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认证资质复评审准备中的内部审核要点
[ CNAS认证资质 ]相关服务热线: 微析检测业务区域覆盖全国,专注为高分子材料、金属、半导体、汽车、医疗器械等行业提供大型仪器测试、性能测试、成分检测等服务。
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仅作参考。如需专业数据支持,可联系在线工程师免费咨询。
CNAS认证资质复评审是实验室维持认可资格的关键环节,而内部审核作为“自我诊断”工具,是复评审准备的核心工作之一。其质量直接决定实验室是否能有效验证管理体系与CNAS准则的符合性、运行的有效性,进而顺利通过复评审。本文聚焦复评审准备中内部审核的核心要点,为实验室提供实操指引。
审核计划需紧扣复评审关注重点
复评审中,CNAS评审组通常会重点核查上次评审的不符合项整改是否持续有效、近3年体系文件的变更(如换版、新增程序)是否落地、新增检测/校准项目的方法验证与人员能力是否匹配。因此,内部审核计划需针对性覆盖这些领域——例如,对上次不符合项涉及的“样品管理流程”,应增加审核频次与抽样量;对新增的“环境检测项目”,需将方法确认记录、设备校准状态纳入审核重点;对体系文件换版后的“内部审核程序”,要验证各部门是否按新版要求执行。
此外,审核计划还需匹配复评审的时间节点,确保在复评审前1-2个月完成内部审核,预留足够时间整改。若审核时间过晚,可能导致整改不彻底,影响复评审结果。
审核范围需实现“全要素+全流程”覆盖
CNAS准则要求管理体系覆盖实验室的所有活动,因此内部审核范围需涵盖所有职能部门(质量部、技术部、行政部、采购部等)、所有检测/校准项目(成熟项目与新增项目)、所有关键过程(样品接收、检测操作、报告出具、设备管理、人员培训等)。部分实验室易忽略对“采购过程”“客户投诉处理”等支持过程的审核——若试剂采购未验证供应商资质,或客户投诉未分析根本原因,均会被视为体系运行无效。
需注意,“全覆盖”不是“平均分配”:对高风险过程(如痕量分析、生物安全检测)应增加审核深度,抽样量需达到“足够代表总体”的要求;对低风险过程(如文件归档)可适当简化,但不能省略。例如,对“痕量重金属检测”,需审核方法验证、设备校准、人员操作的全流程;对“文件归档”,只需验证“是否按程序分类保存”即可。
审核准则需精准匹配“外部要求+内部文件”
内部审核的准则不仅包括CNAS通用准则(如CL01:2018),还需覆盖专用准则(如CL01-A001化学检测补充要求、CL01-A002食品检测补充要求)、实验室自身的质量手册与程序文件,以及客户的特定要求(如“报告需包含不确定度”“样品需保留3个月”)。若准则应用错误,审核结果将失去有效性——例如,若实验室涉及食品检测却未按A002要求审核“样品前处理的交叉污染控制”,即使符合CL01,也会在复评审中出现不符合。
此外,需关注准则的更新:如2023年CNAS修订了CL01的“记录控制”条款,要求电子记录需“可检索、可追溯、防篡改”,内部审核需用修订后的条款验证电子记录的符合性,不能沿用旧版要求。
现场审核需聚焦“执行有效性”而非“文件符合性”
部分实验室的内部审核仅停留在“查文件”层面,未验证实际执行情况——例如,文件规定“设备需每月进行中间核查”,但实际未执行;或培训证书显示“员工掌握异常结果处理”,但现场提问无法回答。这种“文件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是复评审中常见的不符合项。
现场审核需关注“实操验证”:审核“设备管理”时,需现场检查设备的使用记录与中间核查记录——若某台液相色谱仪每周使用5次,需验证中间核查是否按程序执行;审核“人员能力”时,需现场让员工演示“标准溶液配制”或提问“如何处理结果异常”;审核“样品管理”时,需现场检查样品库的温度记录——若样品要求2-8℃保存,却出现10℃的情况,需追踪是否采取纠正措施。
同时,需关注“痕迹管理”:检测原始记录的修改需标注“修改人、时间、原因”,报告的审核与批准需有签字记录,这些“痕迹”是体系运行有效的直接证据。
不符合项需实现“原因分析-整改-验证”闭环
内部审核的核心目标是“解决问题”,而非“开具不符合项”。因此,不符合项需经历“根本原因分析-针对性整改-效果验证”的闭环流程。例如,若审核发现“检测报告未标注不确定度”,不能仅整改“补标不确定度”,需用“5WHY法”分析根本原因——可能是“不确定度评估程序未要求在报告中体现”,而非“员工忘记”。
整改措施需具体可操作:针对“程序未要求”的原因,整改措施应是“修订《检测报告编制程序》,明确所有报告需标注不确定度”,而非“加强员工培训”。整改完成后,需验证效果——例如,检查后续10份报告是否均标注了不确定度,确保整改持续有效。
此外,需留存整改的“可追溯证据”:整改计划、修订后的文件、培训记录、验证报告等,这些证据需在复评审中提交,证明整改的有效性。
审核人员需具备“准则理解+实操经验”双能力
审核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审核质量。实验室需选拔“质量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组成审核组:质量管理人员熟悉体系文件与准则要求,技术骨干熟悉检测流程与实操细节,两者结合能提高审核的深度与准确性。
审核人员需满足“独立性”要求:不能审核自己所在的部门——例如,技术部员工不能审核技术部,避免“自己查自己”导致的审核不严格。同时,需定期参加CNAS审核员培训或内部培训,更新对准则的理解,确保审核依据的准确性。