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

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依据国家标准开展的检验项目清单

三方检测机构-孟工 2022-03-08

食品质量检测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是保障食品安全与品质的核心技术机构,其检验项目需严格依据国家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GB系列)开展。这些标准覆盖食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安全与品质要求,检验项目清单不仅是检测机构的工作指南,更是企业把控产品质量、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参考。本文将系统梳理食品质检中心依据国标开展的主要检验项目,涵盖感官、理化、微生物、污染物、添加剂等多个维度,清晰呈现每个项目的检测目的、对应标准及实际意义。

感官检验:食品品质的直观判断依据

感官检验是食品检验中最基础、最直接的项目,通过检验人员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食品的色泽、气味、滋味、组织状态进行判断。例如,罐头食品需观察内容物是否均匀、有无变色;牛奶需闻有无酸味或异味;面包需触摸有无霉点或松散;饮料需品尝有无异常苦味或涩味。

不同食品的感官检验有具体的国标依据,如GB/T 10786-2021《罐头食品的检验方法》明确了罐头感官检验的步骤:先观察外包装是否完好,再打开罐体查看内容物的色泽、状态,最后闻气味、尝滋味。GB/T 20977-2007《糕点通则》则规定糕点的感官要求:色泽均匀、无焦糊、无异味,组织状态细腻、无杂质。

感官检验的意义在于快速识别食品的异常状态——比如面包表面的绿霉点提示发霉,饮料的浑浊沉淀提示变质,这些问题无需复杂仪器即可发现,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检验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标准化的判断标准,避免主观误差。

理化指标:食品内在品质的量化分析

理化指标是通过仪器分析对食品内在成分进行量化测定,反映食品的品质、保质期及加工工艺合理性。常见项目包括水分、灰分、酸价、过氧化值、pH值等。

水分测定依据GB 5009.3-2016《食品中水分的测定》,采用直接干燥法或减压干燥法。例如,饼干的水分含量需控制在5%以下,过高会导致饼干变软、保质期缩短;而果酱的水分含量需符合GB/T 22474-2008《果酱》的要求,否则易滋生微生物。灰分测定依据GB 5009.4-2016《食品中灰分的测定》,通过灼烧食品至恒重,反映食品中的矿物质含量——小麦粉的灰分含量越高,说明加工精度越低,膳食纤维含量越高。

酸价和过氧化值是油脂类食品的关键指标,依据GB 5009.227-2016《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和GB 5009.229-2016《食品中酸价的测定》。酸价反映油脂的酸败程度,比如花生油的酸价超过3mg KOH/g则说明酸败,产生难闻的“哈喇味”;过氧化值反映油脂的氧化程度,超过0.25g/100g则不宜食用。

理化指标的量化数据能客观反映食品的品质,比如pH值测定(GB 5009.237-2016)可判断饮料的酸甜度是否符合标准,或腌制食品的发酵程度是否适宜。

微生物指标:食品安全的核心防线

微生物指标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项目,主要检测食品中的指示微生物(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

菌落总数依据GB 4789.2-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反映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例如,熟肉制品的菌落总数超过10^5 CFU/g,说明加工过程中容器、人员或环境的卫生控制不到位;瓶装饮用水的菌落总数需≤100 CFU/mL(GB 19298-2014),否则可能引起腹泻。

大肠菌群依据GB 4789.3-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是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如果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说明可能被粪便中的微生物污染,存在致病菌的风险。例如,生鲜蔬菜的大肠菌群超标,可能是因为灌溉水被粪便污染。

致病菌是必须“不得检出”的指标,依据对应的国标检验方法:沙门氏菌用GB 4789.4-2016,金黄色葡萄球菌用GB 4789.10-2016,志贺氏菌用GB 4789.5-2012。这些致病菌会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比如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肉会导致呕吐、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会引起急性肠胃炎。

微生物检验需在无菌实验室进行,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重金属与污染物:隐藏的健康风险排查

重金属与污染物是食品中的“隐形杀手”,主要包括铅、镉、汞、砷、苯并芘、亚硝酸盐等,这些物质会在人体内蓄积,长期摄入会损害肝、肾、神经系统等。

铅的测定依据GB 5009.12-2017《食品中铅的测定》,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铅的来源包括食品包装材料(如马口铁罐头的焊锡)、加工设备(如镀铅的管道)、土壤(如工业污染的农田)。例如,儿童经常食用的罐头食品若铅超标,会影响智力发育。

镉的测定依据GB 5009.15-2014《食品中镉的测定》,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镉主要来自土壤中的重金属积累,比如长期施用含镉化肥的农田,种出的大米会镉超标(“镉大米”)。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大米中的镉含量不得超过0.2mg/kg。

苯并芘是多环芳烃类污染物,主要来自食品的烟熏、烧烤过程,比如烤羊肉串、熏鱼中的苯并芘含量较高。测定依据GB 5009.27-2016《食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限量标准为≤5μg/kg(GB 2762-2017)。

亚硝酸盐主要存在于腌制食品中,比如腌肉、咸菜,过量摄入会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甚至致癌。测定依据GB 5009.33-2016《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限量标准为腌肉中≤30mg/kg(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合规性的精准验证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而加入的物质,但需严格遵循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包括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

