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装施工检测中运行速度与制动性能的检测流程
施工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梯运行速度与制动性能是保障乘客安全及设备稳定运行的核心指标,其检测结果直接关系到电梯投用后的可靠性。在安装施工阶段,严格遵循规范的检测流程,能及时发现安装偏差、部件配合问题或参数设置错误,避免后期运行风险。本文围绕电梯安装施工中运行速度与制动性能的检测流程展开,详细拆解前期准备、操作步骤、数据判定及安全管控等关键环节,为现场检测人员提供可落地的执行参考。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检测人员需具备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电梯检验类别),熟悉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等标准要求。进场前需核对个人资质有效性,避免无资质操作。
检测设备需提前校准:便携式电梯测速仪(误差≤0.5%)、加速度计(量程覆盖0~10m/s²,精度≤0.05m/s²)、塞尺(精度0.02mm)、钢卷尺(分度值1mm)等,需携带计量检定证书复印件,确保设备在有效期内。
资料核对环节需收集电梯安装图纸、随机技术文件(含限速器、制动器铭牌参数)、安装记录(如导轨垂直度调整记录、曳引轮安装位置数据),重点确认电梯额定速度、额定载重量、制动系统类型(鼓式/盘式)等基础参数。
电梯状态确认:断开轿厢内所有非必要电源,确保轿厢空载且内部无杂物;检查层门、轿厢门关闭灵活性,确认门联锁装置有效;激活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装置(可通过短接限速器开关测试),确保安全回路正常;确认曳引机润滑油位在规定范围,电机散热正常。
运行速度检测的基础条件确认
环境条件需符合标准:检测现场温度应控制在5~40℃,相对湿度不超过85%(无凝露),避免在强电磁干扰环境(如电焊机旁)或粉尘浓度过高区域检测,防止影响测速设备信号采集。
轿厢载荷需保持空载状态(安装施工阶段未进行载荷试验,空载检测能反映设备本身的速度特性),若轿厢内有安装工具或材料,需全部移除,确保重量符合“空载”定义(即轿厢自重,无额外负载)。
运行方向需覆盖上下行:检测时需分别测试电梯从底层到顶层的上行过程,及顶层到底层的下行过程,避免仅测单一方向导致数据偏差。
选层要求:需选择至少两个全行程运行路径,如底层→顶层(上行全行程)、顶层→底层(下行全行程),或中间层→顶层、中间层→底层,确保覆盖电梯运行的全部速度区间(加速、匀速、减速阶段)。
运行速度检测的具体操作步骤
设备安装:将便携式测速仪通过磁性底座固定在轿厢顶部靠近曳引绳的位置,确保测速探头与曳引绳垂直,间距保持在5~10mm(避免接触摩擦);若采用导轨测速方式,需将测速轮紧贴导轨侧面,确保运行时无打滑。加速度计通过双面胶或吸盘固定在轿厢地板中心位置(轿厢重心处),连接数据采集仪。
参数设置:在测速仪中输入电梯额定速度(如1.75m/s)、轿厢自重(从安装资料获取)、曳引绳节距(若为钢丝绳测速),确认设备采样频率不低于100Hz(保证数据精度)。
运行操作:将电梯切换至“司机运行”模式,检测人员进入轿厢,关闭层门和轿厢门后,手动选择顶层楼层(如10层),按下“关门”按钮启动电梯。运行过程中需保持轿厢内安静,避免触碰设备。
数据采集:测速仪会自动记录电梯运行全程的速度曲线,包括加速阶段(从0到额定速度的时间)、匀速阶段(保持额定速度的持续时间)、减速阶段(从额定速度到0的时间);同时记录匀速阶段的实际速度值(如1.73m/s)、加速时间(如2.5s)、减速时间(如2.3s)。
