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期间核查计划制定符合CNAS认证资质要求
[ CNAS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设备期间核查是实验室维持CNAS认证资质的核心环节之一,其计划的合规制定直接关系到设备量值稳定与检测结果可靠性。符合CNAS要求的核查计划需以标准规范为依据,结合设备特性与使用场景,确保核查活动可操作、可追溯,是实验室通过CNAS评审的关键支撑。
明确期间核查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根据CNAS相关规范,期间核查需聚焦“对检测结果有显著影响”的设备。这类设备通常具备三种特征:
一、核心检测设备,如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其性能直接决定数据准确性。
二、使用频率高的设备,如每天称量样品的电子天平,频繁操作易引发性能漂移。
三、稳定性差的设备,如pH计、电导率仪,受环境或部件损耗影响大。实验室需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对象——先梳理设备清单,结合检测项目关键程度、制造商维护要求及历史数据,筛选出需核查的设备。例如,用于食品农残检测的气相色谱仪需纳入,而辅助存储的冰箱则无需核查。
锚定期间核查计划的核心要素
合规的核查计划需包含7个核心要素:核查对象(明确设备名称、编号)、核查依据(引用现行标准或验证后的作业指导书)、核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核查频率(时间间隔)、核查人员(指定具备能力的人员)、判定准则(量化指标)、异常处置(问题处理方向)。要素需形成闭环,如判定准则为“天平称量偏差≤±0.1mg”,则方法需明确“用100g标准砝码重复称量3次”。若缺失判定准则,核查人员无法判断结果;未指定人员,易出现操作混乱,影响一致性。
科学选择期间核查的方法
CNAS要求方法“有效且适合”,常见方法分四类:
一、标准物质法,用有证标准物质测试(如汞标准溶液核查原子荧光光度计),准确性高,适合化学分析设备。
二、比对法,与参考设备(校准合格的同类设备)比对结果(如两台液相色谱仪测同一样品),适合无标准物质的设备。
三、自带校准功能法,利用设备自校程序(如天平内部校准),操作简便但需验证有效性。
四、留样再测法,用留存的已知结果样品复测(如玉米样品核查近红外光谱仪),适合样品类型固定的实验室。方法需结合设备特性选择,如pH计用标准缓冲溶液法,振动试验机用比对法。
合理确定期间核查的频率
CNAS未规定统一频率,需根据设备稳定性、使用频率、维护情况调整。稳定性好的设备(如连续6个月校准偏差小)可降低频率(从每月1次到每季度1次);使用频繁的设备(如每天用的离心机)需提高频率(每月1次);维护到位的设备(如定期清洁的色谱仪)可减少频率,反之则增加。频率需动态调整——若某设备全年核查无异常,次年可降低频率;若出现2次以上偏差,需提高频率。例如,台式离心机每天使用,每月核查1次;便携式检测仪每月用2次,每季度核查1次。
明确期间核查的人员职责与能力
CNAS要求核查人员具备三方面能力:熟悉设备操作、理解方法原理、解读结果。人员需具备计量或检测背景,优先选择持有“计量检定员证”或“检测上岗证”的人员;新员工需经设备操作、方法培训并通过考核(如实操+理论考试)。职责需分工:核查人员负责执行计划、记录数据;管理人员审批计划、监督过程;设备管理员维护清单、更新频率。例如,新员工小王需跟随资深检测员学习3个月,完成10次天平核查实操,通过“偏差判断”考试后,方可独立操作。
规范期间核查的记录与追溯
CNAS要求记录“完整、真实、可追溯”,需包含设备信息(名称、编号)、核查信息(日期、人员、方法)、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原始数据(如天平3次称量结果)、结果计算(偏差值)、判定结论、异常说明。记录需原始——用钢笔填写,涂改需划横线注明修改人及日期;电子记录需设权限,防止篡改。保存期限不少于6年,需与设备报废或检测追溯期关联。例如,设备LC-001的核查记录需保存至报废后2年,或检测结果追溯期结束后。
建立期间核查的异常处置流程
发现异常需按四步处理:确认异常(检查操作、标准物质是否正确)、暂停使用(贴“停用”标签)、维修校准(联系机构恢复性能)、追溯影响(评估异常期间检测结果)。处置过程需记录——填写“异常处置报告”,包含异常描述、措施、影响评估。例如,pH计核查时偏差0.05(超±0.02),实验室先确认标准溶液有效,判定设备异常;贴标签后联系校准,校准合格后追溯期间5份水质报告,复测无影响,最终附上校准证书与复测结果完成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