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项目室内质控品的选择与使用标准
医学检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是保障检验结果可靠性的核心环节,而质控品的选择与规范使用则是质控体系的“基石”。不合适的质控品或错误使用方式,可能导致质控结果偏离真实情况,进而影响临床诊断与治疗决策。本文围绕医学检验项目室内质控品的选择原则、使用中的关键要点展开,结合实验室实际操作场景,梳理可落地的标准流程,为实验室优化质控管理提供参考。
质控品选择的核心原则
选择质控品时,首先需关注基质效应匹配性——质控品的基质应与患者样本的基质一致,以避免基质干扰。例如检测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时,若选用血浆基质的质控品,肝素抗凝剂可能抑制ALT活性,导致质控结果偏低,此时应优先选择血清基质的ALT质控品。其次是溯源性,质控品需能溯源至国际或国家参考物质(如ISO 17511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追溯。例如糖化血红蛋白(HbA1c)质控品应溯源至IFCC参考方法,这样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才能与全球临床数据对比。
均匀性与稳定性也是核心原则。均匀性要求同一批次质控品的批内差异小,通常批内变异系数(CV)应≤2%;若某批次血脂质控品的总胆固醇(TC)批内CV为3.5%,则可能因分装误差导致结果波动,需更换批次。稳定性则要求质控品在有效期内性能稳定,例如在-20℃保存时,6个月内的检测结果偏差不超过±5%。此外,质控品需适配实验室的检测系统,包括试剂、仪器、校准品的兼容性——若实验室使用某品牌的化学发光仪检测甲状腺激素,应优先选择该品牌配套的甲状腺激素质控品,避免因试剂-质控品不兼容导致的结果偏差。
基于检验项目特性的质控品匹配
不同检验项目的特性差异大,需针对性选择质控品。生化项目(如血糖、血脂)关注代谢物浓度或酶活性,质控品需含对应分析物,且基质为血清或血浆;例如检测血清中的葡萄糖,需选血清基质、含葡萄糖的质控品,避免全血基质中的红细胞干扰己糖激酶法检测。免疫项目(如乙肝五项、肿瘤标志物)需含目标抗原/抗体,且浓度覆盖临床临界值——例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质控品需包含低浓度(接近cutoff值)、中浓度、高浓度三个水平,低浓度用于验证检测系统的灵敏度,防止漏检弱阳性样本。
分子诊断项目(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质控品需含目标核酸序列,且浓度适合荧光定量PCR的线性范围。例如新冠核酸质控品应包含10²、10⁴、10⁶ copies/mL三个水平,其中10² copies/mL用于验证检测系统的下限,确保能检出低载量样本。血液学项目(如血常规)的质控品需为全血基质,且含正常、异常细胞形态,例如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质控品需含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各亚群,比例符合临床样本特征,避免因基质不同导致的细胞计数偏差。
质控品浓度水平的选择标准
质控品的浓度水平需覆盖临床样本的常见范围,通常选择2-3个水平:低浓度(接近参考区间下限或临床临界值)、中浓度(参考区间内的常规值)、高浓度(参考区间上限或病理高值)。例如血清肌酐(Cr)的参考区间为53-106μmol/L,质控品应选择60μmol/L(低)、80μmol/L(中)、120μmol/L(高)三个水平——低浓度用于验证检测系统对肾功能早期损伤的识别能力,高浓度用于验证对严重肾功能不全样本的检测准确性。
对于有临床决策阈值的项目,需额外增加对应浓度的质控品。例如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临床诊断阈值为0.04ng/mL,质控品应包含0.03ng/mL(低于阈值)、0.05ng/mL(高于阈值)两个水平,确保检测系统能准确区分“正常”与“异常”样本。若某项目仅选单一浓度水平(如仅用中浓度血糖质控品),则无法验证检测系统在低浓度(低血糖)或高浓度(糖尿病酮症)时的性能,可能漏检极端值样本。
质控品稳定性与效期的评估要点
实验室需独立评估质控品的稳定性,不能完全依赖厂家说明书。首先是短期稳定性:例如将质控品从-20℃解冻至室温后,在2-8℃保存7天,每天检测一次,若葡萄糖质控品的浓度偏差均≤±3%,则说明短期稳定性符合要求;若第5天偏差达到6%,则需缩短保存时间至4天。其次是长期稳定性:在质控品有效期内,每3个月检测一次,比较与初始值的差异,例如乙肝表面抗体(HBsAb)质控品的初始值为100mIU/mL,6个月后检测值为92mIU/mL,偏差-8%,若实验室允许偏差为±10%,则仍可使用;若偏差超过10%,需提前报废。
