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洗衣机能标检测的洗净比与耗电量测试
能标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家用洗衣机能效标识是消费者判断产品节能与性能的核心依据,其中洗净比与耗电量是标识上的关键指标——洗净比反映去污能力,耗电量体现节能水平。二者的检测需严格遵循国家强制标准,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权与市场公平性。本文结合GB 12021.4等标准要求,拆解洗净比与耗电量测试的具体逻辑、关键环节及常见误区,为理解能效标识的科学性提供专业参考。
洗净比的定义与检测逻辑
洗净比并非“绝对洗净能力”,而是被测洗衣机与参比洗衣机的洗净率比值——这是GB 12021.4-2013的核心定义。参比洗衣机是符合标准的“基准机型”,其洗净率被设定为1.0(波轮)或1.2(滚筒),被测机的洗净率越高,洗净比数值越大(如1.03表示比参比机洗净能力高3%)。
洗净率的计算需依托“反射率差值法”:首先用光谱反射率仪测量干净布(未污染的标准棉布)、污染布(人工污染的标准布)、洗净后布样的反射率(波长选择460nm,对应可见光中的蓝色波段,对污渍变化最敏感)。公式为:洗净率=(洗净后反射率-污染布反射率)/(干净布反射率-污染布反射率)×100%。
需注意,参比机的选择需匹配被测机的类型:波轮洗衣机用波轮参比机,滚筒用滚筒参比机,避免因洗涤方式差异导致比值失真。例如,滚筒洗衣机的参比机洗净率更高(1.2),因此其洗净比达标值(如1级能效要求≥1.03)看似低于波轮(1级≥0.9),实则是不同基准下的公平对比。
洗净比的“比值属性”决定了它是“相对性能”——即使一台洗衣机的洗净比是1.1,也不代表能洗净所有污渍,而是比参比机更擅长处理标准污渍(如碳黑、皮脂混合物)。这也是为什么检测中必须使用标准化污染布的原因:确保不同机型的测试对象一致。
洗净比检测的关键载体:污染布与试剂
人工污染布是洗净比测试的“核心道具”,需严格遵循GB/T 13174-2008《衣料用洗涤剂去污力及循环洗涤性能的测定》的要求。常见的污染布有两种:一是碳黑油污布(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油污+灰尘污渍),由碳黑、液体石蜡、牛油等混合涂覆在标准棉布上;二是蛋白污渍布(模拟汗渍、食物残渣),由牛奶、鸡蛋、血清等制成。
污染布的“一致性”是检测的关键:每批污染布需经过均匀性检验——随机抽取10块布样,测量反射率,变异系数需≤2%(即10块布的污渍程度差异不超过2%),否则整批布不能使用。例如,若某块污染布的反射率比平均值低5%,说明污渍更重,会导致被测机的洗净率计算偏低,影响结果准确性。
洗涤剂的选择同样严格:必须使用标准洗涤剂(如GB/T 13174规定的“无磷标准洗涤剂”),且用量需按“额定容量×0.15g/kg”计算(如7kg容量用10.5g洗涤剂)。禁止使用家用洗涤剂——普通洗涤剂的活性成分浓度、酶含量差异大,会干扰洗净效果的客观性。例如,含酶洗涤剂可能对蛋白污渍有额外去污力,导致洗净比虚高,不符合标准要求。
污染布的使用需“一次性”:每台被测机的每个测试程序(如棉织物标准程序)需用全新的污染布,不能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的污染布会因残留洗涤剂或纤维损伤,导致反射率测量误差。检测机构通常会将用过的污染布标记为“报废”,避免混淆。
洗净比测试的程序与条件控制
测试程序需选择被测机的“常用程序”——即说明书中推荐的“棉织物标准程序”(如“标准洗”“棉麻洗”),且需严格按照程序设定的参数运行:水位、水温、洗涤时间、漂洗次数、脱水转速均不能修改。例如,若说明书中“标准洗”的水位是“高水位”(对应额定容量的水量),检测时必须用高水位,不能因“省水”而降低水位——水位降低会提高洗涤剂浓度,导致洗净比虚高。
水温是易被忽视的控制要点:GB 12021.4要求水温为20℃±2℃(波轮)或40℃±2℃(滚筒)——水温过高会加速洗涤剂溶解,增强去污力;水温过低则会降低活性成分效率,二者均会影响结果的公平性。检测机构会用“恒温水槽”预处理进水,确保水温稳定在规定范围内。