重复测量:同一运行方向需重复检测3次,每次检测间隔5分钟(让曳引机冷却),取3次测量的匀速速度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若某次测量数据与其他两次偏差超过1%,需重新检测,排除设备波动或操作误差。
运行速度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标准依据:根据GB 7588-2003第12.6.2条,电梯正常运行时,匀速阶段的实际速度与额定速度的偏差应不超过±5%;加速阶段的平均加速度不应超过1.5m/s²(乘客电梯),减速阶段的平均减速度也不应超过1.5m/s²(确保乘坐舒适)。
数据对比:以额定速度1.75m/s为例,若3次测量的匀速速度平均值为1.72m/s,偏差为(1.72-1.75)/1.75×100%=-1.71%,符合≤±5%的要求;若平均值为1.85m/s,偏差为5.71%,则超出标准范围。
异常处理:若速度偏差超标,需检查曳引轮直径是否符合设计值(如曳引轮磨损或安装时直径测量错误)、限速器的动作速度是否调整正确(限速器速度应高于额定速度115%)、变频器的“速度给定”参数是否与额定速度一致(如变频器设置为1.8m/s而非1.75m/s);若加速/减速时间过长,需检查曳引机的力矩设置(是否力矩不足)或导轨润滑情况(是否阻力过大)。
制动性能检测的前置要求
电梯状态:制动性能检测需在空载状态下进行(后续验收阶段会进行满载检测,但安装施工检测重点验证安装精度),确保轿厢内无负载,层门、轿厢门关闭良好,安全回路激活。
制动系统状态:检查制动器外观,确保闸瓦无严重磨损(磨损量不超过原厚度的1/3)、制动轮/盘表面无划痕或油污(若有油污需用酒精擦拭干净);确认制动器线圈电源正常(电压波动≤±5%),电磁铁吸合灵活,无卡滞;检查制动弹簧的张力调节螺栓,确认其位置符合随机技术文件要求(如弹簧压缩量为20mm)。
安全装置验证:测试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装置,将限速器钢丝绳提起,触发限速器开关,电梯应立即停止运行;检查缓冲器(液压或弹簧),确保其顶部与轿厢底部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如液压缓冲器为150~400mm),避免制动检测时轿厢撞击缓冲器。
检测顺序:需先进行制动距离与减速度检测,再进行制动轮/盘与闸瓦间隙检测,因为制动距离检测会涉及制动器的动作,而间隙检测需要制动器处于释放状态(电梯静止时)。
制动距离与减速度的检测流程
设备安装:将加速度计固定在轿厢地板中心(同运行速度检测位置),连接数据采集仪;将激光测距仪通过磁性底座固定在轿厢顶部,对准井道顶部的固定点(如导轨支架),确保测距方向与电梯运行方向一致。
操作步骤:将电梯切换至“正常运行”模式,检测人员进入轿厢,选择中间楼层(如5层)作为起点,启动电梯上行至7层(确保电梯达到额定速度),当电梯处于匀速运行阶段时(通过测速仪确认速度稳定),按下“紧急制动”按钮(或切断制动器电源),使制动器立即动作,电梯停止运行。
数据采集:激光测距仪会记录从触发制动到电梯停止的距离(如0.6m),加速度计会记录制动过程中的减速度曲线,包括减速度最大值(如1.2m/s²)、平均减速度(如1.0m/s²)。
重复测量:同一运行方向(上行/下行)需重复检测3次,取3次制动距离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若某次测量的减速度最大值超过1.5m/s²(乘客电梯限值),需重新检查制动器弹簧张力(是否过紧)或闸瓦与制动轮的接触面积(是否不足)。
标准判定:根据GB 7588-2003第12.4.2条,电梯以额定速度运行时,制动距离应符合以下要求:额定速度≤0.63m/s时,制动距离0.1~0.3m;0.63m/s<额定速度≤1.0m/s时,0.3~1.0m;1.0m/s<额定速度≤1.6m/s时,0.5~1.6m;1.6m/s<额定速度≤2.5m/s时,1.0~2.5m。若实际制动距离超出对应范围,需调整制动器弹簧张力或闸瓦间隙。
