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实施记录与CNAS认证资质
[ CNAS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实施记录是CNAS认证资质获取与维持的核心支撑,它直接体现实验室检测/校准活动的规范性与结果可靠性,是CNAS评审中验证实验室能力的关键依据。本文围绕CNAS要求下的记录要点、规范管理及实践问题展开,为实验室满足认证要求提供具体指引。
CNAS认证对质量控制记录的底层要求
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是认证的核心依据,其中4.13“记录控制”条款明确要求:记录需完整、准确、可追溯,能复现检测/校准活动的全过程。
4.10“结果的质量控制”进一步强调,质量控制活动的记录需包含“方法、时间、责任人、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五大要素。这些要求的本质是通过记录证明实验室“知道要做什么、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不好时如何改进”。
以内部质量控制中的“加标回收试验”为例,记录需涵盖:加标样品的编号、加标量(如“添加1.0mg/L的铅标准溶液”)、回收试验的操作步骤、实测回收值(如“1.02mg/L”)、回收率计算(如“102%”)、可接受标准(如“90%-110%”)及评价结论(如“符合要求”)。若遗漏“加标量”或“回收率计算”,记录将无法证明试验的有效性,不符合CNAS要求。
质量控制实施记录的核心内容框架
完整的质量控制记录需形成“策划-实施-评价-改进”的闭环,具体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策划记录,即年度质量控制计划,需明确“控制项目(如食品中重金属、水质中COD)、频次(如每月一次加标回收、每年两次能力验证)、方法(如平行样、标准物质核查)、可接受标准(如回收率≥95%)”。
二、实施记录,即原始操作记录,包含仪器型号(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6300”)、试剂批号(如“硝酸GR级,批号20240301”)、环境条件(如“温度22℃,湿度50%”)、操作人员签名等。
三、评价记录,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如绘制均值-极差控制图、计算z值,判断结果是否在控制范围内。
四、改进记录,若结果异常(如回收率仅85%),需记录“原因分析(如“消解时间不足”)、纠正措施(如“延长消解时间至30分钟”)、有效性验证(如“再次试验回收率达98%”)”。
例如,某环境实验室的“标准物质核查”记录,需包含:标准物质名称(如“COD标准溶液”)、编号(如“GBW(E)080123”)、有效期(如“2025-12”)、核查方法(如“用新购标准物质比对”)、核查结果(如“实测值100.2mg/L,标准值100mg/L,误差0.2%”)、评价结论(如“符合要求”)。若核查结果异常,需补充“原因:标准物质降解”“措施:报废并采购新批次”“验证:新批次标准物质验收合格”等内容。
质量控制记录的规范管理要点
记录的管理需满足“及时、真实、安全、可检索”四大要求:一、“及时填写”,要求操作人员在活动完成后1小时内填写记录,避免事后回忆遗漏信息。
二、“真实准确”,记录需用具体数值(如“25℃”而非“室温”),修改时需划改并签名(如将“25℃”改为“23℃”,需划掉“25”并写“23”,签名“李四”,日期“2024-04-10”)。
三、“安全存储”,纸质记录需存放在防火、防潮的档案柜,建立台账(如“记录名称:COD加标回收记录;编号:QC-2024-04;存储位置:3号档案柜第2层;保管人:王五”);电子记录需加密(如PDF加数字签名),每月备份至本地服务器和云端。
四、“便捷检索”,建立索引系统,按“控制类型(内部/外部)、检测项目、时间”分类,确保评审时能5分钟内调取所需记录。
质量控制记录在CNAS评审中的作用
在CNAS认证的“文件评审”阶段,评审组会先核查质量控制计划是否覆盖主要项目,频次和方法是否符合准则;“现场评审”时,评审员会随机抽取记录验证符合性,比如抽取某月份的平行样记录,检查是否有环境条件、结果计算是否正确、偏差是否在范围内。若发现“未填写仪器校准日期”,会开具“不符合项”,要求补充记录并完善《仪器使用管理程序》。
当实验室出现“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时,记录是整改的关键:需通过记录证明“已分析原因(如“标准溶液配制错误”)、采取措施(如“重新培训人员并考核”)、验证有效性(如“再次参加能力验证获满意结果”)”。若没有记录,即使整改了,也无法证明合理性,可能导致认证延期。
质量控制记录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实践中,记录常出现三类问题:
一、“不完整”,如遗漏操作人员签名或环境条件,原因是培训不足,对策是每季度开展“记录规范”培训,用案例(如“某实验室因遗漏环境记录被开不符合项”)强化意识。
二、“不规范”,如用模糊词汇或修改未签名,对策是制定《记录填写细则》,明确“需用具体数值、修改需划改签名”。
三、“改进缺失”,如结果异常仅写“结果差”,未分析原因,对策是建立“问题跟踪台账”,要求填写“问题描述、原因、措施、完成时间”,由质量负责人每周核查。
例如,某药品实验室在“含量测定”平行样测试中,记录仅写“结果101%和105%”,未算相对偏差,通过培训后,修改记录模板,增加“相对偏差计算栏”和“结果评价栏”,有效避免了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