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工程施工检测中巷道支护质量的施工检测技术分析
施工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巷道支护是矿山工程施工安全的核心保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矿井生产的连续性与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然而,受围岩条件复杂、施工工艺波动等因素影响,支护结构易出现锚固不牢、强度不足、变形超限等问题。因此,通过科学的施工检测技术精准评估巷道支护质量,成为及时发现隐患、优化支护方案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矿山工程实际,系统分析巷道支护质量检测中的核心技术与应用细节,为现场检测工作提供实操参考。
巷道支护质量检测的核心指标体系
巷道支护质量的检测需围绕“结构安全”与“功能有效”两大目标,明确核心检测指标。首先是锚杆(索)的锚固质量,包括锚固力、锚固长度及锚固密实度,这是锚杆(索)发挥抗拉作用的基础;其次是喷射混凝土的性能指标,涵盖抗压强度、厚度与密实度,直接影响其抗冲击与防渗能力;再者是钢支架的安装与力学性能,如支架间距、垂直度、材质力学强度;最后是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指标,包括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内力及围岩变形量,反映支护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这些指标并非孤立存在——例如,锚杆锚固力不足可能导致喷射混凝土层受拉开裂,而围岩压力过大则会加剧钢支架的变形。因此,检测工作需建立“指标关联分析”思维,避免单一指标判断的局限性。
指标的确定需结合工程设计要求与规范标准,如《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3-2010)规定,锚杆锚固力不应低于设计值的90%,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设计值的90%且最小厚度不小于50mm。现场检测前需明确各指标的合格阈值,确保检测结果的可判定性。
锚杆(索)锚固质量的检测技术
锚杆(索)是巷道支护的“筋骨”,其锚固质量检测以“拉拔试验”与“声波反射法”为核心。拉拔试验是评估锚固力的直接方法:试验前需选择代表性锚杆(通常每30-50根选1根,且每工作面不少于3根),使用锚杆拉拔仪固定锚杆尾部,缓慢施加拉力至锚杆达到屈服强度或拔出,记录最大拉力值。若拉力未达到设计值的90%,需扩大检测范围并分析原因——可能是锚固剂失效、钻孔直径过大或围岩松软。
声波反射法则用于检测锚固长度与密实度。其原理是向锚杆杆体发射高频声波,声波在杆体与锚固介质界面会产生反射:若锚固密实,声波沿杆体连续传播,反射波弱;若存在空洞或砂浆不饱满,反射波会提前且振幅增大。检测时需将声波发射探头贴紧锚杆顶端,接收探头同步接收反射信号,通过波形分析软件识别锚固缺陷位置(如距顶端1.2m处出现强反射波,说明此处锚固不密实)。
需注意的是,声波反射法受锚杆材质(如螺纹钢表面的螺纹会干扰声波传播)与现场电磁干扰影响,检测前需清理锚杆顶端油污并远离大型电气设备,确保信号清晰。
喷射混凝土支护质量的检测技术
喷射混凝土是巷道支护的“皮肤”,其质量检测聚焦“强度、厚度、密实度”三大维度。抗压强度检测常用“钻芯法”与“回弹法”:钻芯法通过钻芯机从喷射混凝土层取直径100mm、高度100mm的芯样,送至实验室做抗压试验,结果准确但会破坏支护结构,通常用于验收检测;回弹法使用回弹仪敲击混凝土表面,根据回弹值(与强度正相关)结合碳化深度(用酚酞试剂测定,变色深度即为碳化深度)计算强度,操作便捷但受表面平整度、湿度影响,适用于日常巡检。
厚度检测以“超声波法”与“打孔测量法”为主。超声波法通过发射探头向混凝土层发射超声波,接收探头接收穿过混凝土的声波信号,根据传播时间计算厚度(厚度=声速×时间/2);打孔测量法则直接用冲击钻在混凝土层打孔,用钢尺测量孔深,虽直观但易破坏结构,多用于超声波法结果存疑时的验证。
密实度检测可采用“地质雷达法”,其原理是发射高频电磁波,通过接收反射波的振幅与相位判断混凝土内部缺陷(如空洞、蜂窝)。检测时将雷达天线贴紧混凝土表面匀速移动,若出现强反射信号,说明此处存在密实度缺陷——例如,某段混凝土层出现连续强反射,可能是喷射时骨料集中或水灰比过大导致的蜂窝。
