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可靠性检测涵盖的高温存储试验内容
可靠性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高温存储试验是半导体器件可靠性检测的核心加速老化项目,通过模拟远超正常使用的恒温环境,加速器件内部材料劣化与界面失效,以此评估长期稳定性、筛选早期缺陷并验证工艺合理性。作为JEDEC、IEC等标准的基础试验,其内容涵盖条件设定、样品处理、过程监控及失效分析等环节,是半导体厂商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手段。
试验的基本定义与核心目的
高温存储试验(HTST)是一种非电应力的加速可靠性试验,本质是将半导体器件置于恒定高温环境(通常高于最高工作温度20℃-50℃),利用热激活原理加速原子扩散、材料老化等劣化过程。与电应力试验不同,它更聚焦封装与芯片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而非动态电性能变化。
其核心目的有三:一是预测长期寿命——通过加速数据推算实际使用年限(如125℃/1000小时对应25℃环境约10年寿命);二是筛选早期失效——工艺缺陷(如芯片划痕、封装空洞)会在高温下快速暴露,避免流入市场;三是验证工艺一致性——同一批次失效比例超标,可能意味着光刻、封装环节存在波动。
试验条件的关键参数设计
温度是核心参数,需结合器件规格与标准确定:消费级CMOS多为125℃,工业级150℃,汽车级可达175℃以上。温度偏差必须控制在±2℃内——过高会导致非预期热损坏(如封装融化),过低则无加速效果。
时间设定基于阿伦尼乌斯方程计算加速因子。例如125℃/1000小时对应10年寿命,150℃则对应20年。行业常规试验时间为1000小时(常规)或2000小时(高可靠),过长会增加成本,过短则无法反映真实老化。
环境条件需注意:相对湿度≤50%(避免湿气与高温共同导致封装分层),全程防静电(高温下ESD阈值降低,易击穿),且保证空气流通——样品堆叠会导致局部温度不均,影响试验均匀性。
样品的准备与预处理要点
样品需具代表性:从同一批次随机抽20个以上(或1%-5%比例),覆盖不同生产时段与封装位置(如托盘边缘与中心)。数量过少会降低统计置信度,过多则增加成本。
初始测试是基准:用参数分析仪测关键电参数(如MOS管阈值电压Vth、二极管正向压降Vf),记录外观(引脚氧化、封装划痕)。试验后参数变化超±5%即判定失效。
除湿是关键预处理:器件存储会吸湿气,直接高温会引发“爆米花效应”(湿气膨胀导致封装分层)。需85℃烘烤24小时除湿,引脚氧化则用无水乙醇清洁,保证测试接触良好。
试验过程的操作与监控细节
样品放置需均匀分散:SMD器件放防静电托盘,引脚朝上,间距≥2mm;DIP器件插专用夹具,避免弯曲。不可堆叠——否则下层样品温度低,无法达到加速效果。
温度监控要全面:箱内放3-5个热电偶(角落、中心、样品旁),每小时记录一次。若某区域偏差超±3℃,需调整样品位置或校准试验箱。例如中心125℃、角落120℃,需将角落样品移至中心。
中间测试及时止损:每200小时取5个样品测电参数,若阈值电压漂移超10%,暂停试验分析原因(可能温度过高或未除湿)。试验结束后自然冷却2小时(不可风扇吹),再做最终测试,避免热应力裂封。
失效模式与重点检测项目
常见失效模式集中在材料与界面:一是金属化层电迁移——铝/铜导线高温下原子扩散,导致开路(导线变细)或短路(形成小丘),多发生在功率器件栅极;二是封装老化——环氧树脂变黄脆化,湿气渗透引发芯片腐蚀;三是界面分层——芯片背胶高温失粘,热阻增加导致性能下降。
检测需针对性:电参数测阈值电压、漏电流(如MOS管漏电流从1μA增至10μA,说明绝缘层老化);外观用体视镜查封装裂纹、引脚腐蚀;内部用XRD看界面分层,SEM观金属化层变化——这些数据能直接定位失效根源。
试验中的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
试验箱需定期校准:每月用±0.5℃标准温度计校温度显示,偏差超±1℃需调温控。例如显示125℃实际130℃,会导致样品过早失效,结果无效。
样品标识要唯一:激光打标或贴纸编号,避免混淆。若编号丢失,无法对应初始数据,结果失去参考价值。
避开三大误区:一是温度过高——为加快进度设180℃,导致封装融化,失效非正常老化;二是忽略预处理——未除湿导致“爆米花效应”,误判为高温失效;三是记录不全——只记最终结果,未记中间温度与测试数据,无法追溯原因。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