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在建筑节能检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红外热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红外热像检测作为建筑节能检测的非接触式技术手段,可通过捕捉物体红外辐射生成温度分布图像,快速定位围护结构热桥、保温层缺陷等问题,为建筑能耗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但该技术受环境、设备、操作等多因素影响,若忽视关键注意事项,易导致检测结果偏差,无法准确反映建筑实际节能状况。因此,明确红外热像检测在建筑节能应用中的操作要点与规避事项,是保障检测有效性的核心前提。
环境条件的前期评估与控制
红外热像检测的准确性高度依赖环境参数稳定性,需提前评估并控制关键变量。首先是室内外温差要求,根据《建筑红外热像检测技术规程》(GB/T 26882-2011),检测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时,室内外空气温差应≥10℃(冬季采暖期或夏季制冷期),若温差不足,热流密度低,热缺陷难以通过温度差异显现。其次是风速控制,检测时室外风速应≤5m/s,风速过大易加速建筑表面对流换热,导致热像图中温度分布不均,掩盖真实缺陷。
湿度也是重要因素,当环境相对湿度≥85%或表面有结露时,水汽会吸收红外辐射,同时结露表面的发射率与原材质差异大,会干扰温度测量结果,因此需选择湿度适宜的天气检测。此外,检测时间应避开太阳直接辐射时段:冬季宜在夜间20点至次日清晨6点,夏季宜在傍晚18点至夜间22点,此时建筑表面无太阳辐射加热,温度分布更接近稳态,能准确反映保温层的隔热性能。
设备的校准与参数设定
红外热像仪的性能直接决定检测结果精度,检测前需完成两项关键准备:一是设备校准,应按照计量检定规程(JJG 1018-2007)定期送计量机构校准,确保温度测量误差≤±2℃(或满足规程要求的更高精度);若检测前设备长期未用,需开机预热15-30分钟,待探测器稳定后再进行测量。二是分辨率选择,用于建筑节能检测的热像仪探测器分辨率不宜低于320×240像素,像素数越高,对小尺寸热桥(如墙体转角、管线穿楼板处)的识别能力越强,避免遗漏细微缺陷。
发射率设定是核心参数之一,不同建筑材料的红外发射率差异较大:混凝土墙面发射率约0.88-0.92,聚苯板保温层约0.93-0.96,玻璃门窗约0.82-0.88,金属构件(如阳台栏杆)约0.2-0.4。若发射率设定错误,会导致温度测量值偏差——比如将金属的发射率误设为0.9(实际为0.3),测量温度会比真实值高约15℃。因此,需根据材质类型查询《建筑红外热像检测技术规程》中的推荐值,或通过接触式温度计(如热电偶)实测对比,调整发射率至准确值。
此外,需设置背景温度补偿:检测外墙时,热像仪可能捕捉到天空(低温背景)或地面(高温背景)的反射辐射,需在设备中输入背景环境温度(如冬季天空温度约-10℃,夏季地面温度约35℃),避免反射辐射干扰被测表面的温度测量。
检测部位的精准选择
建筑节能缺陷多集中在围护结构的薄弱环节,检测部位需覆盖“关键区域+易损区域”:首先是外墙系统,包括墙面主体、阴阳角、窗台底部、空调孔洞周边、外保温层拼接缝等,这些部位易因施工不当导致保温层空鼓、开裂,形成热流通道;其次是屋顶,重点检测女儿墙与屋顶的交接处、屋顶通风口周边、保温层厚度变化区域,屋顶是建筑热量散失的重要部位(约占总能耗的15-20%),这些部位的缺陷会大幅增加采暖/制冷能耗。
门窗是围护结构的“热漏洞”(能耗占比约25-30%),需检测门窗框与墙体的密封处(易出现缝隙漏风)、玻璃与框的粘结处(易因密封胶老化导致热量渗透)、双层玻璃的中间隔层(若有结露或雾气,说明中空层密封失效);热桥部位是必查项,包括框架结构的柱子、梁、楼板与墙体的交接处,以及管线(水管、电线管)穿楼板/墙体的部位,这些部位因材质导热系数高(如钢筋混凝土导热系数约1.74W/(m·K),而保温材料仅0.03-0.04W/(m·K)),易形成局部高温(冬季)或低温(夏季)区域,需重点扫描。
需注意的是,检测部位应避免选择“干扰区域”:比如外墙表面有广告牌、绿植覆盖的区域,这些物体遮挡了被测表面,无法反映真实保温状况;又如靠近室内热源(如暖气片、空调出风口)的外墙部位,室内热量会通过墙体传导至表面,导致热像图中温度异常,需避开此类区域或在检测时关闭室内热源。
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把控
