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对工业泵体轴承温度异常的监测技术应用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工业泵是流体输送系统的核心设备,轴承作为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件,其温度异常会直接引发磨损加剧、密封失效甚至停机事故,传统接触式测温因安装不便、无法实时监测等局限,难以满足现代工业高效运维需求。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凭借非接触、可视化、实时性的优势,成为泵体轴承温度异常监测的重要手段,可精准捕捉温度分布差异,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为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工业泵体轴承温度异常的常见诱因
润滑不足是轴承温度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轴承滚动体与内外圈间的摩擦需润滑油/脂形成油膜隔离,若油量不足、粘度不符或油脂老化,摩擦阻力会急剧增大,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例如,齿轮泵轴承长期使用过期润滑脂,脂体变硬失去流动性,滚动体干摩擦会使温度短时间内升至100℃以上。
负载过大也会导致轴承过热。泵体输送介质的压力、流量超过设计值时,轴承承受的径向或轴向载荷会超出额定范围,滚动体与滚道的接触应力增大,摩擦生热加剧。比如,离心泵在出口阀门未完全打开时强行启动,会因憋压导致轴承负载骤增,温度快速上升。
装配误差同样不可忽视。轴承内圈与轴颈、外圈与轴承座的配合过紧或过松,都会破坏正常的负荷分布:过紧会使内圈膨胀,与滚动体的接触面积减小,局部压力升高;过松则会导致轴承在运转中产生滑动,两者均会引发局部过热。
疲劳磨损是长期运行后的常见问题。轴承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滚道表面会产生微小裂纹,裂纹扩展会形成疲劳剥落,剥落的金属颗粒会加剧摩擦,导致温度升高。例如,深沟球轴承若长期在高频振动环境下运行,滚道易出现点蚀,进而引发局部高温。
红外热像检测的技术原理与优势
红外热像检测基于物体红外辐射特性,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能量。热像仪通过光学系统收集这些能量,经探测器转化为电信号,最终生成反映温度分布的热图像。
与接触式测温相比,其优势显著:非接触性无需停机,可在泵体正常运行时检测,避免生产损失;可视化能直观显示温度分布,不仅知“温度高”,更能明确“哪里高”——比如轴承内圈因装配过紧过热,热像图会呈现点状高温区;实时性可动态监测温度变化,捕捉瞬间过热;大范围可一次检测多个部件,提升效率。
红外热像检测在泵体轴承监测中的实施流程
前期准备需了解泵体参数(如轴承类型、额定温度、运行转速)和当前运行状态(如介质压力、流量),选择合适的热像仪(分辨率≥320×240像素,测温范围覆盖-20℃~300℃),并设置发射率(轴承钢一般取0.8~0.9)、环境温度补偿等参数。
现场检测时,需保持热像仪与轴承的距离(通常0.5~2米),避免遮挡物影响红外能量收集;选择垂直于轴承表面的视角,确保图像清晰;记录检测时间、泵体运行参数(如电流、压力),便于后续分析。
数据分析阶段,需对比同类型泵体的正常温度范围(如滚动轴承正常工作温度一般≤70℃,温升≤40℃),识别热像图中的高温区域:若轴承局部温度高于正常范围10℃以上,或同一轴承不同部位温差超过5℃,需重点排查。
红外热像检测的注意事项
环境因素会影响检测结果,需避开强光直射(如太阳光、车间照明灯),避免热像仪受环境热辐射干扰;若泵体表面有油污、灰尘,需提前清理,否则会降低红外能量的透射率,导致测温不准确。
检测频率需结合泵体的重要性和运行时间:关键泵组(如化工厂原料输送泵)需每周检测1次,一般泵组每月检测1次;新安装或维修后的泵体,需连续检测3次以上,确认温度稳定后再纳入常规监测。
红外热像检测的实际应用案例
某电厂循环水泵轴承检测中,热像仪捕捉到轴承外圈呈现环状高温区(温度达85℃,正常范围≤70℃),结合运行数据发现泵体流量超过设计值15%,经调整出口阀门开度后,温度降至65℃,避免了轴承烧蚀事故。
某化工企业齿轮泵轴承检测时,热像图显示内圈有明显点状高温(温度92℃),拆解后发现内圈与轴颈配合过紧,导致局部磨损,更换轴承并调整配合间隙后,温度恢复正常。
红外热像检测与其他技术的协同应用
红外热像检测可与振动分析协同:热像仪发现温度异常后,振动传感器可进一步检测轴承的振动频率和幅值,判断是否存在不平衡、不对中或滚动体损伤;两者结合能更精准地定位故障类型,提高诊断准确性。
与油液分析协同:红外热像检测发现温度升高后,油液分析可检测润滑油的粘度、水分和金属颗粒含量,判断是否因润滑失效或磨损加剧导致温度异常,为故障根源分析提供依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