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认证资质现场评审时内部质量控制的核查
[ CMA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MA认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是保障检验检测数据准确性、可靠性的核心制度,内部质量控制(以下简称“内控”)作为机构质量体系的关键支撑,是现场评审中验证机构持续能力的重点核查环节。评审专家通过梳理内控的策划、执行、记录与改进全流程,确认机构是否具备稳定输出可靠结果的能力。
内控计划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核查
现场评审首先聚焦内控计划的完整性——是否覆盖机构所有检测项目(包括新开展、高风险及人员/设备变动频繁的项目),是否明确各项目的质控频次、方法(平行样、加标回收、质控样等)与判定标准。例如,食品检测机构新增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项目,若计划中未针对其高风险特性增加质控频次(如每批样品10%平行样),评审会认为计划缺乏针对性。
计划与风险评估的匹配度是另一重点。若某项目因人员变动大被列为高风险,计划中是否将质控频次从每月1次提至每两周1次?评审专家会对比机构的《风险清单》与《年度内控计划》,验证两者的对应关系。
此外,计划需明确判定依据——如平行样相对偏差≤5%、加标回收率80%-120%(依项目调整)。若仅写“实施平行样”却无判定标准,评审会判定计划不具备可操作性。
质控方法的适用性与执行规范性核查
评审会根据检测项目特点核查方法选择的合理性:痕量元素(如水中汞)适合用有证质控样(CRM)监控,避免基体干扰;基体复杂的土壤重金属检测则需加标回收反映实际样品准确性。若机构对痕量汞检测采用加标回收而非质控样,评审会质疑方法适用性。
执行规范性需紧扣SOP:平行样需同一人员、同一设备、同一时间制备,称量误差≤0.1%;加标回收的加标量需为样品含量的0.5-2倍(如样品铅含量1mg/kg,加标量0.5-2mg/kg)。若某人员加标量为样品的5倍,超出标准范围,评审会判定执行不规范。
新质控方法(如移动平均法)需验证有效性——用已知结果的样品测试,确认能准确识别异常。若机构未做验证就推广新方法,评审会认为内控可靠性存疑。
质控数据的记录与可追溯性核查
完整记录是内控可追溯的核心,需包含“5W1H”:Who(实施人)、What(项目/方法)、When(时间)、Where(设备)、Why(判定依据)、How(步骤)。若某机构平行样记录仅写“结果合格”,未记称量人员与天平型号,评审会认为记录不完整。
电子化记录需核查权限与日志:LIMS系统是否限制数据修改权限,是否保留操作日志(如修改时间、人员及原因)。若系统无日志功能,无法追溯数据变更,评审会判定存在篡改风险。
记录一致性也需验证:内控记录的样品编号、仪器参数需与原始检测记录一致,质控样批号需与采购记录对应。若批号前后矛盾,评审会质疑记录真实性。
异常结果的识别与纠正措施有效性核查
异常结果的处理流程是内控的“试金石”。若质控样结果超出判定标准(如黄曲霉毒素B1质控样结果5.5μg/kg,标准4.0-5.0μg/kg),机构是否24小时内启动调查?
调查需覆盖“人、机、料、法、环”:是人员加样错误、仪器柱效下降、试剂污染还是环境湿度超标?若仅归因“人员失误”却未验证,评审会认为调查不充分。
纠正措施需验证有效性:若因试剂污染导致异常,更换试剂后需重新测试质控样,结果回到合格范围且连续3批稳定,评审才认可改进有效。若仅换试剂未复测,评审会判定改进不到位。
人员能力与内控执行的匹配性核查
人员资质是基础:实施内控的人员需持有“内部质量控制”培训证书,通过操作考核(如平行样测试得分≥90分)。若新员工未培训就独立实施内控,评审会认为存在风险。
现场观察操作规范性:如做平行样时,人员是否严格按SOP称量(误差≤0.001g)、使用移液器(垂直吸液、缓慢释放)。若操作时移液器倾斜导致加样误差超5%,评审会判定人员能力不足。
年度能力评估需落地:机构需通过盲样测试、操作考核评估人员内控能力,对不合格者进行再培训或调岗。若某人员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却未处理,评审会认为人员管理有漏洞。
质控品的管理规范性核查
质控品需溯源:采购自有资质供应商(如ISO17034认证),保留CRM证书与采购记录。若使用无CRM证书的质控样,评审会认为质控品不可靠,内控结果无效。
存储条件需合规:低温质控样(如血清激素)需全程冷链运输,存储冰箱温度每日记录(2-8℃)。若运输温度曾达15℃且未验证有效性,评审会判定质控品失效。
使用前需检查状态:液体质控样是否有沉淀、浑浊,固体样是否吸潮结块。若使用有沉淀的质控样却未处理,评审会认为内控结果不准确。
设备状态与内控实施的协同性核查
设备需在校准有效期内:天平、气相色谱仪等用于内控的设备,校准证书需在有效期内,分度值符合检测要求(如称量1g样品需用0.1mg分度值天平)。若天平未校准就用于质控样称量,评审会判定设备不符合要求。
维护记录需完整:液相色谱仪泵密封垫需每6个月更换,进样针每批样品后清洗,柱压需定期记录(≤200bar)。若柱压达250bar却未维护,评审会认为设备状态不佳,影响内控结果。
设备状态需与内控匹配:如光谱仪做质控样时,基线漂移超SOP要求(≤0.002AU),机构未调整设备就继续测试,评审会判定设备与内控不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