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拉拔试验检测的技术规范及执行要点说明
拉拔试验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地图服务索引: 服务领域地图 检测项目地图 分析服务地图 体系认证地图 质检服务地图 服务案例地图 新闻资讯地图 地区服务地图 聚合服务地图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锚杆拉拔试验是验证岩土锚杆锚固性能、确保支护结构安全的核心检测手段,其结果直接关系到边坡、基坑等工程的稳定性。为保证试验科学性与准确性,需严格遵循国家及行业技术规范,并把握执行中“设备校准、锚杆选取、加载控制、数据判定”等关键环节。本文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 50086等核心标准,详细解读锚杆拉拔试验的技术规范及执行要点。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规范
锚杆拉拔试验的准确性始于充分的前期准备,其中设备校准是首要环节。根据GB 50086要求,千斤顶额定吨位需不小于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例如设计锚固力150kN时,千斤顶至少选180kN,避免因容量不足中断试验;压力表精度等级不低于1.5级,且需与千斤顶配套校准,校准报告需在1年有效期内,确保油压与实际荷载对应准确。
人员资质同样关键:检测人员需持有岩土工程检测职业资格证,熟悉应急处理(如反力架倾斜时快速停机疏散)。此外需提前收集三类资料:设计文件(明确锚杆类型、设计锚固力、参数)、施工记录(核对锚杆长度、注浆量、水灰比)、养护记录(确保浆体强度达设计70%以上或养护满7天),未满足强度要求的锚杆不得试验,否则会因浆体未固化导致锚固力偏低。
场地准备需贴合规范:试验区域清理平整,反力装置基础坚实——混凝土反力板厚度≥200mm、强度≥C25,与地面粘结牢固;边坡工程试验点周围设防护栏,避免岩土体掉落伤人。
试验锚杆的选取原则
试验锚杆需遵循“随机、典型、未受力”原则。根据GB 50330,数量按锚杆总数1%选取且不少于3根——例如200根锚杆需选3根(因1%为2根不足3根);若工程有不同地质区段(填土区、强风化岩区),需在每个区段分别选样,覆盖所有工况。
“典型性”要求优先选施工异常锚杆:如注浆量少20%、长度偏差±50mm以上,或地质复杂段(断层破碎带)的锚杆——这些锚杆更易出现性能问题,结果能反映真实风险。严禁选已受力锚杆(如张拉过的预应力锚杆),其内部应力变化会导致结果失准。
若某根锚杆不合格,需加倍选样(原3根不合格则再选6根);加倍试验仍有不合格,判定该批锚杆整体不合格,需补打锚杆或加强支护。
试验加载系统的技术要求
加载系统同轴度是核心要求:千斤顶中心线与锚杆轴线偏差≤2°,否则会产生偏心荷载,导致锚固力测量值偏误。可通过设置导向套或调整反力架位置保证同轴度。
锚具需与锚杆类型匹配:钢筋锚杆用圆锚具,钢绞线锚杆用夹片锚具,锚具承载力需>最大试验荷载1.1倍——若锚具承载力不足,会出现滑动导致试验失败。锚具与千斤顶连接需牢固,避免脱落。
反力装置稳定性是安全保障:反力架用型钢焊接,刚度需满足变形量≤1mm;用地锚作反力时,地锚锚固力>最大试验荷载1.5倍,且与试验锚杆距离≥2倍锚杆长度,防止影响位移观测。
试验加载流程的执行要点
加载分级按GB 50086要求:以预计最大试验荷载的10%分级,如预计200kN则每级加20kN;加载速率控制在0.5~1kN/s,匀速加载避免设备损坏;每级加载后持荷1分钟,待位移稳定再进行下一级。
全长粘结型锚杆加载至设计锚固力后,需持荷5分钟观察位移——若位移增量≤0.1mm/分钟,说明锚固力满足要求;预应力锚杆试验前需先卸载至0,再重新加载,消除残余应力影响。
卸载需按加载反向顺序,速率与加载一致;卸载至0后持荷10分钟,记录残余变形——若残余变形>锚杆长度0.5%,需检查锚杆塑性变形或浆体粘结破坏情况。
试验过程中的观测与记录规范
观测需覆盖“锚杆-浆体-岩土体”全系统:锚杆位移用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精度0.01mm)测量,传感器固定在独立基准架上(不得接触反力架、千斤顶),每级加载后记录3次位移取平均值;观察锚杆是否断裂、弯曲或锚具滑动(如钢筋颈缩、钢绞线散丝);留意孔口岩土体是否裂缝、剥落,出现异常立即停机。
记录需“实时、准确、详细”:当场记录每级加载时间、油压值、位移值,不得补记;异常情况(如荷载突降、位移突增)需注明发生时间、等级及处理措施——例如油压从10MPa降到5MPa,需检查千斤顶漏油,确认后更换设备重测。
试验终止条件的判定标准
试验终止需符合“四要素”:一是达到设计锚固力且位移稳定(持荷5分钟位移增量≤0.1mm/分钟);二是锚杆破坏(钢筋拉断、钢绞线断裂或锚具滑动);三是位移超允许值(达锚杆长度2%或设计限值);四是反力装置不稳定(反力架变形>2mm、地锚松动)。
不同锚杆终止条件有差异:全长粘结型侧重位移稳定,预应力锚杆侧重荷载达设计值;若同时出现多个条件,以最不利为准(如既达设计力又超位移限值,判定不合格)。
试验数据的计算与修正要求
锚固力计算用公式P=K×P表(P为实际锚固力,K为千斤顶校验系数,P表为压力表读数)——例如K=1.02、P表=10MPa、活塞面积0.01m²,则P=1.02×10×10^6×0.01=102kN;需使用配套压力表的校准系数,不得混用。
位移修正需消除基准点误差:若基准架位移0.05mm,观测位移1.2mm则真实位移为1.15mm;用多个传感器时取平均值,减少单点误差。
异常数据处理:若某级位移超前一级1.5倍,先检查设备(千斤顶漏油、传感器移位);设备无问题则说明锚杆破坏,记录该级荷载为极限锚固力并终止试验;设备问题需调整后重测,原数据无效。
试验结果的判定依据
结果判定结合“平均值+单根值”:GB 50330要求极限锚固力平均值≥设计1.1倍,单根≥0.9倍——例如设计100kN,3根试验值115、112、108kN,平均值111.7kN≥110kN,单根均≥90kN,判定合格。
若单根<0.9倍设计值,需加倍选样;加倍后所有单根≥0.9倍且平均值≥1.1倍,判定合格;仍不合格则整体不合格,需补救(补打锚杆、加长锚杆、提高注浆强度)。
需注意规范差异:GB 50086要求平均值≥1.2倍设计值、单根≥1.0倍,试验前需明确工程适用规范,避免判定偏差。
热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