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在工业电机轴承温度异常诊断中的实践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工业电机是工业生产的“心脏”,而轴承作为电机的核心转动部件,其温度异常是引发故障的主要诱因之一。传统接触式温度检测(如热电偶、热电阻)存在安装复杂、易受干扰、无法实时可视化等局限,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设备状态监测的高效需求。红外热像检测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温度成像技术,可通过捕捉轴承表面红外辐射信号,快速生成温度分布热图,直观呈现温度异常区域,为电机轴承故障诊断提供精准、实时的依据。本文结合工业现场实践,详细探讨红外热像检测在电机轴承温度异常诊断中的具体应用与关键要点。
红外热像检测的基本原理与轴承温度关联逻辑
红外热像检测的核心原理基于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定律: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能量,且辐射强度与物体温度呈正相关。红外热像仪通过光学系统收集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经探测器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算法处理生成可视化的温度分布热图(热像),其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温度值(通常红色为高温区,蓝色为低温区)。
对于工业电机轴承而言,其温度变化直接反映内部状态:正常运行时,轴承因摩擦会产生一定热量,但通过润滑系统可维持稳定温度(一般在40℃-70℃,具体取决于电机功率与转速);当出现润滑不足、滚珠磨损、内外圈剥落、保持架损坏等故障时,局部摩擦加剧,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会形成明显的温度异常点——例如润滑脂干涸会导致轴承整体温度均匀升高,而滚珠与内圈的局部磨损则会出现点状高温区。红外热像仪正是通过捕捉这种温度分布的异常差异,实现对轴承故障的初步定位。
需要注意的是,轴承作为金属构件,热传导效率高,故障引发的局部高温会快速向周围扩散,但相较于正常区域仍会有2℃-5℃以上的温度差(具体差值与故障严重程度相关),这为红外热像检测提供了可识别的“热特征”。
工业电机轴承温度异常的常见类型与热像特征
工业电机轴承温度异常主要源于四大类故障,不同故障的热像特征具有明显差异:
其一,润滑不良。包括润滑脂干涸、加注量过多或过少、润滑脂选型错误。这类故障会导致轴承整体摩擦阻力增大,热像表现为轴承座区域“均匀性高温”——热图中轴承整体呈红色或橙色,温度较正常状态高10℃-20℃,且无明显局部热点。例如某水泥厂电机轴承因润滑脂干涸,热像显示轴承温度达85℃(正常约60℃),整体颜色偏红,无点状高温。
其二,滚珠或滚道磨损。当滚珠表面出现凹坑、滚道剥落时,局部摩擦加剧,热像特征为“点状或线状高温”——热图中可见1-2个明显的红色热点(温度较周围高5℃-10℃),且热点位置随轴承转动而周期性变化(因磨损点随滚珠循环接触滚道)。某汽车制造车间电机轴承滚珠磨损故障中,热像捕捉到3个直径约5mm的红色热点,温度达78℃(周围正常区域约65℃)。
其三,保持架损坏。保持架变形或断裂会导致滚珠运动轨迹偏移,产生不规则摩擦,热像表现为“分散性多点高温”——热图中轴承区域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色斑点,温度差异较大(最高温与正常区相差8℃-15℃)。例如某钢铁厂电机保持架断裂故障,热像显示轴承有4个分散热点,最高温度达90℃。
其四,轴向或径向游隙过大。游隙过大会导致轴承运转时产生冲击载荷,局部接触应力增大,热像特征为“环状高温带”——热图中轴承内圈或外圈边缘出现连续的橙色/红色环带,温度较正常区高3℃-8℃。某电厂电机径向游隙过大故障中,热像显示内圈边缘有一条宽约3mm的红色环带,温度达72℃(正常约65℃)。
红外热像检测的现场实施流程与注意事项
红外热像检测的现场实施需遵循标准化流程,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第一步,检测前准备。首先对红外热像仪进行校准(使用黑体炉或标准温度源,确保温度测量误差≤±2℃);其次检查检测环境:避免阳光直射轴承表面(阳光中的红外辐射会干扰热像仪接收信号),远离高温热源(如锅炉、加热炉),关闭或远离强电磁设备(如变频器、电焊机,防止电磁干扰导致热像模糊);最后确认电机运行状态:电机需处于稳定负载运行(负载率≥70%)至少30分钟,确保轴承温度达到热稳定状态。
第二步,热像拍摄。拍摄时,热像仪与轴承的距离需控制在0.5m-2m(距离过近会导致热像范围过小,无法完整呈现轴承;过远则分辨率下降,无法识别细节);拍摄角度应垂直于轴承表面(倾斜角度≤15°,否则会因反射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参数设置方面,需选择“高温量程”(通常设置为0℃-150℃,覆盖轴承正常与异常温度范围),并开启“自动增益”功能(确保热像对比度清晰)。