检测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热像图质量,需注意三点:一是检测距离,热像仪与被测表面的距离应控制在1-5m之间,距离过近(<1m)会导致视场角过小,无法拍摄完整的墙面或门窗区域;距离过远(>5m)会因像素点分散,降低小缺陷的识别能力。例如检测窗户框缝时,距离宜为1.5-2m,既能覆盖整个窗框,又能清晰显示缝隙处的温度差异。
二是检测角度,热像仪镜头应尽量垂直于被测表面(夹角≥60°),若角度偏差过大(如<30°),会因“斜射效应”导致表面温度测量值偏低——比如垂直检测时墙面温度为20℃,若角度为45°,测量值可能降至18℃,无法准确判断缺陷。因此,检测外墙时,应站在与墙面平行的位置,避免斜向拍摄;检测屋顶时,可使用升降车或梯子,保持镜头垂直于屋顶表面。
三是避免遮挡,检测过程中,人员、工具、窗帘等物体不得进入热像仪的视场,这些物体的温度与被测表面不同,会在热像图中形成“伪缺陷”。例如检测卧室外墙时,若窗帘未拉开,窗帘的温度(接近室内温度)会覆盖墙面,导致无法观察到墙体内的保温缺陷。
数据采集与同步记录
数据采集需遵循“多幅采集+同步记录”原则:一是热像图采集,每个检测部位应拍摄3-5幅热像图,选择温度分布最清晰、无干扰的图像作为有效数据;例如检测外墙转角时,需从不同角度拍摄,确保转角的两个墙面都能清晰显示温度差异。二是环境参数记录,检测时需同步测量并记录室内外空气温度(用热电偶温度计,精度±0.5℃)、相对湿度(用温湿度计)、室外风速(用便携式风速仪),这些参数是后续分析热缺陷的重要依据——比如当室内外温差为12℃时,热桥部位的温度差若≥3℃,可判定为严重缺陷;若温差仅8℃,同样的温度差可能属于正常范围。
三是部位标识,需在热像图上标注清晰的位置信息,如“XX项目2#楼北立面5层东侧窗户”“屋顶女儿墙西端交接处”,避免后续分析时混淆检测部位。四是原始数据保存,热像图应保存为设备原生格式(如FLIR的RAW格式、Testo的IRF格式),而非JPG等压缩格式,原生格式保留了温度的原始数据,方便后续调整参数(如发射率、背景温度)重新分析,而压缩格式会丢失温度细节。
热像图的分析与缺陷判定
热像图分析需结合“温度差异+材质特性”综合判断:首先是温度差异计算,选取缺陷区域(如热桥、保温层空鼓)的温度平均值,与周边正常区域的温度平均值对比,根据《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411-2019),热桥部位的温度差若≥2℃,可判定为“热工缺陷”;保温层空鼓或开裂导致的温度差若≥1.5℃,可判定为“保温层缺陷”。例如冬季检测外墙时,正常保温区域温度为10℃,热桥部位温度为13℃(温差3℃),可判定为严重热桥缺陷。
其次是缺陷类型识别,不同缺陷的热像图特征不同:热桥缺陷表现为“局部高温区”(冬季)或“局部低温区”(夏季),形状与结构构件一致(如柱子呈矩形、梁呈线性);保温层空鼓表现为“片状高温区”(冬季),因空鼓处保温层与墙体分离,空气层导热系数高,室内热量易传导至表面;门窗缝隙缺陷表现为“线性低温区”(冬季),因室外冷空气渗入,缝隙处温度低于周边框体。
需注意避免误判:比如冬季窗户玻璃上的冷凝水,在热像图中表现为“低温区”,但这是因室内湿度大导致的结露,而非保温缺陷,需结合环境湿度(相对湿度≥70%)和玻璃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判断;又如外墙表面的污渍,若污渍的发射率与墙体不同,会导致温度测量偏差,需用湿毛巾擦拭后重新检测。
干扰因素的排除与验证
检测中常遇到的干扰因素需及时排除:一是太阳辐射干扰,若检测时发现被测表面有太阳直射,需等待阴影时段(如1小时后)再检测,或用遮光布遮挡直射区域;例如夏季检测东立面外墙时,上午9点有太阳直射,墙面温度因辐射加热升至35℃,而阴影处温度为30℃,直射区域的热像图无法反映真实保温状况。二是内部热源干扰,靠近室内热源(如暖气片、烤箱、空调出风口)的外墙部位,需关闭热源并等待1-2小时,待墙体温度稳定后再检测;比如检测厨房外墙时,若刚使用过烤箱,厨房内温度升至30℃,墙体表面温度会因传导而升高,导致热像图中温度异常。
三是反射辐射干扰,若被测表面附近有高温物体(如空调外机、路灯),需调整检测位置或用遮挡物挡住反射源;例如检测外墙时,旁边的空调外机温度为40℃,其反射辐射会导致墙面局部温度升高,形成“伪热桥”。
对于疑似缺陷,需用其他方法验证:比如用热流计测量热桥部位的热流密度(精度±5%),若热流密度≥20W/㎡(冬季,室内外温差10℃),可验证热桥缺陷的严重性;用钻芯法检测保温层厚度,若热像图中显示某区域温度异常,钻芯后发现保温层厚度仅20mm(设计要求50mm),可确认是保温层厚度不足导致的缺陷。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