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具能标检测的热负荷与热效率测试规范
能标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燃气灶具的能效标识检测是保障产品能效水平、引导消费者选择的关键环节,其中热负荷与热效率是核心指标——热负荷反映灶具的加热能力,热效率体现能量利用效率,二者的测试结果直接影响能效等级判定。本文围绕两项指标的测试规范展开,详细解析基础条件、操作流程、参数控制及误差规避要点,为检测机构、生产企业提供可落地的执行指南。
热负荷测试的基础条件与设备要求
热负荷测试的前提是确保气源与设备的稳定性。燃气需符合GB/T 13611《城市燃气分类》的组分要求,其中天然气的甲烷含量≥90%,液化气的丙烷+丁烷含量≥95%,且纯度需≥98%——杂质过多会导致火焰不稳定,影响流量测量准确性。燃气入口压力需通过稳压装置控制在额定压力的±5%范围内,例如家用天然气灶具的额定压力为2000Pa,测试时压力需维持在1900-2100Pa之间。
设备方面,气体流量计是核心工具,需选择膜式或涡街式流量计,精度等级≥1.0级(即测量误差≤±1%),量程需覆盖被测灶具的热负荷对应的燃气流量——以热负荷4.5kW的天然气灶具为例,理论流量约为0.45m³/h(天然气低热值约35588kJ/m³),因此流量计量程需包含0.01-1.0m³/h区间,避免小流量时精度下降。此外,需用精度≥±0.5℃的热电偶温度计监测燃烧器表面温度,确保测试时部件处于热稳定状态。
热负荷测试的操作流程与数据处理
测试前需对灶具进行热预处理:将灶具点燃并调至最大火力,持续运行10分钟,直至燃烧器表面温度波动≤2℃/min——此步骤可消除部件的冷态效应,避免因金属热膨胀导致燃气通道截面积变化,进而影响流量。预处理完成后,保持最大火力状态,用气体流量计连续记录3次燃气流量,每次间隔1分钟,取算术平均值作为实测流量。
热负荷的计算需采用燃气的低热值(需提前通过燃气分析仪测定,或使用气源供应商提供的标称值),公式为:热负荷(kW)= 燃气流量(m³/h)× 低热值(kJ/m³)/ 3600。例如,某天然气灶具的实测流量为0.42m³/h,低热值为35500kJ/m³,则热负荷=0.42×35500/3600≈4.14kW。需注意,若灶具为双眼灶,需分别测试两个燃烧器的热负荷,取二者之和作为整机热负荷。
热效率测试的原理与前提条件
热效率测试采用“恒定温度烧水法”(符合GB 30720《家用燃气灶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要求),原理是通过测量水从初始温度加热至沸腾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燃气燃烧释放的总热量之比,公式为:热效率(%)=(水的质量×比热容×温度差)/(燃气流量×低热值)×100%。该方法的核心是确保水吸收的热量能准确反映灶具的热传递效率,因此需严格控制测试条件。
锅具的选择是关键前提:需使用符合GB/T 30720附录A规定的铝制锅,直径240mm,底部厚度3mm,锅口加盖(盖面有直径10mm的排气孔),容量4L——铝的导热系数高(约237W/(m·K)),能均匀传递热量,避免因锅具材质或形状导致的热损失偏差。水量需精确称取3L(误差≤50mL),初始水温需比环境温度高5-10℃(例如环境温度20℃时,初始水温为25-30℃),防止测试过程中水温下降导致热量计算误差。
热效率测试的核心步骤与参数控制
热效率测试的操作需聚焦“热传递的稳定性”:将锅具放置在灶具上时,需确保锅中心与燃烧器中心的偏差≤2mm,锅底与火盖的垂直距离为40mm±2mm——此距离是燃气火焰与锅底的最佳热交换区间,过近会导致火焰被压灭,过远则会增加火焰向周围环境的散热损失。放置完成后,向锅中加入3L水,插入温度计(温度计探头位于水的几何中心,距锅底10mm),加盖。
加热过程需保持最大火力,从点燃灶具开始计时,每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同时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燃气流量(取3次平均值)。当水温达到90℃时停止加热,立即记录最终水温与总燃气消耗量。需注意,水吸收的热量需扣除环境散热损失:需提前进行空白试验——在相同环境下,将装有3L水的锅放置1小时,记录水温下降速率(例如0.5℃/min),则测试过程中的散热损失=水的质量×比热容×下降速率×加热时间,最终水吸收的有效热量=总加热热量-散热损失。