开瓶后的稳定性是常被忽视的要点。例如某品牌的C反应蛋白(CRP)质控品说明书标注开瓶后2-8℃可保存14天,但实验室验证时发现第10天的CRP浓度比初始值低12%,超出±5%的允许范围,此时需将开瓶后保存时间调整为7天,并在标准操作程序(SOP)中更新。此外,冻融稳定性也需评估——若质控品需反复冻融,需验证冻融3次后的结果偏差:例如肿瘤标志物CA125质控品冻融3次后,浓度偏差≤±4%,则可允许反复冻融;若偏差达到10%,则需分装为单次使用量,避免反复冻融。
质控品复溶与分装的操作规范
复溶是质控品使用的关键环节,需严格遵循说明书。首先是溶剂选择:例如生化项目的ALT质控品需用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复溶,若误用蒸馏水,会因pH改变导致ALT活性降低,质控结果偏低;免疫项目的ELISA质控品需用试剂盒配套的样本稀释液复溶,避免因离子强度差异影响抗原-抗体结合。其次是复溶体积:需用校准后的移液器准确加样,例如说明书要求加1.0mL溶剂,若加样量为0.9mL,会导致质控品浓度偏高11%,此时检测结果会误导对系统性能的判断。
复溶后的混匀需轻柔,避免剧烈震荡产生泡沫——例如酶类质控品(如AST)复溶时剧烈震荡会导致酶蛋白变性,活性降低;正确的方式是缓慢颠倒冻存管5-10次,待无沉淀后静置10分钟。分装需使用无菌、无酶的冻存管,分装量以单次使用为宜(如0.5mL/管),避免反复冻融。例如将甲状腺激素质控品分装为0.5mL/管,每次检测用1管,可防止因反复冻融导致的激素降解;若分装量过大(如2mL/管),则可能因多次取用导致质控品污染或降解。
质控品使用中的浓度一致性控制
使用过程中需保证质控品浓度的一致性。冻存的质控品融化时,需在室温下自然解冻(避免水浴加热,防止酶活性丧失),融化后充分混匀——例如冻融后的血清质控品若未混匀,会因蛋白沉淀导致浓度分层,此时检测结果会忽高忽低。每次取用质控品前,需检查是否有沉淀、浑浊或变色:若血脂质控品出现乳糜状沉淀,说明脂质析出,需重新混匀或丢弃;若乙肝表面抗原质控品变色(从浅黄色变为棕色),说明蛋白变性,需报废。
同一批次质控品的每次检测结果需在均值±2SD范围内。若某支质控品的检测结果超出该范围,需排查原因:是分装误差(如某管血糖质控品的加样量少了0.1mL)、复溶不当(如溶剂加错)还是储存问题(如未冷藏)。例如某实验室在检测肌酐质控品时,发现某支结果比均值高15%,经核查是分装时移液器未校准,导致该管浓度偏高,此时需校准移液器,并重新分装剩余质控品,同时记录偏差原因。
质控品储存条件的严格执行
储存条件直接影响质控品的性能,需严格遵守。冻存类质控品(如血清、血浆基质)需在-20℃以下保存,最好-70℃,避免温度波动——例如将质控品放在冰箱的门架上,会因开关门导致温度反复升降,加速质控品降解;正确的做法是放在冰箱内部靠后壁的位置,温度更稳定。冷藏类质控品(如某些免疫质控品)需在2-8℃保存,不能冷冻——例如将需要冷藏的CRP质控品冷冻,会导致蛋白变性,检测结果偏低。
室温保存的质控品(如某些分子诊断质控品)需在15-25℃、干燥、避光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或潮湿——例如将新冠核酸质控品放在窗边,会因紫外线照射导致核酸降解,浓度降低。此外,需记录储存环境的温度:实验室需在冰箱内放置温度记录仪,每天记录两次温度,若发现-20℃冰箱的温度升至-15℃超过2小时,需检查该冰箱内的质控品是否降解,例如检测其中的血糖质控品,若浓度偏差超过±5%,则需报废。
质控品批次更换的验证流程
更换新批次质控品时,需进行平行验证,确保与旧批次的一致性。首先,取旧批次和新批次的质控品各3支,在相同条件下检测3天(每天检测1次),计算两者的均值和SD。例如旧批次血糖质控品的均值为5.6mmol/L,SD为0.1mmol/L;新批次的均值为5.7mmol/L,SD为0.12mmol/L,若新批次的均值在旧批次的均值±2SD(5.6±0.2)范围内,且SD无显著差异(F检验P>0.05),则可更换。
若新批次与旧批次的差异显著,需排查原因:是新批次的溯源性改变(如从IFCC溯源改为厂内参考方法)、基质变化(如从血清改为血浆)还是浓度标定误差。例如新批次HbA1c质控品的均值比旧批次高0.5%(旧批次均值为5.8%,新批次为6.3%),经核查是新批次的标定值更高,此时需重新设定新批次的靶值和SD,而不是沿用旧批次的参数。验证完成后,需记录验证结果,包括检测日期、人员、仪器、结果偏差等,作为质控品更换的溯源依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