制动轮/盘与闸瓦间隙的检测
检测时机:需在制动器处于“释放”状态下进行(即电梯静止,制动器线圈通电,闸瓦与制动轮/盘分离),此时电梯处于“正常待机”模式,层门和轿厢门关闭,安全回路正常。
工具与操作:使用0.02mm精度的塞尺,在制动轮(鼓式)或制动盘(盘式)的圆周方向均匀选择4个检测点(如0°、90°、180°、270°),将塞尺插入闸瓦与制动轮/盘之间的间隙,读取每个点的间隙值(如0.4mm、0.5mm、0.4mm、0.5mm)。
标准要求:根据GB 7588-2003第12.4.1条,鼓式制动器的闸瓦与制动轮之间的间隙应不大于0.7mm,且各点间隙偏差不超过0.1mm;盘式制动器的闸瓦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应不大于0.5mm,各点偏差不超过0.05mm。
调整方法:若间隙过大(如鼓式制动器间隙0.9mm),需松开闸瓦调整螺栓的锁紧螺母,顺时针旋转调整螺栓(缩短闸瓦与制动轮的距离),直到间隙符合要求;若间隙过小(如0.3mm),需逆时针旋转调整螺栓,增大间隙。调整后需重新检测4个点的间隙,确保均匀性。
注意事项:调整间隙后,需测试制动器的吸合与释放灵活性,按下“关门”按钮启动电梯,观察制动器是否能快速释放(≤0.5s),停止时是否能快速吸合(≤0.3s),避免调整过度导致制动器卡滞。
制动性能的功能性验证
满载模拟测试:安装施工后期,可使用标准砝码(如每块50kg)将轿厢加载至额定载重量(如1000kg),重复制动距离检测流程(同空载检测),确认满载时制动距离仍符合标准要求(如额定速度1.75m/s,满载制动距离0.8~2.0m)。若满载制动距离超过上限,需检查曳引机的制动力矩(是否不足)或制动弹簧的张力(是否需要调整)。
紧急制动测试:将电梯运行至中间楼层,以额定速度匀速运行时,突然切断电梯主电源(断开总开关),观察制动器的动作时间(从断电到电梯停止的时间),应不超过0.5s(乘客电梯要求)。若动作时间过长(如1.0s),需检查制动器线圈的电压(是否过低)或电磁铁的吸合力(是否减弱)。
持续制动测试:将电梯停在中间楼层(如5层),保持制动器处于制动状态(电梯静止,层门打开),持续10分钟后,用红外测温仪测量闸瓦表面温度(如50℃),应不超过80℃(避免高温导致闸瓦老化)。若温度过高(如90℃),需检查制动轮/盘与闸瓦的接触面积(是否不足,导致局部过热)或润滑情况(是否有油污导致摩擦系数降低)。
检测中的安全管控要点
人员防护:检测人员需穿戴安全帽(防高空坠物)、防滑安全鞋(避免轿厢内滑倒)、安全带(若在轿厢顶部作业,需将安全带系在井道内的固定点,如导轨支架);进入井道前需确认井道内无积水、无障碍物,避免绊倒。
井道防护:检测现场需在层门口设置“正在检测,禁止入内”的警示标识(红白相间反光条),并用围栏围住层门区域(高度≥1.2m),防止无关人员误入井道。
设备防护:轿厢顶部的检测设备(如测速仪、测距仪)需用尼龙绳固定在轿厢顶部的护栏上(双重固定),避免电梯运行时设备坠落;数据采集仪需放在轿厢内的平稳位置(如地板上),用防滑垫固定,防止滑动。
应急处理:现场需配备急救箱(含止血药、绷带、消毒棉)、灭火器(ABC干粉灭火器,用于电气火灾),并制定逃生路线(如从最近的层门撤离)。若检测过程中发生电梯困人,需立即用对讲机联系救援人员,避免强行撬门。
操作规范:检测人员需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操作,避免违规操作(如在电梯运行时触碰曳引绳);若发现设备异常(如测速仪显示乱码),需立即停止检测,排查问题后再继续,避免数据错误。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