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服务热线:

芯片失效分析检测报告中的各项数据应该如何正确解读

三方检测机构-蒋工 2023-09-29

失效分析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芯片失效分析检测报告是半导体可靠性工程的“核心诊断书”,记录了从失效现象到根本原因的推导链路。但报告中电性曲线、微观形貌、环境应力等数据繁杂,不少工程师因“孤立看数值”陷入误区——正确的解读逻辑应是“按模块拆关联、用细节找因果”:先通过基础信息锁定分析方向,再用电性、定位、材料数据层层拆解,最终靠验证数据闭环结论,让每一个数据都成为失效原因的“证据链”。

先理清基础信息:所有分析的“坐标系”

基础信息栏是报告的“锚点”,包含芯片型号、晶圆批次(Lot ID)、封装类型、失效样品数量及来源(客户端/内部测试)。这些信息直接决定分析方向——比如某款电源芯片5颗失效均来自Lot 1234,封装为SOP-8,说明失效大概率是该批次的工艺问题;若失效样品来自3个批次、2种封装,则更可能是应用端的电路设计或散热问题。

其中“晶圆批次”最关键:半导体工艺的“批次性”极强,同一Lot的晶圆在同一设备、同一参数下加工,若该Lot失效比例高(比如10%),基本是工艺偏移(如光刻胶厚度不均);不同Lot的低比例失效,则可能是设计或材料缺陷。比如我们曾遇到某MCU芯片Lot 4567失效15%,最终发现是该Lot的离子注入剂量超标,导致晶体管阈值电压漂移。

失效现象:别漏“时间、环境、症状”三细节

失效现象是“问题入口”,但很多工程师只看“结果”(如“芯片不工作”),忽略“过程细节”。比如某客户端返回的蓝牙芯片,最初描述是“无法连接”,补充“焊接温度260℃、静置1小时后失效”后,我们重点检查封装金线——最终发现是焊接热导致金线与焊盘键合点开裂;若没这个细节,可能误判为射频电路设计问题。

失效现象要抓“三要素”:时间(上电即失效/工作100小时后失效)、环境(高温/高湿/振动下失效)、症状(输出跳变/电流骤增/无响应)。比如某ADC芯片失效,症状是“采样值偏差20%”,时间是“-40℃低温下”,环境是“无负载”,结合这些细节,后续测试就会重点测“低温下的参考电压稳定性”,而非泛泛做常温测试。

电性测试:IV曲线的“差异”藏着异常

IV曲线(电流-电压曲线)是芯片的“电性指纹”,正常曲线应与datasheet或“基线数据”(同批次正常芯片的测试值)完全重合。比如某MOSFET的IV曲线显示,栅压3V时漏极电流比标准高50%,说明栅氧化层有缺陷——可能是栅氧变薄或有针孔,导致栅极到漏极漏电;若二极管反向漏电流大10倍,大概率是PN结钝化层开裂,杂质入侵导致反向漏电。

解读IV曲线的关键是“找偏离”:比如某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级IV曲线,正向电流比标准低20%,说明输入管载流子迁移率下降,可能是硅片表面有金属离子污染;曾有ADC芯片的IV曲线在0.5V以下出现“台阶”,最终发现是输入引脚氧化层裂缝,导致小电压下接触不良。

电性测试:阈值电压与漏电流的“健康信号”

阈值电压(Vth)是MOS管开启的临界值,漂移直接反映栅氧层状态。比如某CPU的Vth从1.2V降到0.8V,说明栅氧层积累了正电荷(如钠污染),增强了栅极电场,导致晶体管提前开启;若Vth升到1.5V,则可能是栅氧层有负电荷(电子陷阱),需要更高栅压才能开启。

漏电流是“隐性失效”的线索,过大通常有三个原因:一是介质层缺陷(如栅氧击穿,导致栅极与衬底短路);二是金属化层电迁移(相邻导线形成导电桥,导致短路);三是PN结热载流子注入(热电子撞击PN结,反向漏电流增加)。比如某存储器芯片漏电流是标准的10倍,最终发现是字线与位线间的氧化层有针孔,导致相邻线短路。

失效定位:工具数据对应“物理位置”

失效定位是“从电性到物理的桥梁”,常用工具包括EMMI(微光显微镜)、OBIRCH(激光诱导电阻变化)、SAT(扫描声学显微镜)。EMMI通过光子发射定位漏电——某芯片的EMMI图像显示栅极有亮斑,说明此处漏电;OBIRCH检测电阻变化,若某区域电阻骤升,可能是金属导线开路(如电迁移空洞);SAT检测封装分层——BGA焊球下方的“暗区”,说明焊球与基板分层,导致电性断开。

解读定位数据要“关联物理结构”:比如OBIRCH发现某铝导线电阻升高,SEM观察到该位置有2μm空洞,确认是电迁移开路;SAT检测到金线键合点下方分层,结合焊接温度,推断是焊接热导致键合失效。

材料分析:微观形貌里的“失效密码”

材料分析是“微观真相”,常用工具是SEM(扫描电镜)、TEM(透射电镜)、EDX(能谱分析)。SEM看表面形貌——某铝导线的SEM图像显示边缘有铝胡须,会导致相邻导线短路;TEM看晶格结构——硅片的位错或堆垛层错,会降低载流子迁移率,导致性能下降。

EDX是“污染排查”核心:某芯片栅极检测到钠元素(标准工艺不允许),说明工艺中钠污染,钠离子漂移到栅氧层会导致击穿;某焊盘处锡铅比例异常,说明焊料合金不符合要求,导致焊盘腐蚀。

环境应力:测试数据验证“触发条件”

环境应力测试模拟真实场景,常用温度循环(-40℃~125℃)、湿度测试(85%RH~85℃)、振动测试。温度循环失效多因“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塑料封装CTE(15ppm/℃)与硅片(2.6ppm/℃)差异大,温差导致封装开裂、导线断裂;湿度测试失效多是吸潮导致电化学迁移——水分溶解金属离子形成导电通路,导致短路。

解读应力数据看“相关性”:某芯片温度循环100次失效(标准500次),说明封装CTE匹配性差;某芯片湿度24小时失效(同批次其他芯片48小时),说明封装密封性不好,吸潮更快。曾有传感器芯片振动后失效,SAT发现金线断裂,最终确认是金线直径不符合设计(0.6mil代替0.8mil),抗振动能力不足。

机理验证:用实验“重现”失效

机理验证是“结论的保险”,通过实验重现失效,确认分析正确。比如某芯片分析为“电迁移开路”,验证时加大电流密度(从1e6 A/cm²到5e6 A/cm²),观察到10小时内出现空洞(正常需1000小时),验证了电迁移机理;某芯片分析为“吸潮短路”,将芯片放湿度箱24小时后上电,重现了短路现象,确认失效原因。

验证的核心是“可控性”:必须用相同条件重现失效,否则结论不可靠。比如某芯片分析为“栅氧击穿”,但初始验证未击穿,后来发现失效样品栅氧层薄10%,调整击穿电压后才重现失效——这说明之前忽略了“栅氧厚度差异”的关键变量。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