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钻杆螺纹连接部位无损伤检测的超声横波检测技术规范
无损伤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石油钻杆是油气钻探的核心传力构件,其螺纹连接部位因长期受扭矩、拉伸及腐蚀介质作用,易产生牙底裂纹、根部疲劳损伤等隐蔽缺陷,直接威胁钻探安全。超声横波检测技术凭借对金属内部线性缺陷的高灵敏度,成为螺纹部位无损检测的主流手段。但螺纹结构的螺旋性、锥度及复杂几何形貌,对检测的规范性要求极高——任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缺陷漏检或误判。本文围绕该技术的实操规范,从人员资质、设备选型到缺陷判定、数据管理展开系统说明,为现场检测提供可落地的技术遵循。
检测人员的资质与能力要求
超声横波检测的专业性极强,检测人员需持有国家或行业认可的无损检测(UT)Ⅱ级及以上资质证书,且证书需覆盖“石油钻杆/金属螺纹构件”检测范围,有效期内的证书需附年度审核记录。
除资质外,人员需接受钻杆螺纹专项培训:内容包括API圆螺纹(牙型角60°、螺距3.175mm)、偏梯形螺纹(牙型角30°、螺距5mm)的几何参数,以及螺纹常见缺陷(如牙底轴向裂纹、根部横向疲劳纹)的形成机制。培训需由具备10年以上钻杆检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授课,确保人员理解螺纹结构对声束传播的影响。
实践能力方面,检测人员需具备至少200小时现场检测经验,参与过不少于10批钻杆检测项目,能独立解决耦合不良、声束偏移等问题。上岗前需通过模拟试件考核:在API螺纹模拟试块(含0.5mm牙底裂纹)上,准确识别缺陷位置与深度,考核合格后方可操作。
此外,人员需了解钻杆服役环境——如高扭矩(超过API标准15%)、腐蚀介质(含H₂S的钻井液)对缺陷的加速作用,能结合钻杆使用记录(如扭矩日志、下井次数)辅助缺陷判定,避免孤立解读检测数据。
检测设备与器材的选型规范
超声检测仪需选数字式脉冲反射仪,频率范围2-10MHz(螺纹检测常用2-5MHz),动态范围≥36dB,水平线性误差≤0.5%,垂直线性误差≤2%。设备需支持波形存储(至少1000条)与USB数据导出,便于后续复核。
横波探头的选择需匹配螺纹结构:API圆螺纹(锥度1:16)用K1-K1.5探头(折射角45°-56°),API偏梯形螺纹(锥度1:16)用K1.5-K2探头(折射角56°-63°);晶片尺寸优先选6×12mm或8×16mm,确保声束覆盖牙底与根部——过小的晶片(如4×8mm)易漏检,过大的晶片(如10×20mm)则无法适配螺旋牙型。
校准试块需采用与被检钻杆同材质(如37Mn5合金钢)、同螺纹参数的标准件,内置预设缺陷:牙底轴向裂纹(深度0.5mm、1.0mm)、根部横向裂纹(深度1.0mm、2.0mm)。试块需定期校验(每年一次),确保缺陷尺寸误差≤0.1mm。
辅助器材需专用:不锈钢丝刷(丝径≤0.3mm,避免划伤螺纹)、工业甘油或超声专用耦合剂(声阻抗3.5×10⁶kg/(m²·s),匹配钻杆材质)、游标卡尺(精度0.02mm,测量钻杆壁厚与外径)。探头保护膜磨损超过1mm需更换,耦合剂出现沉淀或异味需废弃。
检测前的钻杆预处理规范
螺纹表面清洁是耦合的关键:油污用工业酒精擦拭,铁锈用不锈钢丝刷轻除(避免破坏牙型),防腐涂层用刀片剥离(保留螺纹原始形貌)。清理后需用压缩空气(压力≤0.5MPa)吹干,确保表面无水分、油污残留——潮湿表面会导致耦合剂失效,产生杂波。
检测区域需明确:API标准钻杆的检测范围为“接头端面至螺纹末尾100mm”(覆盖完整螺纹段);对于下井次数超过50次的钻杆,需扩展至螺纹末尾外20mm的直杆段(防止裂纹向直杆扩展)。区域用红色标记笔圈出,避免检测遗漏。
