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实验室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估方法与应用实例
医学检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医学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是临床诊断与治疗决策的核心依据,而不确定度评估是量化结果可信性的关键工具。它通过系统分析检验过程中的误差来源(如样品处理、仪器校准、试剂波动等),计算结果的可信区间,帮助实验室明确“结果有多准”,也让临床医生理解结果的解读边界。本文结合医学检验的实际场景,详细阐述不确定度评估的方法逻辑,并通过血糖、血常规等常见项目的实例,展示评估的具体操作,为实验室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可落地的参考。
医学检验中不确定度的核心概念辨析
在医学检验领域,“不确定度”常被误解为“误差”或“不准确性”,但三者有本质区别:误差是测量结果与真值的差值(客观存在但无法完全消除),而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可能处于的范围”的概率量化(基于现有信息的主观判断);准确性是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定性描述),不确定度则是准确性的量化表达(定量数值)。例如,某血清葡萄糖结果为5.0mmol/L,不确定度U=0.2mmol/L(k=2),意味着“真实值有95%的概率落在4.8~5.2mmol/L之间”——这就是不确定度的核心价值:用数字说明结果的“可靠程度”。
根据ISO/IEC 17025和CLIA等标准,医学检验实验室需对常规项目开展不确定度评估,尤其涉及临床决策阈值的项目(如血糖、血脂、凝血功能)。不确定度的表达通常包括“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基于所有分量的组合)和“扩展不确定度”(U,uc乘以包含因子k,k=2对应95%置信水平,是实验室最常用的形式)。
需要强调的是,不确定度不是“结果的错误”,而是“结果的模糊性”——即使最精准的检验,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范围,评估的目的是让这个范围“可被理解”。
不确定度评估的通用步骤与逻辑
无论选择何种评估方法,不确定度评估的核心步骤可总结为5步:定义被测量、识别不确定度来源、量化各分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第一步“定义被测量”是基础——需明确检验项目的具体参数:如“血清中葡萄糖的浓度(以 mmol/L 计)”“全血中白细胞计数(以×10^9/L 计)”,同时注明测量系统(仪器、试剂、方法)和条件(如温度25℃、样品在2小时内检测)。模糊的被测量会导致后续评估失去针对性,比如“血糖测定”未明确是血清还是血浆,会遗漏样品类型的影响。
第二步“识别来源”需覆盖检验全流程:从样品采集(静脉血vs末梢血、采集管类型)、处理(离心速度、时间)、分析(仪器校准、试剂批次、人员操作)到报告(结果计算、单位转换)。常用工具包括“鱼骨图”(因果图)或“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例如血清肌酐测定的来源可画为:“人”(操作熟练度)、“机”(仪器稳定性)、“料”(试剂、校准品)、“法”(检测方法)、“环”(实验室温度)。
第三步“量化各分量”是关键——需将每个来源的影响转化为标准不确定度(u,单位与被测量一致或相对值)。例如,仪器重复性的影响可通过室内质控的CV(变异系数)计算:若某项目的室内质控CV=1.5%,则重复性的标准不确定度u=CV(相对值)或u=均值×CV(绝对值);校准品的不确定度可直接引用厂家证书中的数值(如“校准品浓度的标准不确定度为0.1mmol/L”)。
第四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需将所有独立分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平方和开根号(即“方和根”法):若有n个独立分量u1、u2…un,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u1²+u2²+…+un²)。需注意,若分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如试剂批次与仪器校准的互动),需加入协方差项,但医学检验中多数分量可视为独立,故通常忽略协方差。
