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排放口污染检测的在线监测系统安装规范
污染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工业废水排放口在线监测系统是环保监管的“眼睛”,其安装规范性直接决定数据真实性与系统可靠性——若选址偏差会导致采样失真,设备安装不当易引发故障,传输链路不规范则可能造成数据断联。本文聚焦工业废水排放口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全流程,从排放口预处理、点位确定到设备部署、调试验证,梳理关键操作规范,为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可落地的实操指引。
排放口选址与预处理要求
排放口选址需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及地方规范,优先选择水流稳定、无回水涡流的直管段,避开泵站、阀门或弯头下游,防止流态扰动影响监测精度。例如,连续排放的化工废水排放口,需确保监测断面处水流速度维持在0.1-0.5m/s,避免悬浮物沉积或浓度分层。
预处理设施是系统稳定的前置保障:排放口需安装两级格栅(粗格栅栅隙10mm、细格栅5mm),去除塑料袋、纤维等大颗粒杂物;含沙量大的废水(如冶金废水)需增设沉沙池,拦截粒径>0.2mm的泥沙,防止堵塞采样管或磨损传感器。预处理后的废水需通过5倍管径长度的直管段再进入监测区域,确保流态均匀。
此外,排放口需设置规范化标识(包括企业名称、排放口编号、污染物种类),并在周边预留1-2㎡的设备安装空间,便于后期维护。
监测点位的确定原则
连续排放的废水,监测点位需设置在排放口直管段的“监测断面”——即前10倍管径(或渠宽)、后5倍管径的无干扰区域。例如,直径1m的钢管排放口,监测断面需选在距离上游弯头10m、下游变径5m的位置,确保水流呈充分发展的紊流状态。
间歇排放的废水(如印染企业的批次排水),需将监测点位设在储水池或调节池的出口,覆盖全部排放时段。若多股废水合流(如车间废水与生活污水混合),需在合流后3-5m的混合均匀断面设点,避免单股废水浓度波动导致数据偏差。
监测点位需用混凝土或不锈钢做永久性标记,坐标需录入生态环境部门的“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点位可追溯。
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规范
电极类传感器(pH、溶解氧、电导率)需垂直或倾斜45°插入废水,敏感元件需浸没在水面下10-20cm,避免气泡附着——若监测含气废水(如造纸废水),需在传感器上方安装消泡器(如丝网式或离心式)。例如,pH传感器的玻璃电极需正对水流方向,防止杂物划伤膜头。
消解类传感器(COD、氨氮、总磷)需安装在水流平缓区域,远离强搅拌装置(如曝气池出口),防止样品未完全消解就进入检测单元。电磁流量计需安装在满管流管道上,传感器两端直管段需满足前5倍管径、后3倍管径,电极轴线与水流方向垂直,避免管道内有空气间隙。
超声波流量计需安装在水平或倾斜(≤45°)管道上,管道内壁需光滑无结垢,安装位置需避开阳光直射(可加遮阳罩),防止温度变化影响声波传播。
采样系统的安装要求
自动采样器需安装在排放口附近的地面或平台上,底部距离地面≥30cm,顶部高于最高水位50cm以上,防止暴雨或废水倒灌。采样管需选用耐腐蚀的PVC或PP管(内径≥10mm),避免使用金属管(易被酸碱废水腐蚀)。
采样管入口需设在监测断面中心,距水面1/3-1/2深度处,距池底≥20cm(防止沉积物进入)。例如,水深1m的排放渠,采样管入口需设在水下40-50cm处。采样管需用管卡固定在渠壁上,间距≤1m,避免水流冲击导致位置偏移。
含油废水(如机械加工乳化液)的采样管入口需安装隔油装置(如浮筒式或网式),仅采集水面下5-10cm的水层,防止油膜堵塞采样泵。
数据传输系统的部署规范
数据传输需遵循《污染物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 212-2017),采用TCP/IP(有线)或GPRS(无线)通信方式。有线传输需用屏蔽双绞线(RVVP-2×1.5),铺设时远离动力线(间距≥30cm),避免电磁干扰——若必须交叉,需采用垂直交叉方式。
数据采集仪(DTU)需安装在控制柜内,与传感器的连接线路需用号码管标号(如“COD传感器-1”“pH传感器-2”),便于快速排查故障。传输接口需用防水密封接头(IP68等级),防止雨水渗入导致短路。
系统需具备“断点续传”功能:当网络中断时,数据采集仪需存储至少7天的原始数据(包括监测值、时间戳、设备状态),网络恢复后自动补传至监管平台。
辅助设施的配置要求
电源需采用三相五线制,电压波动≤±10%,配备UPS备用电源(续航≥2小时)——例如,化工企业需选用“在线式UPS”,防止断电导致COD消解池内样品凝固。控制柜需选用IP65等级的防水防尘箱体,安装在通风干燥处(避免安装在露天或卫生间旁),箱内温度需控制在0-40℃(夏季加轴流风扇,冬季加PTC加热器)。
排放口需安装LED照明(照度≥200lux),便于夜间维护;需设置视频监控摄像头(分辨率≥1080P),对准监测点位和设备,视频信号需接入“生态环境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数据+图像”双监控。
此外,需在控制柜旁预留220V电源插座和自来水管接口,用于设备清洗和校准。
系统接地与防雷规范
系统需设置独立的接地装置(不能与建筑防雷接地共用),接地电阻≤4Ω——可采用镀锌角钢(50×50×5mm)做接地极,埋深≥0.8m,周围填充降阻剂(如膨润土)。传感器、流量计、数据采集仪的金属外壳需用铜芯线(截面积≥16mm²)可靠接地,避免静电干扰。
控制柜需连接到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接地电阻≤10Ω),并在电源线路和信号线路上安装浪涌保护器(SPD)——电源SPD选用“Class II”级(标称放电电流≥20kA),信号SPD选用“RJ45”或“RS485”专用型,防止雷击损坏设备。
在雷电多发地区(如华南、西南),需在监测设备上方安装避雷针(保护范围≥设备高度的1.5倍),避免直接雷击。
安装后的调试与验证流程
安装完成后,首先检查“三要素”:线路连接(无松动、无裸露)、接口密封(无漏水、无漏气)、设备通电(指示灯正常)。例如,采样管接口需用生料带缠绕2-3圈,再用卡箍固定,防止废水渗漏。
接着进行传感器校准:pH传感器用4.01、7.00、10.01标准缓冲液校准,误差≤±0.1pH;COD传感器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浓度50mg/L、200mg/L)校准,误差≤±5%;流量计用体积法验证(排放1m³水,流量计读数误差≤±2%)。
然后进行“模拟排放测试”:用泵将已知浓度的废水(如COD 100mg/L)注入排放口,启动系统后,检查数据采集仪显示值与实际值的偏差——若偏差超过标准(如COD±10%),需调整传感器位置(如向水流方向移动5cm)或重新校准。
最后进行“手工对比验证”:在同一时间、同一点位采集在线监测数据与手工监测数据(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执行),连续3天,每天3次,计算相对误差——若所有指标误差均≤标准限值(如氨氮±8%、总磷±10%),则系统安装合格;若超标,需重新检查点位或设备。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