钢支架支护质量的检测技术
钢支架(如U型钢、工字钢支架)多用于坚硬围岩或动压巷道,其检测需覆盖“材质、安装、变形”三方面。材质检测需抽取支架试样做“力学性能试验”(拉伸、弯曲试验,测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与“化学成分分析”(光谱仪检测碳、锰等元素含量),确保材质符合设计要求(如U型钢的屈服强度需≥345MPa)。
安装质量检测聚焦“间距、垂直度、贴合度”:间距用钢尺测量相邻支架中心距,偏差不应超过设计值的±50mm;垂直度用激光垂准仪或线坠检测,支架立柱与水平面的夹角偏差不超过2°;贴合度用塞尺测量支架与岩面的空隙,空隙大于50mm时需用木楔或混凝土块填充,避免支架局部受力。
变形检测是评估钢支架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常用“收敛计”与“全站仪”:收敛计用于测量支架两帮的收敛量(将挂钩固定在支架两侧,读取钢尺刻度变化),全站仪则通过三维坐标测量支架顶部的下沉量。检测频率需根据围岩稳定性调整——围岩破碎区每日检测1次,稳定区每周检测1次,若变形量超过每日10mm,需立即采取加固措施(如增加锚杆或喷射混凝土)。
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检测技术
支护结构的有效性需通过“围岩-支护”相互作用验证,核心检测技术包括“围岩压力检测”与“支护内力检测”。围岩压力检测使用“压力盒”:将压力盒埋置于围岩与支护结构之间(如喷射混凝土与岩面、钢支架与岩面),压力盒的应变片会随压力变化产生电信号,通过数据采集仪读取压力值。检测时需注意压力盒的安装方向——受力面需正对围岩,且与周边介质紧密贴合,避免因空隙导致数据偏差。
支护内力检测常用“应变计”:将应变计粘贴在锚杆杆体、钢支架立柱等部位,应变计会随支护结构变形产生应变信号,通过应变仪转换为内力值(内力=应变×弹性模量×截面积)。例如,某钢支架立柱的应变值从50με增至200με,说明内力从17kN增至68kN,需警惕支架变形超限。
这些检测数据需与围岩变形数据(如用收敛计测两帮收敛量)结合分析——若围岩压力增大同时收敛量加快,说明支护系统已接近承载极限,需及时补强。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异常识别
检测数据的价值在于“精准分析”而非“简单记录”。现场检测需借助自动化监测系统(如物联网传感器、无线传输模块)实时采集数据,避免人工记录的误差。数据处理时,可通过“回归分析”判断变化趋势——例如,某段巷道的锚杆锚固力随时间呈线性下降,可能是锚固剂老化或围岩蠕变;通过“有限元模拟”(如用ANSYS软件建立围岩-支护模型)输入检测数据,模拟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预测潜在隐患。
异常数据的识别是关键——若某根锚杆的拉拔力比相邻锚杆高50%,可能是检测时拉拔仪未水平固定,导致额外的摩擦力;若某点的围岩压力突然下降,可能是压力盒被岩石砸坏或信号线断裂,需重新安装检测。异常数据需通过“复测”与“现场核查”验证,避免误判。
数据记录需遵循“可追溯性”原则,包括检测时间、地点、仪器型号、操作人员、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并附现场照片,方便后续问题排查。
现场检测的质量控制要点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人、机、法、环”的协同控制。首先是人员资质:检测人员需持有《工程检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并接受矿山支护检测专项培训,熟悉《煤矿安全规程》等规范;其次是仪器校准:拉拔仪、回弹仪、压力盒等仪器需定期送计量机构校准(如拉拔仪每半年校准一次),校准证书需留存备查;再者是流程规范:检测前需编制检测方案(明确检测部位、方法、频率),检测时严格按操作手册执行(如拉拔试验需缓慢加载,速率控制在1-5kN/s),检测后需对检测部位进行修复(如钻芯法后的孔洞需用同强度混凝土填充)。
现场环境控制也不容忽视——检测时需停止周边爆破作业,避免振动影响仪器精度;在潮湿巷道检测时,需对仪器进行防水处理(如用塑料膜包裹数据采集仪),防止短路。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