第五步“计算扩展不确定度”是最终输出——将uc乘以包含因子k(通常取2,对应95%置信水平),得到U=uc×k。例如,uc=0.125mmol/L,k=2,则U=0.25mmol/L,意味着结果的95%置信区间为“测量值±0.25mmol/L”。
常用评估方法:Top-down与Bottom-up的选择策略
医学检验中最常用的两种评估方法是“Top-down(自上而下)”和“Bottom-up(自下而上)”,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数据来源”和“分析深度”。
Top-down法是“利用现有数据快速评估”的方法——直接使用实验室的室内质控(IQC)、室间质评(EQA)或方法学验证数据,无需拆解每个流程细节。它的优势是高效(适合常规项目,如血糖、血脂)、成本低(依赖已有质控体系),但缺点是无法识别隐藏的来源(如样品前处理的微小误差)。例如,某实验室用Top-down法评估血糖项目:收集6个月的室内质控CV(1.2%)和室间质评偏倚(0.8%),直接将这两个分量合成,得到不确定度。
Bottom-up法是“从流程源头逐一分析”的方法——需对每个来源(如样品采集、试剂配置、仪器操作)单独开展实验,量化其影响。它的优势是全面(适合新方法、复杂项目,如分子诊断的PCR检测)、精准(能识别微小误差),但缺点是耗时(需设计多个实验)、专业要求高(需理解每个流程的原理)。例如,某实验室用Bottom-up法评估PCR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需测试样品采集管的保存效果(不同保存时间的Ct值变化)、试剂的批间差异(3个批次的Ct值CV)、仪器的扩增效率(不同孔位的Ct值波动)等,再合成所有分量。
选择哪种方法需结合项目特点:常规且质控数据完善的项目(如生化、血常规)选Top-down;新方法、高风险项目(如肿瘤标志物、基因检测)选Bottom-up;若实验室想同时兼顾效率与全面性,可采用“混合法”——用Top-down快速评估常规分量,用Bottom-up补充关键来源(如样品处理)。
血糖测定的不确定度评估实例(Top-down法)
以某医院生化实验室的“血清葡萄糖测定”为例,展示Top-down法的具体操作:
1、定义被测量:血清中葡萄糖的浓度,单位mmol/L;测量系统:某品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X),配套试剂(批号20230501),检测方法:己糖激酶法;测量条件:实验室温度22~25℃,样品在采集后2小时内检测。
2、收集数据:① 室内质控(IQC):使用两个水平的质控品(水平1:均值5.0mmol/L,CV=1.2%;水平2:均值10.0mmol/L,CV=1.0%),数据覆盖最近6个月(共24个批次);② 室间质评(EQA):参加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的血糖项目,最近3次的偏倚分别为0.7%、0.8%、0.9%,平均偏倚0.8%(偏倚=(实验室结果-参考实验室结果)/参考实验室结果×100%)。
3、识别不确定度来源:根据Top-down法的逻辑,主要来源为“随机误差”(室内质控的CV,反映仪器重复性、试剂波动等随机因素)和“系统误差”(室间质评的偏倚,反映方法学的系统偏差)。
4、量化各分量:① 随机误差的标准不确定度u1:直接取室内质控的CV(相对值),水平1的u1=1.2%,水平2的u1=1.0%;② 系统误差的标准不确定度u2:取平均偏倚的1/2(即k=2,对应95%置信水平),u2=0.8%/2=0.4%(相对值)。
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用相对值计算(避免单位换算),uc=√(u1²+u2²)。水平1的uc=√(1.2%²+0.4%²)=√(1.44+0.16)=√1.6≈1.26%;水平2的uc=√(1.0%²+0.4%²)=√(1.0+0.16)=√1.16≈1.08%。
6、计算扩展不确定度:取k=2(95%置信水平),则扩展不确定度U=uc×2。水平1的U=1.26%×2≈2.52%,绝对值为5.0mmol/L×2.52%≈0.13mmol/L;水平2的U=1.08%×2≈2.16%,绝对值为10.0mmol/L×2.16%≈0.22mmol/L。
