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检测技术在电池组充放电温度分布检测的应用
红外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检测技术作为非接触式温度监测手段,凭借实时、精准、全域可视化的特点,成为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温度分布检测的核心技术之一。电池组在充放电时,内部电化学反应会产生焦耳热与反应热,局部热异常不仅会降低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还可能引发热失控等安全风险。红外检测能快速捕捉电池组表面温度场的动态变化,直观呈现热异常区域的位置与程度,为电池设计优化、充放电策略调整及安全隐患排查提供数据支撑,是电池研发与测试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红外检测技术适配电池组充放电监测的核心优势
非接触式测量是红外检测适配电池组的关键优势之一。传统热电偶或热敏电阻需直接粘贴在电池表面,会干扰局部散热路径,导致测量值与实际温度偏差(通常为2-3℃)。而红外检测通过接收电池表面热辐射实现温度测量,不接触电池本体,完全保留其原有散热特性,尤其适用于高倍率充放电等对散热敏感的测试场景。例如某三元锂电池组在10C快充测试中,热电偶测量的电芯温度比红外检测高2.5℃,原因是热电偶贴合处散热受阻,而红外检测结果更贴近电芯真实温度。
实时动态跟踪能力是红外检测应对充放电过程的另一核心价值。电池充放电时温度变化快(如快充阶段10分钟内温度上升15℃),红外热像仪的帧率可达到30fps以上,能连续捕捉每一秒的温度波动,避免传统单点测量“错过”热异常瞬间。比如某电池组在放电后期突然出现电芯短路,红外检测在0.5秒内就捕捉到异常区域温度从40℃飙升至65℃,为工程师快速切断电源提供了时间窗口。
全域温度场可视化是红外检测区别于单点测量的关键特点。红外热像仪可生成2D温度分布图像,覆盖电池组所有电芯、极耳及连接部位,工程师能直观识别热梯度与异常区域。例如某储能电池组测试中,热电偶仅监测到中心3个电芯的温度(均为38℃),但红外图像显示角落某电芯温度高达46℃——后续拆解发现该电芯内部隔膜破损,若未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热失控。
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典型热异常的红外特征识别
电芯间温差过大是最常见的热异常类型,正常电池组充放电时电芯间温差应≤3℃。红外图像中表现为相邻电芯颜色差异明显(如红色代表45℃,黄色代表38℃),本质是电芯内阻不一致导致的产热差异(内阻大的电芯焦耳热更多)。例如某电池组在循环500次后,红外检测显示电芯间最大温差达5℃,经内阻测试确认,温差大的电芯内阻比平均值高12mΩ。
极耳与连接片的热集中是另一种典型异常。极耳是电流传导的关键部位,即使电阻极小,高电流下也会产生焦耳热(公式:Q=I²Rt)。红外图像中表现为极耳位置的点状或线状高温(如极耳温度50℃,电芯本体40℃),通常由极耳焊接不牢(虚焊)或连接片氧化导致电阻增大引起。某电动车电池组测试中,红外检测发现极耳温度比周围高8℃,拆开后确认是极耳与连接片焊接处存在缝隙,电阻增大了3倍。
模组边缘或底部的散热盲区过热也较常见。电池组模组边缘靠近外壳,若散热设计不合理(如缺少散热片),易形成热堆积。红外图像中表现为边缘区域颜色偏红(温度比中心高5-7℃),例如某模组边缘温度42℃,中心仅37℃,后续工程师在外壳内侧增加铝制散热片,边缘温度降至38℃,温差缩小至1℃。
电池管理系统(BMS)故障引发的热失控是最危险的异常。当BMS失效导致某电芯过度充电时,内部化学反应加剧,产热急剧增加。红外图像中表现为该电芯快速从黄色变为白色(温度超过60℃),且高温区域向周围扩散。某实验室测试中,红外检测在3秒内识别到热失控初期信号,工程师立即停止充放电,避免了电池组爆炸。
红外检测系统在电池组测试中的部署与校准要点
镜头与光谱范围选择直接影响检测效果。电池组表面多为金属或塑料,其热辐射主要集中在8-14μm长波红外波段,因此需选择长波红外热像仪(避免短波红外受环境光干扰)。镜头焦距需匹配检测距离:如检测1米外的电池组,选25mm焦距镜头(视场角约10°);检测0.5米内的模组,选16mm广角镜头,确保覆盖整个被测区域。
环境温度补偿与背景扣除是保证测量精度的关键。环境热辐射会干扰电池表面温度测量(通常偏差1℃左右),需通过环境温度传感器采集实时环境温度,再用算法扣除背景热辐射影响。例如用黑体炉在25℃环境下校准,将黑体温度设为25℃,调整红外热像仪的“背景补偿”参数,使测量值与黑体温度一致。