设备校准需在检测前30分钟内完成:用标准试块调整声速(37Mn5钢取5900m/s)、水平线性(通过试块上3个不同深度的反射体校准)、基准灵敏度(将1.0mm牙底裂纹的反射波调至屏幕满幅80%)。校准后填写《设备校准记录》,记录校准人、时间及参数。
声束路径的设计与验证规范
声束需垂直于缺陷方向:牙底轴向裂纹(沿钻杆轴线)用周向入射声束,螺纹根部横向裂纹(沿钻杆周向)用轴向入射声束。例如,检测API圆螺纹的牙底轴向裂纹时,探头沿钻杆周向放置,使声束与裂纹垂直,最大化反射波幅值。
声束覆盖范围需确保相邻声束重叠率≥50%:螺距3.175mm的API圆螺纹,探头移动步距≤1.5mm;螺距5mm的偏梯形螺纹,步距≤2.5mm。移动方向沿螺纹螺旋线,避免垂直跨越牙型导致漏检。
声束路径需用模拟试块验证:将探头按设计方向放置,观察预设缺陷的反射波——若幅值≥基准灵敏度80%,说明路径正确;若幅值<50%,需调整探头角度(如K1换为K1.5)或移动方向,直至反射波符合要求。
需考虑螺纹锥度的影响:API螺纹锥度1:16,检测时探头需沿锥度方向倾斜3.5°(arctan(1/16)),确保声束垂直牙型——未倾斜的探头会导致声束偏移,使牙底缺陷反射波幅值下降40%以上。
现场检测的操作流程规范
探头移动需匀速(≤50mm/s),压力适中(0.5-1kg)——过快易漏检,过压会损伤探头或螺纹。移动方向沿螺纹螺旋线,避免横向滑动破坏耦合层。
实时观察超声仪屏幕:若反射波幅值≥基准灵敏度50%,立即停止移动,微调探头位置(前后、左右±1mm),确认反射波是否稳定。稳定的高幅值波(≥80%)需标记位置(用红色油漆画圈),记录反射波时间、幅值。
可疑缺陷需重复检测:用不同角度探头(如K1换K1.5)或不同入射方向(轴向换周向)验证——若两次检测的反射波位置、幅值一致,判定为缺陷;若不一致,视为杂波(如表面不平整)。
环境干扰需规避:温度<0℃时提前预热仪器(30分钟),温度>40℃时用遮阳伞遮挡钻杆(防止耦合剂挥发);避免探头接触金属物体(产生杂波),避免线缆拉扯(导致信号中断)。
缺陷的判定与记录规范
缺陷判定需满足“三要素”:1)幅值:反射波≥基准灵敏度80%为严重缺陷,50%-80%为可疑缺陷,<50%为杂波;2)位置:位于螺纹牙底、根部或接头过渡区(直杆段缺陷需结合服役情况判定);3)尺寸:深度=声速×反射时间/2(误差≤0.1mm),长度=反射波持续的探头移动距离(误差≤0.5mm)。
缺陷分类需明确:按位置分“牙底裂纹”“根部疲劳损伤”“过渡区裂纹”;按方向分“轴向”“横向”“斜向”。例如,“API圆螺纹牙底轴向裂纹(深度0.8mm,长度5mm)”的描述需准确,避免模糊表述(如“螺纹缺陷”)。
记录需完整:每根钻杆的检测记录含“钻杆编号、型号、壁厚、检测时间、缺陷位置、缺陷类型、幅值、尺寸、检测人”,并附超声波形图(标注基准灵敏度、反射波位置)。严重缺陷需拍照片(清晰显示标记位置与螺纹形貌),存入检测档案。
检测数据的管理与复核规范
数据存储需双备份:电子数据存专用服务器(密码保护)与加密移动硬盘(每周备份),纸质数据装订成册(封面标注项目名称、时间),保存期限≥5年(符合石油行业档案要求)。
复核需由UTⅢ级人员执行:核对“设备校准参数(声速、灵敏度)、缺陷判定(幅值、位置、尺寸)、记录完整性(无遗漏项)”。若发现问题(如缺陷深度计算错误),需重新检测并修改记录。
数据需可溯源:通过检测记录能追溯到“钻杆生产信息(厂家、批号)、设备信息(超声仪编号、探头编号)、人员信息(检测人、复核人)、环境信息(检测温度、湿度)”——溯源性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便于后续缺陷原因分析。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