防腐剂是最常用的添加剂之一,比如山梨酸钾(用于饮料、糕点)、苯甲酸(用于酱油、醋)。测定依据GB 5009.28-2016《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GB 2760-2014规定,山梨酸钾在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5g/kg,超过则属于违规添加。

甜味剂如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阿斯巴甜,用于替代蔗糖以降低热量。甜蜜素的测定依据GB 5009.97-2016《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限量标准为饮料中≤0.65g/kg。阿斯巴甜的测定依据GB 5009.263-2016《食品中阿斯巴甜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着色剂如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用于改善食品的色泽。测定依据GB 5009.141-2016《食品中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GB 2760-2014规定,柠檬黄在果汁饮料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1g/kg,超量会对儿童的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

食品添加剂的检验重点是“合规性”——不仅要检测是否含有某类添加剂,还要验证其含量是否在国标允许的范围内。

营养成分:标签真实性的权威核对

营养成分检验主要验证食品标签上的营养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依据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和GB 5009系列理化检验标准。

蛋白质的测定依据GB 5009.5-2016《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例如,牛奶标签上声称“蛋白质≥3.2g/100mL”,检测中心需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定实际含量,若低于3.2g则不符合要求。

脂肪的测定依据GB 5009.6-2016《食品中脂肪的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或酸水解法。比如,食用油标签上声称“纯花生油”,需检测脂肪的组成(如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的比例),以验证是否掺杂其他油脂。

碳水化合物通常采用“减法”计算:总质量减去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的质量(GB 28050-2011)。例如,某饼干的总质量为100g,其中蛋白质10g、脂肪20g、水分5g、灰分3g,则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00-10-20-5-3=62g。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测定需依据具体的国标:维生素C用GB 5009.86-2016《食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2,6-二氯靛酚滴定法),钙用GB 5009.92-2016《食品中钙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铁用GB 5009.90-2016《食品中铁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营养成分检验的意义在于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比如消费者购买“高蛋白”食品时,可通过检测结果确认是否符合GB 28050-2011中“高蛋白”的定义(每100g食品中蛋白质含量≥12g,或每100mL≥6g)。

真菌毒素:粮食与油脂的重点监控

真菌毒素是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主要污染粮食、油脂、坚果等食品,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

黄曲霉毒素B1是最受关注的真菌毒素之一,主要污染花生、玉米、花生油等。测定依据GB 5009.22-2016《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GB 2761-2017《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规定,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不得超过20μg/kg,花生油不得超过10μg/kg。

赭曲霉毒素A主要污染谷物(小麦、玉米)、咖啡、葡萄酒等,会损害肾脏和肝脏。测定依据GB 5009.96-2016《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限量标准为小麦中≤5μg/kg(GB 2761-2017)。

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主要污染小麦、玉米等粮食,会引起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测定依据GB 5009.111-2016《食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限量标准为小麦中≤1000μg/kg(GB 2761-2017)。

真菌毒素的检验需采用高灵敏度的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为即使是微量的真菌毒素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农兽药残留:食用农产品的前置把关

农兽药残留是食用农产品(蔬菜、水果、畜禽肉、水产品)的主要安全风险之一,指农药、兽药在使用后残留于食品中的微量物质。

农药残留的测定依据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GB 23200系列检验方法。例如,有机磷农药(敌敌畏、乐果)的测定用GB 23200.8-2016《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拟除虫菊酯农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的测定用GB 23200.113-2018《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B 2763-2021规定,青菜中的敌敌畏残留量不得超过0.1mg/kg,苹果中的氰戊菊酯不得超过0.2mg/kg。

兽药残留的测定依据GB 31650-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和GB 21318系列检验方法。例如,“瘦肉精”(克伦特罗、沙丁胺醇)的测定用GB 21318-2007《动物源食品中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 31650-2019规定不得检出;抗生素(土霉素、四环素)的测定用GB 21317-2007《动物源性食品中四环素类兽药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限量标准为猪肉中土霉素≤0.1mg/kg。

农兽药残留检验是食用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前置门槛”,只有符合GB 2763-2021和GB 31650-2019要求的农产品,才能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热门服务

关于微析院所

ABOUT US WEIXI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微析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拥有数家国内检测、检验(监理)、认证、研发中心,1家欧洲(荷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及19家国内分支机构。微析研究所拥有35000+平方米检测实验室,超过2000人的技术服务团队。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光谱、能谱、质谱、色谱、核磁、元素、离子等测试服务)、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致力于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微析研究所是先进材料科学、环境环保、生物医药研发及CMC药学研究、一般消费品质量服务、化妆品研究服务、工业品服务和工程质量保证服务的全球检验检测认证 (TIC)服务提供者。微析研究所提供超过25万种分析方法的组合,为客户实现产品或组织的安全性、合规性、适用性以及持续性的综合检测评价服务。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十多年的专业技术积累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服务众多客户解决技术难题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技术报告

每年出具十余万+份报告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

微析·国内大型研究型检测中心
首页 领域 范围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