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中血常规项目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与质量控制要点
医学检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血常规是医学检验中最基础且高频的项目,通过分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衍生参数,为贫血、感染、出血性疾病等提供早期诊断线索,其结果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决策。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并落实质量控制,是规避误差、保障报告可靠性的核心。本文结合实验室实际操作与行业规范,系统阐述血常规的标准化步骤及关键质控要点,为检验人员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指南。
一、标本采集前的患者准备与信息确认
患者准备直接影响标本质量:血常规虽无需严格空腹,但合并检测生化项目时需禁食8-12小时;检测前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会使白细胞一过性升高20%-30%),避免饮酒或咖啡;需主动询问用药史——阿司匹林、肝素会抑制血小板聚集,糖皮质激素会升高白细胞,若无法停药需在申请单标注。
信息核对需双人确认:患者姓名、病历号、申请项目与标本标签一致;儿童、老年患者需家属辅助确认;特殊人群(如孕妇、放化疗患者)需备注临床状态,便于后续结果解读。
二、静脉血与末梢血的标准化采集
标本类型优先选择静脉血(成人肘正中静脉、儿童股静脉),仅婴幼儿、重度肥胖者用末梢血(手指尖或足跟部)。静脉血需用EDTA-K2抗凝管(1.5-2.2mg/ml血),采集量2-3ml(确保抗凝剂充分作用);末梢血用微量抗凝管,采集量50μl(避免过度挤压导致组织液稀释)。
采集操作细节:静脉血穿刺前用75%乙醇消毒(待干后穿刺,避免酒精混入溶血);注射器采血时控制负压(防止红细胞破裂),采后立即颠倒8-10次混匀(避免凝块)。末梢血需温暖采血部位(温水泡手1分钟),穿刺深度2-3mm,避免挤压——过度挤压会使血小板计数降低30%以上。
禁忌操作:严禁用过期抗凝管(抗凝剂失效导致凝固);严禁用力摇晃采血管(导致溶血,血红蛋白假升高);严禁采集输液侧肢体的血液(稀释标本,电解质结果异常)。
三、标本的运输与预处理规范
标本需在室温(18-25℃)下4小时内检测——EDTA抗凝血超过4小时,血小板会肿胀变形,计数误差可达15%;白细胞形态也会因代谢障碍发生改变。无法及时检测时,需冷藏(2-8℃)但不超过24小时(冷藏会影响中性粒细胞颗粒完整性)。
预处理要点:检测前再次混匀(轻轻颠倒3-5次),避免血小板沉积;肉眼检查标本外观——无溶血(血浆呈淡黄色)、无凝块(管底无絮状物)、无气泡(避免加样误差)。若发现溶血,需重新采集(溶血会使钾离子升高、红细胞压积降低);若有凝块,需离心后取上层血浆确认(凝块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假低)。
四、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操作规范
仪器准备:开机前检查电源、管路通畅性(避免堵孔);预热30分钟(使光学系统稳定);确认试剂余量(稀释液、溶血剂需≥100ml,避免检测中断)。更换试剂批号时,必须用校准品(溯源至ISO 15189)重新校准——不同批号稀释液的渗透压差异会影响细胞体积测量。
检测操作:用条形码扫描标本信息(避免手工输入错误);自动加样器需清洁加样针(用75%乙醇擦拭,防止交叉污染);加样量误差需≤1%(如20μl全血偏差不超过0.2μl)。仪器报警时需立即处理:“溶血”报警需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凝块”报警需涂片镜检,“异常细胞”报警需推片染色确认(如原始细胞、异型淋巴细胞)。
五、检验结果的分层审核逻辑
结果审核需遵循“三步法”:第一步,核对标本信息(标签与申请单一致);第二步,验证结果逻辑性——血红蛋白(Hb)与红细胞压积(HCT)的比例应符合Hb(g/L)=HCT(%)×3.3±0.5,若偏差超过10%需复查;第三步,异常结果验证——血小板计数<50×10^9/L或>300×10^9/L,需推片镜检(观察血小板形态、是否聚集);白细胞计数>15×10^9/L,需做分类计数(手工或仪器分类)。
临床关联审核:结合患者病情解读结果——缺铁性贫血患者应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MCV<80fl、MCH<27pg);细菌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应>70%;若结果与临床不符(如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正常),需联系医生确认标本是否有误。
六、标本质量的重点管控方向
标本质量是质控的“第一道防线”,需统计每月标本问题率:溶血标本主要源于针头过细(<0.7mm)、采血速度过快;凝固标本多因抗凝管过期或采集后未及时混匀;稀释标本集中在末梢血(过度挤压)。针对高发问题,需优化操作:如更换为0.8mm针头减少溶血,采集后30秒内混匀避免凝固,末梢血采集培训“轻擦轻挤”手法。
七、仪器与试剂的日常维护
仪器维护:每日检测后用清洗液冲洗管路(去除残留血液,防止堵孔);每周拆卸进样器、反应池,用5%次氯酸钠浸泡30分钟(杀灭细菌);每月校准光学系统(用标准比色液检查吸光度误差)。
试剂管理:试剂需与仪器配套(如迈瑞BC-6800需用原厂稀释液,第三方试剂会导致细胞计数偏差);稀释液、溶血剂需冷藏(2-8℃),避免冻结(冻结会破坏试剂渗透压);开封后试剂需在28天内使用,超过期限的试剂需做性能验证(如检测质控品,结果在允许范围内方可继续用)。
八、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的落地执行
室内质控:每日检测前用高、中、低浓度定值质控品(如红细胞计数3.5×10^12/L、5.0×10^12/L、6.5×10^12/L),绘制Levey-Jennings图。若出现“1-3s”失控(1个点超出±3s),需立即检查试剂是否过期、仪器是否校准;“2-2s”失控(2个连续点超出±2s),需更换质控品重新检测。
室间质评:每年参加2次国家临检中心的EQA(室间质评),结果需≥80分。不合格时需做根本原因分析:如结果偏低可能是试剂稀释倍数错误,结果偏高可能是仪器未校准。纠正后需用相同批号质评样本验证,确保问题解决。
九、人员培训与能力考核
检验人员需定期培训:每季度开展标准化操作演练(如静脉血采集、仪器校准),每年参加1次行业培训(如ISO 15189内审员培训);考核需结合理论与实操——理论考核覆盖抗凝剂选择、失控处理流程,实操考核重点是标本采集、仪器操作(评分≥90分为合格)。
新员工需带教3个月:由资深检验师指导,完成100例标本采集、50次仪器操作、20次质控分析后,方可独立上岗。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