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件封装材料燃烧性能检测的依据及方法
燃烧性能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电子元件封装材料是电子设备的“防护屏障”,涵盖环氧塑封料、有机硅树脂、聚酰亚胺等多种类型,其燃烧性能直接关系到设备安全——一旦遇热引燃,不仅会破坏元件功能,还可能引发火灾蔓延、释放有毒烟雾。因此,燃烧性能检测是封装材料研发、选型与量产的核心环节,需依托明确的标准体系与科学方法,量化评估材料的火灾风险,保障电子设备的使用安全。
检测依据:国际与国内的标准框架
电子元件封装材料的燃烧性能检测需遵循“场景适配”的标准体系,国际层面以IEC(国际电工委员会)、UL(美国保险商实验室)为主:IEC 60695-11-10《针焰试验方法》模拟设备内部小火焰引燃场景,UL 94《塑料燃烧等级标准》是全球通用的塑料阻燃等级评定依据,分HB(水平燃烧)、V-2/V-1/V-0(垂直燃烧)等等级。
国内标准则以强制安全要求为核心:GB 4943.1《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是电子设备上市的“门槛”,其中第10章明确规定封装材料需通过针焰或水平/垂直燃烧试验;GB/T 24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等同采用UL 94,是国内企业评定材料阻燃等级的主要依据。此外,行业标准如SJ/T 11630《电子电器用塑封料 燃烧性能要求》针对环氧塑封料的特性,补充了更细致的测试条件(如样品预处理温度)。
这些标准的共性是“模拟实际使用场景”——比如UL 94 V-0级要求材料在两次10秒火焰施加后,燃烧时间总和≤10秒,且滴落物不引燃棉花,正是模拟手机外壳遇明火的情况;IEC 60695-11-10的30秒针焰施加,对应设备内部接触不良产生的微小电弧。企业需根据材料的应用部位选择标准,例如电池封装材料需符合UL 94 V-0级,线路板基材需满足GB 4943.1的针焰试验要求。
核心指标:量化材料的火灾风险
燃烧性能检测的目标是将“火灾风险”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核心包括四类:一是阻燃等级,反映材料阻止燃烧蔓延的能力,如UL 94 V-0级是电子设备外壳的常见要求;二是热释放速率(HRR),指材料燃烧时单位时间释放的热量,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越低,火灾蔓延越慢;三是烟密度,衡量燃烧烟对光线的遮挡能力,最大烟密度(MSD)超过70%会阻碍逃生;四是产烟毒性,指燃烧产物中的有毒气体(如CO、HCN)浓度,CO体积分数>1%会导致人员昏迷。
这些指标相互制约:一款UL 94 V-0级的材料,可能因热释放速率过高而不适合大型设备——高放热会加热周边元件引发二次火灾;而烟密度低但产烟毒性高的材料,虽能保持逃生可见,却可能因有毒气体快速扩散导致伤亡。例如手机充电器的封装材料,需同时满足:UL 94 V-0级、PHRR<100kW/m²、MSD<50%、CO浓度<0.5%,才能通过安全认证。
针焰试验:模拟内部小火焰引燃
针焰试验是电子元件封装材料的“基础测试”,对应标准IEC 60695-11-10与GB/T 5169.5,用于评估材料被小火焰引燃后的燃烧行为。试验装置是一根直径0.5mm的针状燃烧器,燃烧丁烷产生12±1mm高的火焰,模拟设备内部的微小电弧。
试验步骤严格:将样品固定在45°倾斜架上,下方10mm处铺薄纸(或棉花);火焰施加在样品边缘或孔洞处30秒,移开后记录“持燃时间”(火焰熄灭前的持续时间),并检查薄纸是否被引燃。判断标准为:持燃时间≤30秒,且薄纸不引燃——若超过,则材料需调整配方(如增加阻燃剂)。
该试验适用于电阻器、电容器等内部小部件的封装材料,例如某环氧塑封料的针焰试验结果为持燃15秒、薄纸未引燃,符合要求,可用于手机摄像头封装;若持燃40秒,则需优化阻燃体系后重新测试。
水平/垂直燃烧试验:评定阻燃等级
水平/垂直燃烧试验是评定材料阻燃等级的经典方法,对应UL 94与GB/T 2408,适用于外壳、线路板等较大部件。水平法(HB级)测试样品为125mm×13mm×厚度,水平固定后施加30秒火焰,测量25mm至100mm段的燃烧速度——HB级要求厚度≥3mm时燃烧速度≤40mm/min。
垂直法(V级)更严格:样品垂直悬挂,火焰从底部施加两次(每次10秒),记录两次持燃时间总和。V-0级要求总和≤10秒,且滴落物不引燃下方300mm处的棉花;V-1级总和≤30秒,滴落物可引燃但持燃≤30秒;V-2级总和≤60秒,滴落物可引燃。
需注意样品厚度的影响:同一材料厚度不同,等级可能差异大——如0.1mm聚酰亚胺薄膜为V-2级,0.2mm时可达到V-0级。因此试验需用实际使用厚度的样品,避免“测试偏差”。
热释放速率测试:评估火灾放热强度
热释放速率是衡量材料“火灾强度”的核心指标,对应ISO 5660-1与GB/T 16172,使用锥形量热仪测试。原理是通过测量燃烧烟气的流量与温度差,计算单位时间释放的热量(HRR=烟气流量×比热容×温度差)。
试验条件需匹配应用场景:笔记本电脑外壳材料选35kW/m²辐射通量(模拟散热热量),服务器机箱选50kW/m²(模拟火灾热辐射)。测试输出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总热释放(THR)、点燃时间(TTI)等指标——PHRR越低,火灾蔓延越慢。
例如某UL 94 V-0级的PC/ABS合金,PHRR达250kW/m²,远高于笔记本外壳要求的150kW/m²——即使材料不燃烧,高放热仍会加热内部电池引发爆炸,因此需更换材料。
烟密度与产烟毒性:关注人员安全
火灾中80%伤亡由烟和有毒气体导致,因此烟密度与产烟毒性是“隐形红线”。烟密度测试对应GB/T 8323.2,用烟密度箱测量:样品燃烧后,通过光电池检测烟气对光线的遮挡率,输出最大烟密度(MSD)——MSD<50%才不会阻碍逃生。
产烟毒性测试对应GB/T 20285,常用两种方法:一是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燃烧产物中的CO、HCl、HCN等气体浓度;二是动物试验(小鼠吸入),记录半数致死时间(LT50)——LT50<10分钟的材料禁止使用。
例如某有机硅封装材料,烟密度45%符合要求,但FTIR显示HCl浓度达100ppm(超过安全阈值50ppm),因此无法用于儿童电子玩具——燃烧产生的HCl会刺激呼吸道导致窒息。
检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燃烧性能检测的准确性依赖规范操作:一是样品制备,需符合标准尺寸(如UL 94要求样品厚度1.6mm或3.2mm),避免因厚度偏差导致结果失真;二是环境条件,试验需在23±2℃、50±5%湿度下进行,湿度太高会延长持燃时间,太低会缩短;三是重复次数,每个试验需做5个平行样品,取平均值——若某样品结果异常,需检查是否有气泡或杂质;四是仪器校准,燃烧器火焰高度每月用标尺校准(针焰12mm),锥形量热仪每年用标准气体校准烟气流量。
例如某企业UL 94测试结果波动大,经查是样品厚度不一致(1.5mm-1.7mm),调整至1.6mm后结果稳定。这些细节直接影响检测准确性,是企业需严格管控的环节。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