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耐温性能cnas检测的试验方法标准
cnas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汽车零部件的耐温性能是保障车辆安全与可靠性的核心指标——发动机舱部件长期受高温烘烤,底盘橡胶件在冬季易因低温变脆,电子元件需抵御昼夜温差的交变应力。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作为国内权威检测认可机构,其耐温性能试验需严格遵循现行标准,确保结果可追溯、可比。本文围绕cnas检测中常用的耐温试验方法标准展开,详细解析各类试验的条件、流程与关键控制要点。
CNAS耐温试验的基本范畴与标准选用逻辑
CNAS体系下,汽车零部件耐温性能检测涵盖“高温长期老化”“低温短期冲击”“温度循环交变”“湿热协同老化”四大类场景,核心是模拟零部件实际使用环境。标准选用需结合“使用场景+材料特性”:发动机舱塑料件参考GB/T 17463《塑料长期热暴露后性能变化》,底盘橡胶件用GB/T 1682《硫化橡胶低温脆性》,电子元件遵循GB/T 2423.22《温度变化试验》,国际标准如ISO 188(橡胶耐热)、SAE J2464(内饰高温暴露)也常被采用。
例如,北方冬季车辆的车门密封条需耐受-40℃低温,试验选GB/T 1682;南方夏季的汽车座椅需应对35℃+80%RH的湿热环境,选GB/T 2423.4《交变湿热》。标准必须现行有效——若采用已作废的GB/T 17463-2008(现行版本为2018),CNAS会判定试验无效。
此外,非标准方法需经“方法验证”:若客户要求测试某款新型PP塑料在150℃下的老化性能,而无对应标准,检测机构需通过“重复性试验”(同一试样测6次,相对标准偏差≤5%)与“再现性试验”(不同实验室测同一样品,结果差异≤10%)确认方法有效性,符合CNAS-CL01-G002要求。
高温耐久性试验:模拟发动机舱的长期烘烤
高温耐久性是发动机舱零部件的必测项目,核心评估材料在长期高温下的性能衰退。常用标准GB/T 17463-2018规定,试验温度需覆盖零部件实际使用的最高温度——比如PP塑料进气歧管选120℃,PA66发动机支架选150℃;持续时间按“10万公里等效”计算,通常为1000小时。
试样制备需严格遵循材料标准:塑料件用GB/T 1040.1的1A型拉伸试样(150×10×4mm),橡胶件用GB/T 528的哑铃型试样(115×10×2mm);试样需在23℃±2℃、50%±5%RH环境放置24小时,消除内应力。
检测项目包括:外观(无裂纹、鼓包)、尺寸变化(游标卡尺测,变化率≤2%)、力学性能保留率(塑料抗拉强度≥70%,橡胶扯断伸长率≥60%)。某款PP保险杠支架在120℃老化1000小时后,抗拉强度从35MPa降至25MPa(保留率71.4%),符合客户要求。
试验关键是温度均匀性:GB/T 5170.2要求试验箱内温度差≤±2℃,检测机构会在箱内上、中、下位置各放1个热电偶,实时监控温度——若某区域温度偏差达3℃,需调整试验箱风循环系统。
低温冲击试验:防范北方冬季的脆性断裂
低温会使材料分子链运动减缓,脆性增加——车门密封条在-40℃下开关车门,易因冲击断裂。CNAS检测中,低温冲击常用GB/T 1843《塑料悬臂梁冲击》与GB/T 1682《橡胶低温脆性》。
试验温度按地域设定:东北选-40℃,高寒地区(漠河)选-60℃;试样需在试验温度下放置4小时以上(橡胶2mm厚需4小时,塑料4mm厚需6小时),确保温度渗透。
冲击能量匹配材料硬度:硬塑料(PA66)用2.75J摆锤,软塑料(PE)用0.5J摆锤;橡胶采用“单试样法”——将试样固定在夹具上,用重锤冲击,观察是否断裂。某款EPDM密封条在-40℃下冲击5次均未断裂,符合要求(断裂率≤10%)。
