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早期故障的无损伤检测可以采用哪些监测手段
无损伤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轴承是旋转机械设备的“关节”,其状态直接影响整机可靠性。早期故障因症状微弱、位置隐蔽,易被忽视,一旦恶化可能导致停机、设备损坏甚至安全事故。无损伤检测技术通过非侵入式手段捕捉故障信号,实现早期预警,是保障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将系统梳理轴承早期故障无损伤检测的主要监测手段,解析其原理、应用场景及技术细节。
振动监测技术
振动监测是轴承早期故障检测最常用的手段,核心原理是故障会打破平稳振动状态,产生异常信号。轴承出现滚动体磨损、滚道点蚀等问题时,异常振动通过结构传递到设备表面,加速度传感器可捕捉这些信号。
时域分析通过峰值、有效值、峭度等指标判断故障:正常轴承峭度约为3,早期磨损时峭度先升后降,比如滚动体微凹坑会产生周期性尖峰。频域分析则利用特征频率定位故障,比如内圈故障频率f_i=(n/2)×f_r×(1+(d/D)×cosθ),通过FFT转换频谱图,特征频率峰值对应故障部件,如风机外圈磨损会出现f_o峰值。
时频域分析(如小波变换)处理非平稳信号,比如保持架松动的非周期冲击,能在时间-频率平面定位冲击时刻和频率。振动监测成熟直观,广泛用于电机、风机,但需注意传感器安装:靠近轴承座,选三个方向捕捉信号。
声发射检测技术
声发射(AE)检测通过捕捉故障发展的弹性波预警,原理是轴承微裂纹、塑性变形时释放弹性波(kHz-MHz频段),高灵敏度传感器可捕捉。与振动不同,声发射是“动态突发信号”,仅在故障发展瞬间产生,对早期裂纹更敏感。
关键指标包括计数率、幅值、能量:计数率反映故障活跃程度,比如轧机轴承裂纹扩展时,计数率从100次/分钟升至500次/分钟需预警。声发射易受环境噪声干扰,需用滤波器或小波去噪,传感器需耦合良好(用耦合剂或磁吸座)。
该技术适用于重载、高温轴承(振动传感器易受温度影响),是振动监测的补充,能检测“活性故障”如微裂纹。
油液分析技术
油液分析通过磨损颗粒判断故障,原理是轴承摩擦产生颗粒,其数量、形貌、成分反映故障状态。铁谱分析用磁场分离铁磁性颗粒,显微镜看形貌:切削状是磨粒磨损,疲劳状是点蚀,层状是内圈磨损;光谱分析测元素浓度,Fe升高说明钢铁部件磨损;颗粒计数依ISO 4406标准统计数量,等级升高表示磨损加剧。
例如,轴承内圈磨损会产生大量Fe颗粒,铁谱可见片状颗粒;齿轮箱轴承润滑不足时,颗粒计数等级从19/16/13升至21/18/15。油液分析需注意采样:运行中或停机15分钟内取油,选循环回路下游避免杂质。
该技术直接反映磨损“物质证据”,适用于齿轮箱、汽轮机等有润滑油的轴承。
红外热成像技术
红外热成像通过温度场变化检测故障,原理是故障导致局部摩擦加剧,热量无法散发,形成“热点”。热像仪检测红外辐射(8-14μm),将温度转换为热像图:正常轴承温度均匀,故障轴承有局部高温点(比正常高5-10℃)。
例如,滚动体磨损接触面积减小,热像图对应位置显红色高温区;润滑不足时,轴承温度持续上升,热像图出现大面积高温。红外热成像非接触、快速,可同时监测多台设备,比如传送带系统中手持热像仪几秒识别异常轴承。
需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热源干扰,保持距离一致(0.5-2米),设置发射率(轴承钢约0.8),对无温度变化的裂纹不敏感,需配合其他技术。
超声波检测技术
超声波检测用高频声波(1-50MHz)检测内部缺陷,原理是声波遇裂纹、夹杂会反射,反射信号定位缺陷。脉冲反射法常用:探头发射脉冲,缺陷反射回波在示波屏显“缺陷波”,底面反射显“底面波”,缺陷波幅值高于底面波10%判定为缺陷。
例如,轴承内圈皮下裂纹(0.1mm深)会产生反射波,示波屏出现缺陷波。超声波对内部缺陷敏感,适用于精密机床主轴、航空发动机轴承,还能通过裂纹尺寸预测剩余寿命。
需选匹配探头(如单晶直探头用于钢轴承),用耦合剂减少衰减,调整探头角度避免曲面散射。
电参数监测技术
电参数监测通过电机电流、电压信号间接检测,原理是轴承故障导致转子偏心、气隙不均,引起定子电流变化——故障信号调制基波,产生边带频率(基波±特征频率)。比如电机内圈磨损,电流出现f_s±f_i边带(f_s为电源频率,f_i为内圈频率)。
优势是无需额外传感器,用电机电流互感器采集信号,降低成本,适用于异步电机轴承监测。需注意电网波动、负载变化的干扰,需用自适应滤波去除,对早期故障灵敏度略低于振动监测,用于初步筛查。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