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检测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方法及数据准确性保障
水体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化学需氧量(COD)是反映水体中还原性物质(主要为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核心指标,其测定结果直接关乎水环境质量评估、污水处理工艺优化及排放达标判定。不同测定方法的原理、适用场景差异显著,而数据准确性则依赖从样品采集到结果计算全流程的严格控制。本文将系统梳理COD常见测定方法的技术细节,同时拆解保障数据准确性的关键环节,为环境监测实践提供可操作的参考。
重铬酸钾法:COD测定的“金标准”
重铬酸钾法是国际公认的COD测定标准方法(GB 11914-89),原理是在强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氧化水体中的还原性物质,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铵回滴,通过氧化剂消耗量计算COD值。该方法氧化能力强,能氧化90%以上的有机物,结果稳定性高。
操作需注意细节:取20mL水样于回流锥形瓶,加入10mL重铬酸钾标准液和30mL硫酸-硫酸银溶液(催化剂),连接回流装置加热2小时;冷却后加90mL水冲洗冷凝管,滴3滴试亚铁灵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滴定至红褐色,记录消耗体积。
该方法适用于各类水样(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废水),但缺点明显:回流时间长、试剂用量大、产生含铬废渣。对氯离子含量高的水样,需加硫酸汞掩蔽(每1mg氯离子对应0.4mg硫酸汞),避免氯离子被氧化导致结果偏高。
需注意,稀释高浓度水样(COD>1000mg/L)时,应选择无有机物的纯水,稀释倍数以保证硫酸亚铁铵消耗量在10-20mL为宜,避免倍数过大增加误差。
高锰酸钾法:轻度污染水体的快速筛查工具
高锰酸钾法(GB 11892-89)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氧化还原性物质,剩余高锰酸钾用草酸钠回滴,结果称为“高锰酸盐指数(CODMn)”,主要用于轻度污染水体(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
酸性法操作:取100mL水样,加5mL硫酸(1+3)酸化,加10mL高锰酸钾液,煮沸10分钟;冷却后加10mL草酸钠液,再用高锰酸钾滴定至微红色。碱性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有机物或高氯离子水样,先加5mL氢氧化钠液,再加高锰酸钾,其他步骤同酸性法。
该方法优势是耗时短(约30分钟)、试剂毒性低、操作简便,适合野外监测。但氧化不完全(仅氧化50%有机物),不能替代重铬酸钾法用于工业废水达标判定。
需注意,煮沸时间需从水沸腾开始计时,避免因加热不足导致氧化不完全;碱性法中氢氧化钠浓度需准确(500g/L),否则无法抑制氯离子干扰。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高效批量测定的优选方案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HJ/T 399-2007)针对标准法耗时久的问题设计,原理是用重铬酸钾氧化有机物,通过剩余重铬酸钾(或生成的三价铬)浓度与COD的线性关系,用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度计算结果。
操作简化:取2mL水样于消解管,加1.5mL消解试剂(含重铬酸钾、硫酸银、硫酸汞),旋紧盖子摇匀;165℃消解15分钟;冷却后用分光光度计在600nm(高COD)或440nm(低COD)测吸光度,对照标准曲线得COD值。
核心优势是快速(总耗时约30分钟)、试剂用量少(仅为标准法1/10)、能批量处理(消解仪可同时处理20-40个样品),适合实验室批量测定。但需严格控制消解温度(165℃±2℃)和时间(15分钟),否则结果偏低。
标准曲线绘制需用邻苯二甲酸氢钾配制的标准溶液,确保与水样基质相似,避免基质效应影响准确性;消解管需用稀硝酸浸泡24小时,去除内壁有机物残留。
电化学法:新兴的无试剂测定技术
电化学法是近年发展的新技术,原理是利用电化学氧化将有机物分解为CO₂和H₂O,通过测量消耗的电荷量(库仑量),依法拉第定律计算COD(1库仑对应0.0003mg COD),常见有库仑滴定法、电解氧化法等。
