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对旋转机械轴承游隙异常的热成像分析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热像检测作为一种非接触式、实时性的温度监测技术,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应用广泛。轴承作为旋转机械的核心部件,游隙异常(过大或过小)会破坏其内部载荷分布,引发局部过热、振动加剧等问题,若未及时发现易导致轴承失效甚至整机停机。本文结合红外热像的原理与轴承游隙异常的热特性,详细分析热成像在该故障诊断中的应用逻辑、特征识别及实践要点,为现场检测提供具体参考。
红外热像检测的基础原理与轴承温度关联逻辑
红外热像检测的核心是“红外线发射-接收-成像”: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线,其发射量与温度呈正相关。红外热像仪通过探测器接收物体的红外辐射,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再生成可视化的温度分布图像。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非接触、快速覆盖整个检测面,能直观呈现物体的温度差异。
轴承的温度变化与游隙状态直接相关。轴承游隙是滚动体与内外圈之间的间隙,分为径向游隙和轴向游隙,其大小决定了滚动体的受力分布。正常情况下,游隙能保证滚动体在转动时均匀承受载荷,摩擦热处于稳定范围——一般轴承的工作温度比环境高10-40℃,且温度分布均匀。
当游隙异常时,载荷分布被破坏:游隙过小会导致滚动体与内外圈的接触压力增大,摩擦面积增加,摩擦热累积;游隙过大则使滚动体在转动中产生径向跳动,冲击内外圈,产生间歇性的冲击摩擦热。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轴承温度升高,但热分布特征不同,这是红外热成像诊断的关键依据。
例如,某型号电机的正常轴承(游隙0.02mm)运行时,热像图呈现浅黄绿色(温度约45℃,环境30℃);若游隙减小到0.008mm,热像图会变为橘红色(温度约65℃),且温度分布更集中——这说明游隙异常直接改变了轴承的热行为,红外热像能捕捉到这种变化。
轴承游隙过小的热成像特征分析
轴承游隙过小的常见原因包括:安装时轴承座过紧、轴承与轴的配合过盈量过大、轴承座变形导致游隙压缩,或轴承在高温环境下膨胀(热胀冷缩使游隙减小)。这些情况会让滚动体与内外圈的滚道“紧贴合”,转动时摩擦阻力显著增加。
游隙过小的热成像特征是“环形连续高温带”——由于滚动体与内外圈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热均匀分布在滚道区域,因此热像图上轴承的外圈或内圈会出现一圈连续的高温区,颜色多为橘红或红色(温度比正常高20-50℃)。这种高温带的温度梯度小,即同一环形区域内的温度差异小于10℃,说明热分布均匀。
温度变化规律上,游隙过小的轴承温度上升速率较快。开机后,随着运行时间增加,摩擦热不断累积,温度会在30-60分钟内达到峰值,之后保持稳定(若未及时停机,温度会持续升高直至轴承失效)。例如,某风机轴承游隙过小,开机1小时后温度从35℃升至70℃,而正常轴承仅升至45℃。
现场实例:某水泥厂的球磨机轴承,安装时轴承座螺栓拧得过紧,导致游隙从0.03mm减小到0.01mm。红外热像检测发现,轴承外圈呈现均匀的红色高温带,最高温度78℃(环境32℃)。拆检后,滚动体与内圈滚道有明显的摩擦划痕,验证了游隙过小的判断。
轴承游隙过大的热成像特征差异
游隙过大的原因通常是轴承磨损(滚动体或滚道磨损使间隙增大)、安装时游隙调整不当(如垫片过少),或轴承选型错误(游隙等级不符合工况)。此时,滚动体在转动中无法稳定贴合滚道,会产生径向跳动,冲击内外圈的滚道表面。