第三步,数据记录。拍摄后需同步记录关键信息:环境温度(±0.5℃)、电机负载率(±5%)、轴承型号、润滑脂类型、上次维护时间,这些信息将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背景支撑。
现场注意事项还包括:热像仪需提前预热5-10分钟(避免因探测器温度不稳定导致测量误差);拍摄时避免移动热像仪(使用三脚架固定,防止模糊);对于密封式轴承,需拍摄轴承座外侧(因密封盖会阻碍红外辐射,但轴承座的温度分布可间接反映内部状态——密封式轴承故障时,轴承座对应区域会出现高温)。
热像数据的分析方法与异常判定标准
热像数据的分析需结合“三维判定逻辑”——绝对值、相对差、变化趋势,以避免误判:
其一,绝对值判定。根据国家或行业标准,工业电机轴承的最高允许温度通常为:滑动轴承≤80℃,滚动轴承≤95℃(GB/T 19933-2005);若热像显示轴承温度超过该限值,可直接判定为异常。例如某电机滚动轴承热像温度达100℃,远超95℃的标准限值,可判定为温度异常。
其二,相对差判定。对于未超过绝对值限值但存在局部温度差异的情况,需计算“热点温度与正常区域温度的差值”:当差值≥5℃时,需重点关注;差值≥8℃时,可判定为异常。例如某电机轴承正常区域温度为65℃,热点温度为73℃,差值8℃,符合异常判定标准。
其三,趋势判定。通过连续监测(每周1次)轴承温度变化趋势,若温度每周上升≥2℃(无环境温度变化或负载增加的情况下),即使绝对值未超标准,也需判定为异常——这通常是故障初期的信号(如润滑脂逐渐干涸)。例如某电机轴承第1周温度60℃,第2周62℃,第3周64℃,虽未超80℃限值,但趋势上升明显,需介入检查。
此外,分析时需排除“伪异常”:例如轴承表面附着的灰尘或油污会吸收红外辐射,导致热像显示局部高温(实际为污染物的温度,而非轴承本身);此时需清理轴承表面后重新检测。
典型故障案例中的热像诊断实践
某纺织厂一台110kW电机轴承出现温度异常,现场采用红外热像检测:
案例1:润滑脂干涸故障。热像显示轴承整体温度达88℃(正常约60℃),热图呈均匀红色,无局部热点。结合记录的润滑脂上次加注时间(12个月前,远超厂家建议的6个月周期),判定为润滑脂干涸。拆解后发现润滑脂已硬化成块状,滚珠与滚道间无有效润滑,更换润滑脂后,轴承温度恢复至62℃。
案例2:滚珠磨损故障。某机械厂220kW电机轴承热像显示有2个点状热点,温度达79℃(周围正常区域65℃),热点位置随轴承转动而周期性变化。进一步用振动检测(测振仪)验证,发现振动加速度值达15mm/s²(标准≤4.5mm/s²),判定为滚珠磨损。拆解后发现滚珠表面有3个深约0.5mm的凹坑,更换轴承后,热像显示无热点,振动值恢复正常。
这些案例说明,红外热像检测不仅能快速定位异常,还能结合热像特征推断故障类型,为维修提供直接依据。
红外热像与其他检测技术的协同应用
红外热像检测虽能快速发现温度异常,但对故障的定量分析(如磨损程度、游隙大小)仍需与其他技术协同:
其一,与振动检测协同。红外热像发现温度异常后,用测振仪检测轴承的振动加速度、速度、位移值(依据GB/T 6075.3-2001《旋转电机振动测定方法及限值》),可进一步确认故障类型——例如热像显示点状热点,振动检测发现高频冲击信号(>1kHz),则可判定为滚珠或滚道磨损;若热像显示环状高温带,振动检测发现低频振动信号(<1kHz),则为游隙过大。
其二,与油液分析协同。对于密封式轴承,红外热像检测到轴承座高温后,可通过油液分析(检测润滑脂中的金属颗粒含量、水分含量)判断故障程度——例如润滑脂中铁颗粒含量≥100ppm(标准≤20ppm),说明轴承磨损严重;水分含量≥0.5%(标准≤0.1%),说明润滑脂失效。
协同应用的优势在于:红外热像提供“可视化的异常位置”,振动检测提供“故障的动力学特征”,油液分析提供“内部磨损的化学证据”,三者结合可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诊断,避免单一技术的误判。
实践中的常见误区与规避策略
工业现场应用红外热像检测时,易陷入以下误区,需针对性规避:
误区一:仅关注温度绝对值,忽略相对差异。例如某电机轴承温度75℃(未超95℃限值),但与同类型电机的正常轴承温度(60℃)相比,差异达15℃,若仅看绝对值会遗漏异常。规避策略:建立“同类型电机轴承温度数据库”,检测时对比数据库中的正常温度值,而非仅看绝对限值。
误区二:忽略环境因素对温度的影响。例如夏季环境温度35℃时,轴承温度80℃(正常);冬季环境温度10℃时,轴承温度70℃,看似未超限值,但相对环境温度的温升(70℃-10℃=60℃)远高于夏季的温升(80℃-35℃=45℃),实际为异常。规避策略:计算“轴承温升”(轴承温度-环境温度),并制定温升限值(通常≤40℃)。
误区三:未结合设备历史数据。例如某电机轴承温度从60℃升至70℃,若历史数据显示该电机轴承温度每月上升1℃,则为正常老化;若一周内从60℃升至70℃,则为异常。规避策略:建立每台电机的“温度变化趋势台账”,检测时对比历史数据,而非仅看单次测量值。
误区四:认为热像仪“越贵越好”,忽略校准与操作规范。例如某企业购买了高端热像仪,但未定期校准,导致温度测量误差达5℃,误判正常轴承为异常。规避策略:无论热像仪价格高低,均需每月校准1次,并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