测试过程中的环境变量校准
环境变量是影响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需逐一校准。大气压的测量需使用精度≥±50Pa的气压计,测试前、中、后各记录一次,取平均值。若实测大气压偏离标准大气压(101325Pa),需对燃气流量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流量=实测流量×√(标准大气压/实测大气压)——例如,实测大气压为98000Pa,则修正系数=√(101325/98000)≈1.017,即实测流量需乘以1.017才能反映标准状态下的流量,避免因气压变化导致燃气密度差异影响热负荷计算。
环境温度需用铂电阻温度计每30分钟记录一次,精度≥±0.5℃。水的比热容随温度变化,需根据平均水温调整:例如,加热过程的平均水温为55℃,则比热容取4.19kJ/(kg·℃)(可查GB 30720附录C的比热容表)。相对湿度需控制在40%-60%之间,若湿度>70%,需增加空白试验的次数(从1次增至2次),因为高湿度环境会加快水的蒸发散热,导致散热损失计算偏差增大。
常见误差来源与规避方法
燃气压力波动是最常见的误差来源之一。测试过程中需用电子压力变送器实时监测燃气入口压力,每5分钟记录一次,若压力波动超过±5%(例如额定压力2000Pa时,压力降至1850Pa),需立即停止测试,调整稳压阀至压力稳定后重新开始——压力波动会直接影响燃气流量,进而导致热负荷与热效率结果偏差(压力下降10%,流量约下降8%,热负荷约下降8%)。
锅具的状态也会显著影响结果:变形的锅(如锅底凸起)会减少火焰与锅底的接触面积,导致热效率下降5%-8%;粘锅或镀层脱落的锅会增加锅底的热阻,降低热传递效率。因此,测试前需检查锅具的平整度(用直尺测量锅底的最大变形量≤1mm),并用120目砂纸打磨锅底,去除油污、水垢及氧化层,确保锅底的导热性能符合要求。
不同气源类型的测试调整要点
不同气源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测试时需针对性调整。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热值高(约35500kJ/m³),燃烧所需的空气量较大(理论空气量约9.5m³/m³)。测试天然气灶具时,需将流量计校准为“天然气模式”(即流量计的系数对应天然气的密度),并调整灶具的风门开度至1/2-2/3,确保火焰为蓝色、无离焰——若风门开度过小,会导致燃烧不充分(CO排放超标),增加热损失;开度过大则会导致火焰被风吹灭,影响测试连续性。
液化气(LPG)的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和丁烷(C4H10),密度大(约2.0kg/m³,是天然气的1.5倍),热值约46000kJ/m³。测试液化气灶具时,需调整流量计的脉冲系数:例如,某膜式流量计的“天然气模式”系数为100脉冲/m³,液化气的密度是天然气的1.5倍,则液化气模式的系数需调整为150脉冲/m³(即每立方米液化气产生150个脉冲),确保流量测量准确。此外,液化气的燃烧速度较慢,火盖的气孔直径需比天然气灶具小10%-15%,避免火焰离焰。
灶具结构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及应对
灶具的燃烧器结构(直火、旋火、红外线)会影响热分布,测试时需调整操作以匹配结构特点。直火灶具的火焰垂直向上,热分布集中在锅底中心(中心温度比边缘高15-20℃),因此需确保火焰覆盖锅底的面积≥80%——可通过调整火盖的高度实现:若覆盖面积不足(例如仅覆盖60%),需将火盖向下调整1-2mm,增大火焰的扩散角度,使火焰覆盖更多锅底面积,避免因热分布不均导致热效率结果偏低。
旋火灶具的火焰呈旋转向上状态,热分布更均匀(锅底中心与边缘的温度差≤5℃),但需控制火焰的高度差:内圈火焰与外圈火焰的高度差需≤2mm——若高度差过大(例如内圈比外圈高5mm),会导致内圈火焰直接加热锅盖,增加热损失,热效率下降3%-5%。调整方法是:将内圈分火器的固定螺丝拧松,向下压1mm,使内圈火焰高度降低,直至与外圈火焰高度一致。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