负载重量需与额定容量一致:例如,7kg额定容量的洗衣机,需加入7kg的标准负载布(由干燥的棉织物裁剪成统一大小的布块,每块重500g,共14块)。负载布的“干燥度”需达标:含水量≤5%(用水分测定仪测量),否则湿负载会增加水的吸收量,导致实际水位低于标称值,影响洗净效果。
漂洗次数必须严格执行程序设定:例如,程序规定“3次漂洗+1次脱水”,则不能多也不能少——多漂洗会冲掉更多残留污渍,但会增加耗电量;少漂洗则会残留洗涤剂,导致洗净后布样的反射率偏低(洗涤剂残留会吸光),从而降低洗净率。检测人员会用“程序记录仪”全程记录程序运行步骤,确保符合要求。
耗电量测试的基础:能效等级与测量范围
耗电量是单位洗净容量的电能消耗,单位为“kW·h/kg”——即洗1kg衣物所需的电量(如0.07kW·h/kg表示洗7kg衣物需0.49kW·h电)。能效等级的划分以此为核心:1级能效(最节能)的耗电量要求为“≤0.07kW·h/kg(波轮)”或“≤0.15kW·h/kg(滚筒)”,2级则分别≤0.08、≤0.17kW·h/kg。
需注意,耗电量测量的是“整个程序的总耗电量”——包括洗涤、漂洗、脱水三个阶段,而非仅洗涤阶段。例如,滚筒洗衣机的脱水转速高(如1200转/分钟),脱水阶段的耗电量占比约15%;波轮洗衣机的漂洗次数多(如3次),漂洗阶段的耗电量占比约30%,这些都需纳入总能耗计算。
能效标识上的“耗电量”是额定容量下的测试值——即负载为100%额定容量时的单位耗电量,而非“空转”或“半载”值。例如,一台7kg容量的洗衣机,若半载(3.5kg)时耗电量是0.2kW·h,单位耗电量是0.057kW·h/kg,但这不能作为能效标识的依据——标准要求必须测试“满负载”,因为满负载是日常使用的“典型场景”。
耗电量的“单位容量”属性决定了它是“节能效率”的体现:一台10kg容量的洗衣机,若总耗电量是0.7kW·h,其单位耗电量是0.07kW·h/kg(符合1级能效);而一台7kg容量的洗衣机,若总耗电量是0.56kW·h,单位耗电量也是0.08kW·h/kg(符合2级能效)——不能仅看总耗电量,需结合容量判断。
耗电量测试的环境与设备要求
环境条件需符合“实验室标准”: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86kPa-106kPa。温度过高会导致电机散热不良,电流增加(P=UI,电压不变时电流增大,功率增加),从而使耗电量测量值偏高;温度过低则会使洗涤剂溶解变慢,洗涤时间延长(部分洗衣机有“低温补偿”功能),同样影响耗电量。
电压波动需控制在±1%以内:电网电压不稳定(如220V±5V)会影响电机的输入功率——电机的功率与电压平方成正比(P=U²/R),若电压升高5%,功率会增加10%,导致耗电量虚高。检测机构通常会用“稳压电源”确保输入电压稳定在220V±2V。
测量设备的精度是关键:电能表需符合0.5级精度要求(即测量误差≤0.5%),且需定期校准(每年至少1次)。例如,一台0.5级电能表测量0.5kW·h的电量,误差不超过0.0025kW·h,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禁止使用普通家用电能表——家用表的精度通常为1级或2级,误差较大,不符合标准要求。
测试前需“空转预处理”:被测洗衣机需先运行1个完整的“空程序”(无负载、无洗涤剂),目的是排出管路中的残留水、预热电机,避免因初始状态差异导致耗电量误差。例如,新洗衣机的管路可能有残留防锈油,空转能将其排出,避免影响后续负载运行的阻力。
不同负载下的耗电量测量逻辑
标准中的“负载”是干燥的标准棉布块(与洗净比测试的负载布一致),重量需精确到±5g(如7kg容量用7000g±5g负载)。负载布的“均匀性”需保证:每块布块的大小(如30cm×30cm)、重量(如500g/块)一致,避免因负载不均导致电机运转阻力差异——例如,若某块布块重550g,另一块重450g,会导致滚筒旋转时重心偏移,增加电机的功率消耗,使耗电量偏高。
