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设备维护记录如何满足CNAS认证资质要求
[ CNAS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实验室设备维护记录是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中设备管理体系的核心文件之一,直接关系到设备状态的可追溯性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根据CNAS-CL01:2018(ISO/IEC 17025:2017)准则要求,实验室需通过规范的维护记录证明设备持续满足检测要求,因此明确维护记录的编写与管理要求是获取并保持CNAS资质的关键环节。
CNAS认证对设备维护记录的核心准则依据
CNAS-CL01:2018第5.4.7.1条款明确规定:“实验室应确保设备维护活动形成记录,以证明设备处于满足检测/校准要求的状态。”该条款是CNAS评审设备管理的核心依据,其本质是通过记录追溯设备的维护历史,验证实验室是否采取了足够措施保障设备性能稳定。例如,评审员会通过查看维护记录,确认设备是否按要求进行了预防性维护,或故障维修后是否恢复至合格状态,从而判断设备是否能支撑可靠的检测结果。
此外,CNAS强调维护记录需与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结合——从设备验收、日常使用到报废,维护记录需贯穿始终,形成完整的设备历史档案。这一要求的目的是让实验室能快速追溯设备状态变化的原因,当检测结果出现疑问时,可通过维护记录排查是否由设备问题导致。
设备维护记录需覆盖的关键要素
为满足CNAS要求,维护记录需包含能唯一标识设备、描述维护活动、证明维护有效性的关键信息,具体包括:
1、设备识别信息:需明确设备名称、唯一编号(如实验室内部的设备编号)、型号、制造商、放置位置,确保记录与设备一一对应,避免混淆。
2、维护时间信息:包括维护实施日期、计划维护周期(如季度维护、年度保养),周期需符合制造商说明书或实验室基于风险评估制定的内部规程。
3、维护内容细节:需区分日常维护(如清洁、润滑、通电检查)、预防性维护(如更换易损件、校准前的性能检查)与故障维修(如传感器失灵、软件报错的处理),内容描述要具体,例如“检查液相色谱仪泵的压力是否稳定在10-15MPa”,而非笼统的“检查泵”。
4、维护实施主体:需记录维护人员的姓名、资质(如是否经过设备制造商培训、是否具备相关技术资格),证明维护行为的合法性。
5、维护结果与验证:需明确维护后设备的状态(如“压力正常,无泄漏”或“泵体密封件损坏,已更换”),若为故障维修,需记录故障原因分析(如“密封件老化导致泄漏”)及维修后的验证结果(如“重新校准后,流速误差≤1%,符合要求”)。
这些要素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了维护记录的有效性——例如,若缺少设备唯一编号,当实验室有两台同型号设备时,无法区分维护的是哪一台;若缺少维护人员资质,CNAS会质疑维护行为的专业性,进而怀疑设备状态的可靠性。
维护记录的规范性与原始性要求
CNAS对维护记录的“规范性”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及时性”——维护活动结束后需立即记录,禁止事后补记或追溯性修改,例如设备故障维修后,需在维修完成当天填写记录,而非一周后凭记忆补写。
二、“准确性”——记录内容需如实反映实际情况,避免模糊表述,例如故障现象应写“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灯电流无法稳定在3mA,波动范围±0.5mA”,而非“灯电流不稳定”。
三、“清晰性”——纸质记录需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工整,电子记录需采用可长期保存的格式(如PDF、加密文档),避免使用易修改的Word文档。
同时,CNAS强调记录的“原始性”——禁止伪造、篡改或销毁记录。纸质记录需由维护人员签字确认,电子记录需设置访问权限(如维护人员仅能创建和修改自己的记录,管理员仅能查看,无法修改),并开启审计追踪功能(记录所有对电子记录的操作,包括修改人、修改时间、修改内容)。例如,某实验室使用电子维护记录系统,当维护人员修改记录时,系统会自动生成一条审计日志,注明“张三于2024年3月15日14:30修改了‘液相色谱仪维护记录’中的‘维护结果’字段,从‘异常’改为‘正常’”,这一功能可有效防止记录被篡改。
维护记录与校准/验证的闭环衔接
CNAS-CL01:2018第5.4.7.2条款规定:“若设备维护、维修或调整可能影响其计量特性,实验室需重新校准或验证设备,确保其符合要求。”这意味着维护记录需与校准/验证记录形成闭环——例如,当设备进行了影响计量性能的维修(如更换天平传感器),维护记录中需注明“维修后于2024年3月20日校准,最大允许误差≤0.1mg,符合JJG 1036-2008要求”,并附上校准证书编号与日期。
这种“闭环衔接”的目的是确保维护活动不会引入新的计量风险。例如,某实验室的pH计更换电极后,若仅记录“更换电极”而未记录后续校准结果,CNAS会认为实验室未确认电极的计量性能,进而质疑该pH计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因此,维护记录需明确“维护→验证→确认”的完整流程,证明设备在维护后仍满足检测要求。
异常情况的记录与跟踪要求
当维护中发现设备异常(如性能超出范围、故障无法修复)时,CNAS要求记录需“全程跟踪”异常处理过程,具体包括:
1、异常描述:详细记录异常现象(如“气相色谱仪柱温箱显示150℃,实际160℃,偏差10℃”)。
2、原因分析:记录异常原因调查结果(如“温度传感器校准过期”)。
3、处理措施:记录针对异常的行动(如“重新校准传感器,偏差≤0.5℃”)。
4、影响评估:记录异常对之前检测结果的影响(如“核查2月1日至3月1日的10份报告,结果偏差≤5%,无需追溯”)。
5、预防措施:记录避免异常复发的改进(如“将传感器校准周期从1年缩至6个月”)。
CNAS会重点检查异常处理记录——例如,若仅记录“设备温度异常”却未记录原因或措施,CNAS会判定设备管理不符合要求。因此,异常记录需形成“发现→分析→解决→预防”的完整链条,证明实验室具备应对设备风险的能力。
电子维护记录的特殊管理要求
随着实验室信息化普及,电子维护记录需满足CNAS的特殊要求:
一、“完整性”——电子记录需包含纸质记录的所有要素,且以不可编辑格式(如PDF)保存。
二、“可追溯性”——电子系统需具备审计追踪功能,记录所有操作(如创建、修改、删除),包括操作人、时间、内容。
三、“安全性”——电子记录需存储在安全服务器或云端,具备每日增量备份与异地备份机制,防止数据丢失。
四、“可读性”——电子记录需能在未来5-10年内被读取,避免因软件升级导致无法打开。
例如,某实验室用Excel记录维护信息,若未设置权限控制或审计追踪,CNAS会质疑电子记录的安全性与原始性。因此,电子记录需使用专业LIMS系统,确保符合CNAS对权限、追溯与安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