7、结果报告:血清葡萄糖浓度的测量结果扩展不确定度为U=0.2mmol/L(k=2,对应水平2的均值10.0mmol/L),或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2.2%(k=2)。临床解读时,若某患者的结果为5.1mmol/L,则其真实值有95%的概率落在4.97~5.23mmol/L之间。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不确定度评估实例(Bottom-up法)
以某实验室的“全血白细胞计数(WBC)”为例,展示Bottom-up法的操作:
1、定义被测量:全血中白细胞的数量,单位×10^9/L;测量系统:某品牌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型号Y),配套溶血剂、稀释液(批号20230601);检测方法:电阻抗法;测量条件:样品为EDTA-K2抗凝静脉血,采集后4小时内检测,实验室温度20~24℃。
2、识别不确定度来源:通过FMEA分析,确定5个关键来源:① 样品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的差异);② 仪器重复性(同一标本的多次测量波动);③ 校准品不确定度(厂家提供的校准品浓度误差);④ 溶血剂效果(溶血不充分导致的细胞计数偏差);⑤ 环境温度(温度波动对细胞体积的影响)。
3、量化各分量:① 样品采集:取10份健康人静脉血,分别用末梢血采集3次,测WBC计数,计算CV=3.0%,则样品采集的标准不确定度u1=3.0%(相对值);② 仪器重复性:取1份高值质控品,连续测量10次,结果的CV=1.5%,则u2=1.5%;③ 校准品不确定度:厂家证书注明“校准品WBC浓度的标准不确定度为0.1×10^9/L”,对应相对值u3=0.1/5.0×100%=2.0%(校准品均值为5.0×10^9/L);④ 溶血剂效果:取5份含大量红细胞的标本,用同一批次溶血剂处理,测WBC计数的CV=2.0%,则u4=2.0%;⑤ 环境温度:实验室温度波动范围为±2℃,通过实验验证,温度每变化1℃,WBC计数变化0.5%,则温度的标准不确定度u5=2×0.5%=1.0%(相对值)。
4、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u1²+u2²+u3²+u4²+u5²)=√(3.0%²+1.5%²+2.0%²+2.0%²+1.0%²)=√(9+2.25+4+4+1)=√20.25=4.5%(相对值)。
5、计算扩展不确定度:取k=2,U=4.5%×2=9.0%(相对值)。若某患者的WBC结果为7.0×10^9/L,则扩展不确定度U=7.0×9.0%=0.63×10^9/L,真实值的95%置信区间为6.37~7.63×10^9/L。
不确定度评估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对策
在实验室实际操作中,不确定度评估常陷入以下误区,需针对性解决:
误区1:数据不足导致评估结果不可靠。例如,新实验室没有6个月的室内质控数据,无法用Top-down法。解决对策:① 用厂家提供的方法学验证数据(如“该方法的CV=1.8%”);② 开展预实验:对目标项目连续测量20次,计算CV作为重复性的量化值;③ 引用同行实验室的公开数据(如文献中报道的“血糖项目的不确定度为2.5%”)。
误区2:遗漏关键分量。例如,分子诊断中的PCR项目,忽略了“核酸提取效率”的影响。解决对策:① 用FMEA全面梳理流程,对每个步骤打分(严重度、发生频率、可检测性),优先处理高风险步骤;② 开展“溯源性验证”:将结果与参考方法对比,若偏差较大,说明存在未识别的分量。
误区3:k值选择不当。例如,高风险项目(如肌钙蛋白I,用于心梗诊断)仍用k=2,导致置信水平不足。解决对策:① 常规项目用k=2(95%);② 高风险项目用k=3(99.7%);③ 若分量的概率分布不是正态分布(如样品处理的误差呈均匀分布),需调整k值(均匀分布的k=√3≈1.732)。
误区4:报告不规范。例如,仅报告扩展不确定度的数值,未注明k值或被测量定义。解决对策:严格遵循ISO 15189的要求,报告需包含:① 被测量的定义;② 扩展不确定度U;③ 包含因子k;④ 不确定度的来源说明(可选)。例如:“血清肌钙蛋白I浓度为0.1ng/mL,扩展不确定度U=0.02ng/mL(k=2),基于Top-down法评估(室内质控CV=2.0%,室间质评偏倚=1.0%)”。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