补偿是否准确;三是绝缘子串的连接金具(如均压环、球头挂环),金具的温度应与绝缘子串的温度一致(若金具温度明显高于绝缘子,可能是金具接触不良导致的发热,而非绝缘子本身缺陷)。
可见光照片与热像图的对应留存能提升后期分析的准确性。每拍摄一帧热像图,需同步拍摄一张可见光照片(使用热像仪的“红外+可见光”双拍模式或单独用相机拍摄),可见光照片需清晰显示绝缘子串的位置(如杆塔编号、绝缘子串的安装位置)、绝缘子的外观(如瓷绝缘子是否有裂纹、复合绝缘子是否有护套破损)。后期分析时,可通过可见光照片定位热像图中的异常区域(如热像图中的热点对应可见光照片中的某片瓷绝缘子的裙边裂纹)。
异常判定:温度差阈值与缺陷类型的对应规则
绝缘子串发热异常的判定需依据DL/T 664-2016《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中的温度差阈值:对于瓷质与玻璃绝缘子串,当单个绝缘子的温度比相邻绝缘子高3℃及以上,或整串绝缘子的平均温度比相邻串高5℃及以上时,判定为发热异常;对于复合绝缘子串,因硅橡胶的导热系数较低,温度差阈值可适当降低——单个伞裙的温度比相邻伞裙高2℃及以上,或整串平均温度比相邻串高4℃及以上时,需判定为异常。
不同缺陷类型的温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可通过热像图的温度分布形态辅助判定:一是劣化绝缘子(如瓷绝缘子的内部釉质脱落、复合绝缘子的护套老化),热像图表现为“局部热点”(单个绝缘子或单个伞裙的温度明显偏高,周围温度正常);二是污秽绝缘子(表面附着灰尘、鸟粪等污秽物),热像图表现为“整体升温”(整串绝缘子的温度均匀升高,无明显局部热点),且污秽越严重,温度越高;三是内部缺陷(如瓷绝缘子的内部气隙、复合绝缘子的芯棒受潮),热像图表现为“点状高温”(缺陷位置的温度骤升,周围温度逐渐降低,形成明显的温度梯度)。
需注意区分“正常发热”与“异常发热”:绝缘子串在大负荷运行时(如夏季用电高峰),温度会略有升高(通常比环境温度高3-5℃),但这种升温是均匀的,且相邻串的温度差异≤2℃;若升温集中在某一片或某几段绝缘子,且温度差超过阈值,则属于异常发热。此外,均压环、金具的发热需与绝缘子本身的发热区分——金具发热通常表现为“环形高温”(均压环的整个圆周温度升高),而绝缘子发热表现为“伞裙区域高温”(瓷裙或伞裙的温度升高)。
数据记录与复勘:原始信息的留存与疑似缺陷的二次验证
现场检测的数据记录需包含全维度信息:一是设备信息(红外热像仪的型号、编号、校准日期);二是环境信息(检测时间、环境温度、湿度、风速、天气状况);三是被测对象信息(杆塔编号、绝缘子串编号、绝缘子类型、片数、运行电压);四是温度数据(绝缘子串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相邻参照物的温度);五是现场备注(如绝缘子表面是否有污秽、是否存在破损)。记录需用钢笔或电子设备(如Pad)填写,避免涂改,确保可追溯。
对于疑似缺陷(如温度差接近阈值、温度分布异常),需进行二次复勘:首先更换拍摄角度(如从正面、左侧、右侧三个角度拍摄),验证异常区域是否稳定存在;其次使用接触式温度计(如红外点温仪)测量异常区域的温度,对比热像仪的测量值(误差应≤±2℃);若条件允许,可使用超声波检测设备辅助验证(如复合绝缘子的内部缺陷会产生超声波信号),避免误判。
原始数据的备份需双介质存储:一是存储在热像仪的内置存储器或SD卡中(避免现场删除);二是通过无线网络上传至云端存储(如电网企业的状态监测平台),确保数据不会因设备损坏而丢失。备份时需标注清晰的文件名(如“20240520_110kV_杆塔001_绝缘子串01”),便于后期检索。
报告编制:内容的完整性与异常描述的精准性
检测报告是流程的最终输出,需满足“内容完整、描述准确、逻辑清晰”的要求。报告结构应包括:一是检测概况(检测目的、范围、依据标准,如DL/T 664-2016);二是设备与人员信息(红外热像仪型号、编号、校准情况,检测人员资质);三是环境与被测对象信息(检测环境参数,杆塔与绝缘子串的基础信息);四是检测结果(每串绝缘子的温度数据、是否存在异常);五是异常分析(异常绝缘子的位置、温度差、缺陷类型判定依据,如“杆塔001绝缘子串01的第5片瓷绝缘子温度为45℃,比相邻片高6℃,热像图显示局部热点,判定为内部缺陷”);六是附件(原始热像图、可见光照片、数据记录表格)。
异常描述需避免模糊表述,要具体到“点”:比如不能写“某绝缘子串温度异常”,而应写“杆塔005(110kV线路)右侧绝缘子串(复合绝缘子,10片)的第3-4片伞裙温度为52℃,比相邻伞裙高7℃,热像图显示该区域为点状高温,可见光照片显示伞裙表面无明显破损,结合运行年限(15年),判定为芯棒受潮缺陷”。报告中的温度数据需保留两位小数(如45.23℃),确保精确性;异常判定需引用标准条款(如“依据DL/T 664-2016第5.3.2条,温度差≥5℃判定为异常”),增强说服力。
报告需经检测人员、审核人员(具备高级红外检测资格)签字确认,加盖检测单位公章后提交至运维部门。运维部门需根据报告中的异常等级(如紧急缺陷、重大缺陷、一般缺陷)制定整改计划:紧急缺陷(如温度超过80℃,随时可能击穿)需24小时内处理;重大缺陷(如温度50-80℃,短期内可能恶化)需7天内处理;一般缺陷(如温度30-50℃,长期观察)需纳入月度检修计划。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