定期校准是维持系统精度的必要环节。红外热像仪需每月用黑体炉校准一次,校准温度点覆盖电池组常用工作温度(如30℃、40℃、50℃),确保测量误差≤±1℃。若校准不及时,可能导致误判:某实验室因3个月未校准,红外检测的50℃黑体温度显示为53℃,差点将正常电池组判定为“热异常”。
数据同步存储是后续分析的基础。红外检测系统需与电池测试设备(如充放电柜)同步采集数据,包括红外温度图像(TIFF格式,保留温度信息)、充放电电流/电压/SOC等参数。例如某储能电池组测试中,工程师将红外温度数据与SOC关联,发现SOC80%时电芯温度最高(45℃),据此调整充电策略——将SOC80%后的充电电流降低10%,有效减少了产热。
红外检测数据与电池内部状态的关联分析逻辑
表面温度与内部SOC(荷电状态)存在直接关联。电池的SOC决定了内部化学反应的剧烈程度:SOC为80%时,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最活跃,产热最多,表面温度达到峰值;SOC低于20%时,反应速率下降,温度随之降低。红外检测的表面温度可间接反映SOC,例如某磷酸铁锂电池组表面温度40℃对应SOC80%,35℃对应SOC50%,为充放电策略优化提供了数据依据。
温度分布不均与电池一致性紧密相关。电池组一致性指电芯间SOC、内阻、容量的差异,而温度分布不均是一致性差的外在表现。例如某电池组红外检测显示电芯温度标准差为3.5℃(标准≤2℃),后续测试发现该组电芯内阻差异达15mΩ,容量差异达8%——工程师通过筛选温度差异≤2℃的电芯重新组包,一致性指标提升至标准差1.2℃。
表面温度梯度可反映内部热传导效率。电池内部热传导路径是“电芯中心→隔膜→电解液→外壳→环境”,表面温度梯度(中心到表面的温度差)越大,说明内部热阻越高。例如某电芯表面温度梯度为10℃(中心50℃,表面40℃),提示内部电解液分布不均,热传导效率低,需优化电解液注入工艺(如增加注入量5%)。
基于红外检测的充放电策略优化实际案例
某新能源汽车电池组(16串8并结构)在10C快充测试中,红外检测发现中间4串电芯温度比边缘高6℃(温差超过标准3℃)。工程师分析原因:中间电芯散热路径长(需穿过两层模组),充放电电流过大导致产热集中。解决方案是调整充放电策略——将中间4串的充电电流降低10%,边缘4串保持原电流。调整后红外检测显示温差缩小至2℃,满足设计要求,同时电池组快充时间仅增加5分钟(从30分钟延长至35分钟),用户体验不受影响。
某储能电池组在循环1000次后,红外检测发现某模组温度比其他模组高4℃。测试其内阻发现该模组内阻增大15%(从20mΩ升至23mΩ),原因是循环过程中电解液衰减,离子传导阻力增加。工程师调整充放电策略:将该模组的充电截止电压降低0.05V(从3.65V降至3.6V),减少其产热。调整后该模组温度恢复至与其他模组一致(38℃),循环寿命延长了200次(从1000次增至1200次)。
红外检测在电池组极耳热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极耳是电池组电流传导的“咽喉”,虽电阻小(通常≤1mΩ),但高电流下仍会产生焦耳热(如100A电流时,极耳产热约10W)。红外检测可精准捕捉极耳温度变化,设置阈值(通常≤50℃)实现实时预警。例如某电池组测试中,极耳温度突然升至52℃,红外系统立即报警,工程师拆开发现极耳焊接处存在虚焊(电阻增大至3mΩ),及时修复避免了热失控。
红外检测还可跟踪极耳的长期热演变。电池循环过程中,极耳表面会逐渐氧化,导致电阻增大,产热增加。例如某三元锂电池组循环500次后,红外检测显示极耳温度从40℃升至45℃,测试其电阻发现增大了20%。工程师采用镀锡工艺处理极耳表面(锡的抗氧化性优于铜),后续循环1000次后极耳温度仍保持在42℃以下,有效延长了极耳寿命。
环境因素对红外检测结果的干扰及消除方法
环境光线是常见干扰源。太阳光或白炽灯的短波红外辐射会被电池表面反射,导致红外检测值偏高(通常为3-5℃)。解决方法是在暗室中进行测试,或用遮光罩遮挡环境光。例如某实验室在窗边测试时,红外检测的电池温度比暗室高4℃,原因是太阳光中的短波红外被电池表面反射,干扰了测量结果。
环境气流会影响电池表面散热,进而干扰温度测量。若测试环境中有风扇直吹电池组,表面温度会比实际低2-3℃。解决方案是控制气流速度(≤0.5m/s),或在电池组周围设置防风罩。例如某储能电池组测试中,风扇直吹导致红外检测温度比实际低2.8℃,工程师用亚克力板搭建防风罩后,测量值与实际温度偏差缩小至0.5℃。
电池表面发射率(ε)设置错误会导致严重偏差。发射率是物体表面辐射热的能力,金属表面发射率低(0.2-0.4),塑料表面发射率高(0.8-0.9)。若将金属电池壳的发射率设为0.9(实际为0.3),红外检测值会比实际高10℃以上。解决方法是用“胶带法”校准:在电池表面贴高发射率胶带(ε=0.95),测量胶带温度,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参数,使胶带测量值与实际温度一致。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