与游隙过小不同,游隙过大的热成像特征是“点状或斑块状高温区”。由于滚动体的冲击是间歇性、位置不固定的,摩擦热仅集中在冲击点,因此热像图上会出现零散的红色高温点,或小面积的斑块,且高温点的位置会随轴承转动而变化(如每分钟变化数次)。
温度波动是游隙过大的另一个特征。同一轴承的不同位置温度差异较大——例如,某离心泵轴承游隙过大,热像图上轴承左侧温度65℃,右侧温度48℃,差值达17℃;而正常轴承的温度差异一般小于5℃。这种波动源于冲击摩擦的随机性,即滚动体每次冲击的位置和力度不同,导致热生成不稳定。
实例验证:某石化厂的泵轴承,运行中出现“咔嗒”异响,红外热像检测发现轴承内部有3个点状高温区(最高温度72℃,环境28℃)。拆检后发现,轴承的径向游隙从0.04mm增大到0.08mm(超过标准上限0.06mm),滚动体表面有明显的冲击凹痕,与热成像的点状高温特征完全对应。
热成像检测中的干扰因素与排除方法
现场检测中,环境因素会影响红外热像的准确性,需针对性排除。首先是环境温度过高——若检测现场有高温设备(如熔炉、蒸汽管道),会导致环境辐射热增加,使轴承的绝对温度偏高。此时需通过“相对温度法”修正:计算轴承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若差值超过40℃,则需重点关注(正常相对温度为10-40℃)。
其次是冷却风干扰。很多旋转机械(如电机、风机)配有冷却风扇,风扇的气流会降低轴承表面温度,掩盖真实的内部热状态。解决方法是:检测前关闭风扇(若工艺允许),或等待风扇停止后3-5分钟再测,让轴承表面温度恢复到内部热状态。
表面污垢也是常见干扰。轴承表面的油污、灰尘会降低红外线的发射率(轴承钢的发射率约0.8-0.9,污垢覆盖后可能降至0.5以下),导致热像仪测量的温度低于实际温度。因此,检测前需用干净的布擦拭轴承表面,去除污垢;若无法擦拭,可在热像仪中调整发射率参数(将发射率设为0.85左右),补偿污垢的影响。
检测角度也会影响结果。红外热像仪的最佳检测角度是垂直于轴承表面(0度),若斜射(如45度),会导致接收的红外辐射量减少,测量温度偏低(误差约10%-15%)。因此,检测时应尽量调整仪器位置,使镜头正对轴承的外圈或内圈表面,避免斜射。
例如,某电厂的电机轴承检测中,初期因斜射45度测量,温度显示55℃(环境30℃),认为正常;后来垂直检测,温度显示68℃,相对温度38℃,接近临界值——这说明检测角度的调整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热成像与振动检测的协同验证逻辑
红外热成像擅长检测“温度异常”,但无法直接判断故障的“力学特征”;振动检测则能捕捉轴承的振动频谱,反映载荷分布和冲击情况。两者协同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热成像发现温度异常后,用振动检测验证故障类型,避免误判。
游隙过小的轴承,振动频谱的特征是“低频振动增强”(1-5倍转频)。因为游隙过小导致摩擦阻力增大,轴承转动时的“卡滞”会产生低频振动。例如,某电机轴承游隙过小,振动频谱中2倍转频(转频50Hz,2倍转频100Hz)的幅值达0.8mm/s(正常小于0.3mm/s),与热成像的环形高温带对应。
游隙过大的轴承,振动频谱的特征是“高频冲击脉冲”(1000-5000Hz)。滚动体的冲击会产生高频振动,在频谱上表现为“尖峰”。例如,某泵轴承游隙过大,振动频谱中2000Hz处的幅值达1.2mm/s(正常小于0.5mm/s),与热成像的点状高温对应。
协同验证的实例:某钢厂的风机轴承,热像检测发现点状高温(最高温度75℃),振动检测发现2500Hz处有尖峰,幅值1.0mm/s。拆检后确认游隙过大(从0.02mm增至0.05mm),滚动体有冲击凹痕——这说明热成像与振动检测的结合,能更精准地定位故障类型。