库仑滴定法操作:将水样注入电解池,加硫酸作支持电解质,以铂电极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施加恒定电流电解;有机物完全氧化后,过量氧化剂使电极电位突变,记录电解时间计算电荷量。
优势是无试剂消耗、无二次污染、测定快(5-10分钟),能实现连续在线监测(如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实时监控)。对氯离子干扰小,无需加硫酸汞。
局限性是对难降解有机物(如多环芳烃)氧化效率低,结果可能低于标准法;电极易被有机物覆盖,需定期用氧化铝粉末抛光;仪器成本较高,普及度不如传统方法。
样品采集与保存:数据准确的“源头控制”
采样需选代表性点位(如河流中泓线、污水厂出水口),避免采集浮渣或沉积物;用玻璃瓶或聚乙烯瓶,采样前用水样冲洗3次,确保无残留。采样量需满足方法要求(标准法20mL、快速法2mL),避免重复采样。
保存关键是抑制微生物活动:采集后立即加硫酸酸化至pH<2(每升加5mL浓硫酸),4℃冷藏,保存不超过48小时。含易挥发性有机物的水样(如石油类废水)需24小时内测定,避免有机物挥发。
高浓度水样需稀释:稀释倍数根据预计COD值选择,使氧化剂消耗量在标准范围(如标准法硫酸亚铁铵消耗10-20mL)。稀释用超纯水,需充分摇匀,避免局部浓度不均。
需注意,采样后避免剧烈震荡,防止水中溶解性气体逸出或悬浮物破碎,影响有机物含量。
试剂与仪器:准确性的“硬件基础”
试剂纯度至关重要:重铬酸钾标准液用基准试剂配制,120℃干燥2小时后称量,浓度误差≤0.1%;硫酸亚铁铵标准液易氧化,每周用重铬酸钾标定,平行操作3次取平均值。
催化剂和掩蔽剂需严控质量:硫酸银用分析纯,避免杂质降低催化效率;硫酸汞按氯离子含量计算加入量(每1mg氯离子加0.4mg),未受潮结块才能保证掩蔽效果。
仪器需定期校准:分光光度计每周用重铬酸钾标准液校准,吸光度误差≤0.005;消解仪每月用温度计测实际温度,偏差超2℃需调整;滴定管每季度用称量法校准体积,误差≤0.1mL。
自动化仪器(如在线COD仪)每天用标准溶液(50mg/L、200mg/L、500mg/L)校准,曲线相关系数R²≥0.999,否则检查进样系统或检测单元。
操作细节:避免误差的“人为控制”
标准法回流需严格计时:从冷凝管滴液开始计2小时,回流后用纯水冲洗冷凝管内壁,避免有机物残留;滴定前排尽滴定管气泡,滴定速度控制在每秒3-4滴,终点时慢滴,确保结果准确。
快速法消解管需旋紧盖子,防止消解液蒸发;冷却后倒置摇匀,使溶液均匀,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影响吸光度。分光光度法测吸光度前,需用空白溶液(不加水样的消解液)调零,消除试剂干扰。
电化学法电极需定期维护:工作电极(铂电极)用氧化铝粉末抛光,去除表面氧化物;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定期补充氯化钾溶液,确保电位稳定。
需注意,所有操作需平行进行3次,取平均值作为结果,避免单次操作误差。
干扰因素:精准测定的“绊脚石”
氯离子干扰最常见:用硫酸汞掩蔽(适用于氯离子<2000mg/L)、稀释水样(氯离子<1000mg/L)或银柱预处理(高氯离子水样如海水)。亚硝酸盐干扰用氨基磺酸消除(每1mg亚硝酸盐加10mg氨基磺酸)。
硫化物干扰:加过氧化氢(30%)氧化为硫酸盐,或调pH至碱性使硫化物沉淀。悬浮物干扰需分情况:无机悬浮物(如泥沙)用中速滤纸过滤;有机悬浮物(如造纸纤维)需一起消解,反映真实污染。
易挥发性有机物(如苯、甲苯)需快速测定:采样后24小时内完成,或用顶空法收集后氧化,避免挥发损失。
需注意,干扰消除后需做加标回收率试验,验证消除效果(回收率95%-105%为有效)。
质量控制:结果可靠的“最后防线”
空白试验:用超纯水代替水样,空白值≤2mg/L(标准法)或≤1mg/L(快速法)。空白值过高需检查试剂(如硫酸含有机物)、器皿(如锥形瓶未用稀硝酸浸泡)或环境(如实验室有喷漆作业)。
平行样测定:平行测2份,相对偏差≤5%(COD>100mg/L)或≤10%(COD<100mg/L)。偏差过大需重新测定,查找原因(如滴定读数误差、消解温度不均)。
加标回收率试验:向水样加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液(加标量为COD值50%-100%),回收率95%-105%为合格。回收率低说明有干扰(如氯离子未掩蔽),回收率高可能是试剂污染或计算错误。
实验室间比对:每年参加1-2次COD能力验证,与其他实验室结果对比,偏差超±10%需分析原因(如方法不当、仪器未校准),采取纠正措施。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