半载测试(50%额定容量)是可选项目,但能效标识上的数值需以“满载”(100%额定容量)为准。半载测试的目的是评估洗衣机在“轻负载”下的节能性——例如,有的变频洗衣机在半载时会自动调整水流强度和电机转速,使单位耗电量与满载接近(如满载0.07kW·h/kg,半载0.075kW·h/kg),而普通定频机可能半载耗电量更高(如满载0.08kW·h/kg,半载0.09kW·h/kg)。
漂洗水的使用需“定量”:被测机的漂洗水位需与说明书一致(如“高水位漂洗”),且需用“流量计”测量实际用水量——用水量与耗电量直接相关:漂洗次数越多、用水量越大,水泵的功率消耗越高(水泵的功率与水量成正比)。例如,某洗衣机的漂洗用水量比标准多10L,会导致耗电量增加约0.01kW·h(水泵功率约100W,运行10分钟)。
脱水阶段的耗电量控制:脱水转速需按程序设定(如800转/分钟),不能随意调整——转速越高,电机的功率消耗越大(离心力与转速平方成正比),但脱水效果越好(残留水分越少)。标准要求脱水后的负载布含水量≤15%(用水分测定仪测量),若含水量过高,说明脱水不充分,需重新测试——脱水不充分会导致后续晾干时的能耗增加,但这不属于洗衣机本身的耗电量。
洗净比与耗电量的关联误区解析
误区一:“洗净比高=耗电量大”。实际上,二者无必然正相关——变频电机、精准水流控制技术能实现“高洗净比+低耗电量”。例如,某滚筒洗衣机采用“BLDC变频电机+三维立体水流”,洗净比达到1.08(超过1级能效要求),而单位耗电量仅0.14kW·h/kg(低于1级能效的0.15kW·h/kg)——电机效率高(≥90%)、水流针对性强(减少无效搅拌),是关键原因。
误区二:“耗电量低=性能好”。若一台洗衣机的耗电量低于1级能效要求,但洗净比未达标(如波轮洗衣机洗净比0.85,低于1级的0.9),则其能效标识是无效的——GB 12021.4要求“能效等级需同时满足洗净比与耗电量要求”,二者缺一不可。例如,某波轮洗衣机耗电量0.065kW·h/kg(优于1级),但洗净比0.88,仍属于2级能效(2级洗净比要求≥0.8)。
误区三:“标注重量=实际负载”。部分消费者认为“7kg容量”是“能洗7kg干衣”,但实际上,标准中的“额定容量”是“能洗7kg标准棉布”——若洗羽绒服、毛毯等蓬松衣物,实际负载需减少(如7kg容量洗5kg羽绒服),此时的耗电量会比标注重量低,但洗净比可能因负载类型变化而下降(羽绒服的面料会阻碍水流接触污渍)。
误区四:“程序越复杂=洗净比越高”。有的洗衣机有“强力洗”“超净洗”等程序,声称洗净比更高,但这些程序的耗电量通常也更高(如“强力洗”增加洗涤时间30分钟,耗电量增加约0.05kW·h)。能效标识上的洗净比是“常用程序”的测试值,而非“强力程序”——消费者需根据需求选择:日常洗衣用“标准程序”(平衡洗净比与耗电量),难洗污渍用“强力程序”(牺牲部分节能性换取更高去污力)。
检测过程中的常见误差源及控制
误差源1:污染布的反射率测量。若反射率仪的“校准片”未定期更换(校准片的反射率会随时间衰减),会导致测量值偏差。控制方法:每周用“标准白板”(反射率≥98%)校准反射率仪,确保测量精度。
误差源2:水位的准确性。若洗衣机的水位传感器故障(如压力式传感器堵塞),会导致实际水位与标称水位不符(如标称高水位是50L,实际是45L)。控制方法:检测前用“量筒”测量实际水位——将洗衣机注满水,排出后用量筒量取总水量,与标称值对比,误差需≤5%。
误差源3:洗涤剂的称量。若用普通天平(精度0.5g)称量洗涤剂,会导致用量误差(如10.5g洗涤剂称成11g)。控制方法:使用电子分析天平(精度0.1mg),称量时需关闭门窗(避免气流影响),并戴手套(避免手汗污染洗涤剂)。
误差源4:耗电量的“待机功耗”。部分洗衣机在待机状态下仍有功耗(如显示屏、控制板的耗电),但标准要求“耗电量仅计算程序运行期间的能耗”——待机功耗需单独测量,但不纳入能效标识的数值。控制方法:测试前需关闭洗衣机的“待机功能”(如拔下电源再插上),确保仅测量程序运行的能耗。
误差源5:负载布的干燥度。若负载布在存储过程中受潮(含水量≥10%),会增加洗衣机的“水负载”(即需要排出更多的水),导致耗电量增加。控制方法:负载布需存放在“干燥箱”中(湿度≤40%),使用前1小时取出,用水分测定仪测量含水量,达标后方可使用。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