现场检测的操作要点与数据记录规范
现场检测的第一个要点是“热稳定状态”:轴承的温度需达到稳定后再检测,否则会因温度未平衡导致误判。一般要求设备运行30分钟以上(重载设备需60分钟),此时轴承的摩擦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温度不再明显上升。
第二个要点是“镜头选择”:根据轴承的大小和检测距离选择镜头。小轴承(外径小于50mm)需用微距镜头(焦距小于100mm),确保热像图能清晰显示轴承细节;大轴承(外径大于200mm)或远距离检测(大于5米)需用长焦镜头(焦距大于200mm),避免图像模糊。
第三个要点是“参数调整”:检测前需调整热像仪的“对比度”和“色阶”,使热像图的温度差异更明显。例如,将色阶范围设为“30-80℃”(环境温度30℃,轴承正常温度40-60℃),这样异常高温(如70℃)会显示为红色,更容易识别。
数据记录需规范,应包括:设备名称(如“#1风机电机”)、轴承型号(如“6312深沟球轴承”)、运行时间(如“累计运行1200小时”)、环境温度(如“32℃”)、检测时间(如“2024-05-10 14:30”)、热像图中的最高温度(如“78℃”)、平均温度(如“65℃”)、温度分布特征(如“环形高温带”)。这些数据能为后续的故障追溯和趋势分析提供依据。
典型案例:某钢厂电机轴承游隙异常的热成像诊断
某钢厂的#3电机(功率110kW,转速1450rpm)运行中出现异响,现场人员用红外热像仪(型号:FLIR E85)检测,环境温度30℃,检测距离1.5米,镜头为标准镜头(焦距150mm)。
热像检测结果:轴承外圈呈现环形橘红色高温带,最高温度82℃,平均温度70℃,相对温度52℃(82-30)——超过正常相对温度上限(40℃)。热像图中,高温带的温度差异小于8℃,说明热分布均匀。
随后拆检轴承(型号6310,原始游隙0.015mm),发现轴承与轴的配合过盈量达0.012mm(标准过盈量0.002-0.005mm),导致游隙压缩至0.003mm。滚动体与内圈滚道有明显的摩擦划痕,表面呈暗灰色(正常为亮银色)。
故障处理:调整轴承座的安装间隙,更换新轴承(游隙0.015mm),运行后热像检测显示轴承温度48℃(环境30℃),相对温度18℃,恢复正常——这说明红外热成像准确诊断了游隙过小的问题,避免了电机停机事故。
热成像检测的局限性与互补措施
红外热成像的局限性之一是“初期故障检测困难”。当游隙异常处于初期(如游隙减小0.005mm或增大0.01mm),摩擦热或冲击热很小,轴承的温度变化可能在热像仪的检测精度范围内(一般热像仪的精度为±2℃),此时无法通过热像检测发现问题。
针对初期故障,需结合油液分析。游隙异常会导致轴承内部磨损加剧,油液中的金属颗粒浓度(如铁、铬)会显著增加。例如,某泵轴承游隙初期过大时,热像图温度正常(45℃,环境30℃),但油液分析发现铁颗粒浓度从5mg/L增至25mg/L(标准上限15mg/L),提示轴承磨损。
另一个局限性是“无法检测非热故障”。若游隙异常未导致温度升高(如轻载工况下,游隙过大但冲击摩擦热很小),热像仪无法发现问题。此时需依赖振动检测——振动能捕捉到游隙异常导致的载荷分布变化,即使温度未升高。
例如,某鼓风机轴承(轻载,转速960rpm)游隙增大至0.04mm(标准0.02-0.03mm),热像图温度42℃(环境28℃),正常;但振动检测发现2000Hz处有尖峰,幅值0.6mm/s(标准小于0.5mm/s),拆检后确认游隙过大——这说明热成像需与油液分析、振动检测配合,才能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故障诊断。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