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在金属材料缺陷检测中的实施步骤
无损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金属材料是航空航天、核电、机械制造等高端装备的核心基础,其内部或表面的微小缺陷(如裂纹、夹杂、未熔合)可能在载荷作用下快速扩展,引发安全事故。超声无损检测技术(UT)凭借非破坏性、深穿透性与高分辨率的优势,成为金属缺陷检测的主流手段。而规范的实施步骤是UT发挥价值的关键——从前期准备到结果验证,每一步都需基于材料特性与设备原理,直接决定缺陷识别的准确性。
检测前的基础准备
检测前需先收集试件的核心信息:材质(如碳素钢声速约5900m/s、铝合金约6300m/s)、厚度(精确到0.1mm)、加工工艺(焊接/锻造/铸造)及服役环境(高温/高压)。这些数据是选择探头频率与声速参数的基础——若误用钢的声速检测铝合金,缺陷深度计算误差会达7%以上。
其次确认检测标准:如钢焊缝遵循GB/T 11345-2013《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检测方法》,核电设备遵循NB/T 20009.1-2010《核电厂钢结构超声波检测》。标准明确了检测范围(如焊缝需覆盖热影响区)、灵敏度要求(如Φ2mm横孔的反射幅值需达80%满屏),是实施的“技术大纲”。
最后处理试件表面:去除油污、氧化皮、油漆等附着物——表面锈层厚度>0.1mm时,超声能量反射损失会超过30%,导致漏检。通常用120-180目砂纸打磨,或用酒精/丙酮清洗,确保表面粗糙度Ra≤6.3μm,保证耦合效果。
检测设备的校准与调试
超声设备需校准后才能使用,核心是确保“线性”与“准确性”。仪器校准首先看“水平线性”:用CSK-IA试块的Φ2mm横孔(孔深10/20/30mm),测量各孔声程差,误差≤0.5%——若线性不良,缺陷位置偏差可能达数毫米。
然后校准“垂直线性”:输入50%、70%、100%满屏的标准信号,观察输出幅值与输入的线性关系,误差≤5%——垂直线性直接影响缺陷定量精度,误差过大会将小缺陷误判为大缺陷。
探头校准关注“前沿距离”与“折射角”:斜探头的前沿距离(入射点到探头前端的距离)用IIW试块校准,误差≤1mm;折射角(如K1探头的45°)用试块不同深度孔验证,误差≤1°。此外,厚度>20mm的板材用2.5MHz探头(穿透深),<6mm的薄板用5-10MHz探头(分辨率高)。
耦合剂的选择与应用
耦合剂的作用是排除探头与试件间的空气——空气声阻抗(0.0004×10^6 kg/(m²·s))远小于金属(钢45×10^6),若有空气,超声能量会完全反射。常用耦合剂包括机油(常温用,成本低)、甘油(润湿性好,适合不锈钢)、硅基耦合剂(高温用,不易蒸发)。
应用时需注意量:均匀涂抹0.1-0.3mm薄层——涂太多会增加探头阻力,导致扫查速度过快;涂太少会出现“干摩擦”,产生假信号。例如检测垂直焊缝时,用毛刷沿焊缝方向涂耦合剂,确保探头移动时始终有覆盖。
扫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
扫查的目标是“全覆盖”,需根据试件类型选择方式:焊缝用“锯齿形扫查”——斜探头沿焊缝移动,同时左右摆动10-15°,覆盖焊缝及热影响区;板材用“格子扫查”——直探头按网格移动,步距≤晶片宽度的50%,避免漏检;管材用“周向扫查”——探头沿圆周移动,轴向步距≤晶片宽度的50%。
扫查速度需≤150mm/s:速度过快会错过缺陷的瞬时信号。此外,直探头的近场区(如Φ20mm晶片的近场区约16mm)内声压波动大,无法准确检测,薄板需用双晶探头(近场区≤1mm)规避盲区。
超声信号的采集与分析
采集信号时记录三个参数:“幅值”(与缺陷大小成正比)、“位置”(声程/深度/水平距离,仪器自动计算)、“波形”(缺陷形状的反映)。例如裂纹信号波形“尖锐陡峭”,夹杂“宽钝平缓”,气孔“低矮分散”。
分析时要区分真假信号:耦合不良信号幅值低,移动探头消失;表面反射信号在近场区,幅值高但稳定;材质不均匀信号(如铸铁石墨)杂乱无章。焊缝中的裂纹信号通常在热影响区,幅值高,移动探头时信号连续变化,且有“端点衍射波”(裂纹两端的衍射信号,是裂纹的特征)。
缺陷的定性与定量
定性需结合信号与工艺:未焊透在焊缝根部,信号位置固定,幅值高,波形平直;未熔合在焊缝侧面,信号在热影响区与焊缝交界处,波形尖锐;夹杂信号随机,波形宽钝,与材质有关。
定量用“幅值法”与“长度法”:幅值法用对比试块(如Φ2mm横孔试块),将被测缺陷幅值与试块对比,计算当量(试块幅值80%,被测40%,则缺陷当量Φ3mm);长度法沿缺陷移动探头,记录幅值超过20%满屏的区间,即为缺陷长度——裂纹需用“端点法”,探头移至裂纹两端时信号降至阈值以下,两点距离为长度。
检测结果的验证与复探
验证是确保准确性的最后一步:射线检测(RT)验证体积型缺陷(气孔/夹杂),磁粉(MT)/渗透(PT)验证表面缺陷(裂纹)。例如超声发现焊缝可疑裂纹,用MT检测若出现磁痕,即可确认是表面裂纹。
复探针对可疑区域:调整参数(如提高频率)或更换探头(如双晶探头检测薄板),确保结果一致。例如某钢材检测中,第一次扫查发现“中等幅值信号”,复探用10MHz探头后,确认是“微小夹杂”而非裂纹。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