结果评价看“脆性断裂率”与“强度保留率”:某ABS仪表板支架在-40℃下冲击强度从25kJ/m²降至12kJ/m²(保留率48%),因未达客户要求(≥50%),需添加抗冲击改性剂(如POE)。
温度循环试验:考核昼夜温差的交变应力
车身外饰件(如大灯外壳)需经历“80℃暴晒-40℃夜间降温”的循环,温度变化会产生热应力,长期积累易开裂。CNAS试验参考GB/T 2423.22《温度变化》,循环曲线为“高温保持4h-降温至低温保持4h-升温”,循环次数20-500次(对应10年使用寿命)。
试样需模拟安装状态:大灯外壳需固定在模拟车身上,电子元件需焊接在PCB板上,还原实际约束条件。检测项目包括外观(无裂纹)、密封性能(气密性试验压力差≤5kPa/min)、电气性能(大灯发光强度变化≤10%)。
某款PC塑料大灯外壳在20次循环后,表面出现0.5mm裂纹——因材料热膨胀系数与模拟车身不匹配,需调整PC配方(添加玻璃纤维降低膨胀率)。试验中降温速率需控制在1℃/min(模拟夜间自然降温),避免热应力过大。
湿热交变试验:应对南方夏季的高湿环境
南方夏季35℃+80%RH的环境会加速内饰材料老化——座椅皮革易发霉,仪表板蒙皮会脱层。CNAS试验用GB/T 2423.4《交变湿热》,循环为“40℃95%RH保持12h-降温至25℃60%RH保持12h”,循环10次。
试样预处理需模拟受潮:皮革试样先在23℃50%RH放置24h,再浸入蒸馏水1h,吸干表面水分后入箱。检测项目包括外观(无发霉)、摩擦色牢度(≥4级,GB/T 3920)、撕裂强度保留率(≥80%)。
某款PU皮革座椅在10次循环后出现黑曲霉发霉,需添加异噻唑啉酮防霉剂;试验中需控制凝露——当从高温高湿降温时,若试样表面结露,需降低降温速率至0.5℃/min,避免水分影响结果。
热震试验:模拟急冷急热的极端场景
排气管启动时从室温升至800℃,熄火后快速降至25℃,温度突变会产生巨大热应力。CNAS试验参考SAE J2334《排气系统热震》,条件为“800℃保持1h-浸入25℃水-循环5次”。
试样需保留实际壁厚:排气管截取100mm管段(壁厚3mm),汽车玻璃切割300×300mm试样(厚5mm)。检测项目包括外观(无裂纹)、焊缝泄漏率(≤1×10⁻⁶Pa·m³/s)。
某款不锈钢排气管在5次热震后,焊缝出现0.1mm裂纹——因焊接电流不足导致焊缝强度低,需调整焊接工艺(增加电流至120A)。试验中急冷速率需控制在100℃/min(从800℃降至25℃需8分钟),模拟实际熄火后的降温速度。
特殊零部件的针对性耐温标准
电子元件(如ECU):需测“高温工作稳定性”,参考GB/T 2423.2《高温试验》,125℃下工作2小时,输出电压变化≤5%;橡胶密封件(如油底壳垫)测“压缩永久变形”(GB/T 7759.1),100℃压缩25%保持24h,变形率≤30%;铝合金轮毂测“高温蠕变”(GB/T 2039),200℃下施加100MPa拉力,蠕变速率≤1×10⁻⁶/h。
内饰材料(如座椅面料)需测“气味与VOC”:80℃加热2小时,气味等级≤3级(GB/T 27630),VOC含量≤100μgC/g——某款PVC面料气味等级4级,需更换低挥发增塑剂(如DOTP替代DOP)。
CNAS耐温试验的关键控制要点
1、温度均匀性:试验箱内温差≤±2℃,每半年用温度巡检仪(如FLUKE Ti400)验证;2、试样摆放:距离箱壁≥50mm,不重叠,橡胶试样间距≥10mm;3、设备校准:试验箱每半年校准温度/湿度,冲击试验机每6个月校准冲击能量,拉力试验机每年校准力值;4、数据记录:全程记录温度曲线、试样状态、检测数据,保存5年以上;5、人员资质:检测人员需具备材料/汽车专业背景,经CNAS培训考核合格。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